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探史揭秘

《寒食帖》九百年命运追溯(上)

 2019/11/07/ 16:50 来源:华西都市报 杨虎

  叹江海寄余生

  后来至今的九百多年间,中外的研究者、尤其是中国和日本的书画家对这幅书法作品众说纷纭。有的说,(其)以书法而论,通篇起伏跌宕,气势奔放,令人赏心悦目;有的则持另一种观点:在此诗帖中,苏轼一改惯常的温柔敦厚,顿挫提按,转腕如轴,加粗、放大、拉长,沉雄、激昂、婉转,墨迹的变化犹如心情和命运的起伏变化……

  确如斯言!在《寒食帖》里,苏东坡的笔意比以前有了明显的飞跃,虽然字体有大有小,却无一不恰到好处。特别是有几个字如同长剑一般,锋芒如虎:如“年”、“中”、“苇”、“纸(帖上为帋)”,应该是悬腕才能写出的效果。

  后来者说,这几个字中最形象地表达了彼时苏东坡内心那一股怒火的,是纸字下面的“君”字。此字在诗句中被指为皇上,但是呈现在书法中的字体却又小又扁,和上面“帋”字那尖尖的长竖连着,好像“君”字是被狠狠地刺了一剑!

  论者们由此津津乐道,愈发深入:在以忠孝为最高的道德标准的时代,苏轼却经历着诗句中所言“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的煎熬和痛楚,那种“死灰吹不起”的困顿、压抑和潦倒无助的欲哭无泪,简直穿越千年,扑面撞来!人们由此说道,在《寒食诗帖》中,看不到他前后赤壁赋书卷中的那种平缓温厚,看不到他《中山松醪赋》中的那种畅达浩荡,也看不到他《渡海帖》中的那种率真无畏,只有一股倔强、执拗、孤闷、彷徨,仿佛他在拿头狠狠撞墙!

  然而有趣的是,写完寒食诗帖之后,苏东坡转眼就从悲苦愁闷的情绪中一下子回到了乐天知命的路子上。就在这年麦收之后,仲夏的一个夜晚,他和当地几个乡村老人在雪堂中一边听着四周浩荡的蛙声,一边在星空下轻摇蒲扇。把酒话桑麻的氛围让苏东坡不觉大醉,待他醒来,人们早已散了,唯有银河中万星如灯。借着星光,他兴冲冲地返回城里,却不料家门紧闭,他感慨地吟道: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