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文化考古

嘉峪关长城“修缮记”:从看守到数据监测 精心护素颜

 2019/07/30/ 11: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记者 丁思

  举步维艰的看守和抢救性保护

  甘肃嘉峪关市,因关得名,因企设市。1958年因“酒泉钢铁公司”的建设而发展起来的新兴现代化工业旅游城市,因万里长城“天下第一雄关”而得名。其境内长城资源丰富而具有代表性。

  甘肃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丝绸之路文化研究所所长张斌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介绍说,嘉峪关市境内长城墙体43.6公里,壕堑12.94公里,关堡8座,烽火台和敌台共49座,现存体量在全省不是最大,但其结构类型突出,涵盖了甘肃明长城所有类型。

  “因长城裸露在野外,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影响较大。”张斌说,嘉峪关境内长城主要是夯土墙体,保护存有难度,在风沙、雨水、冻融和急剧温湿度变化等自然因素主导下,长城存在表面风化、片状剥离、坍塌、酥碱、裂隙发育、基础掏蚀凹进、冲沟发育等病害。

  出生于长城脚下的村落,41岁的张斌回忆说,长城成为童年与伙伴们玩闹的乐园,20世纪80年代以前,民众对于长城保护还没有概念,人为破坏的情况比较严重。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于1950年、1958年、1973年对嘉峪关关城进行维修保护,80至90年代,还依次对嘉峪关关城墙体及城内古建筑进行保护维修。

  2006年,中国官方启动全国长城资源调查,摸清长城家底,愈加重视长城资源保护。嘉峪关是甘肃省最早设立专门的长城保护管理机构的市,1973年成立了文物管理所,对嘉峪关关城及长城进行管理和保护;2002年成立长城保护研究机构——长城保护研究所。“巡查看守、抢救性保护,成为早年长城保护的重点,虽然举步维艰,但始终坚持在保护的路上。”张斌说。

  2011年底,国家文物局启动实施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对嘉峪关关城古建筑、墙体及田野长城墙体进行保护维修,历时5年。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嘉峪关关城规模最大的一次保护修缮,也开启了对当地野外夯土长城的抢救性保护。

  张斌说,抢救性保护阶段,设立围网、界桩,对危及长城本体安全的病害进行修缮,消除病害,解除威胁。为了最小程度干预、维护文物原貌,坚持使用传统工艺进行修缮,实施过程中坚持“原形制、原结构、原工艺、原材料”的原则,确保“修旧如旧”。

  截至目前,嘉峪关对境内长城重点段落实施了以安装防护围栏为主的长城本体防护工作,设置境内长城保护标志234块,宣传警示碑77块、保护界桩2225个、保护围网86860米,聘请了13名长城保护员。

图为工作人员正在给长城“治病”,实施保护维修。(资料图) 钟欣 摄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