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美文欣赏

【关注】女儿出嫁,郑板桥画了几笔兰花当嫁妆

 2019/06/17/ 10:29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文艺星青年

  《燕诗示刘叟》

  ——(唐)白居易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

  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

  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

  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

  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

  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

  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

  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点评:

  筑巢、孵卵、哺雏、教飞……诗人将双燕辛劳抚育幼燕的过程生动的展现出来。

  并且,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比如,绘声——索食声孜孜,借代——黄口,对比——母瘦雏渐肥,对偶——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拟人——声尽呼不归,呼告——燕燕尔勿悲。

  据题目可知,这首诗是诗人写给一位孩子独自远走高飞的刘老汉的。雌与雄为叟,四儿为爱子。

  诗歌最后六句,诗人安慰燕子不要悲伤,应当反思年幼时是不是也残忍伤害过最疼爱自己的父母。

  燕子听不懂人话,这句话的对象,是刘老汉而不是燕子。诗人知道刘老汉年少时德行有亏,忍不住想训责一番,但碍于他是长辈,不宜直接说教。反正,刘老汉心里有数。

  白居易认为:想要子女对自己尽孝,自己就应先带头对父母尽孝;同样,教育人者首先要教育自己。

  乾隆皇帝评价这首诗:“极寻常语,却有关风化,足以警世。老妪皆知,或谓此也。”

  《北郭闲思》

  ——(唐)曹邺

  山前山后是青草,尽日出门还掩门。

  每思骨肉在天畔,来看野翁怜子孙。

  点评:

  儿行千里母担忧,女飞万里父常愁。

  诗人看见四周茂盛的青草,也许想到了当年送别亲人时那种“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的景象。年迈老人独守空居,不堪寂寞,思念亲人,只好外出去乡间看看别的老人是怎样享受天伦之乐的。

  幸福一家人是什么样子?唯有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为二女适袁氏者作》

  ——(清)郑燮

  官罢囊空两袖寒,

  聊凭卖画佐朝餐,

  最惭吴隐奁钱薄,

  赠尔春风几笔兰。

  点评:

  郑板桥从山东潍县辞官回乡,眼看女儿已经长大,即将出嫁,可是,为官清廉的他毫无积蓄,日常生活尚可,根本没有钱给女儿置办嫁妆。

  女儿懂事,体谅父难,并不嗔怪。她说:“我最喜欢您画的兰花,您给我画上一幅,就是嫁妆了。”板桥听罢甚喜,便为女儿画了一幅茂盛的春兰图,并题上这首诗。

  一幅画、一首诗,不仅是给女儿的嫁妆,更是父亲给儿女树立的一个绝佳榜样。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点评:

  这首词中,作者通过描绘农村景象,反映出自己的主观感情,而不是纯客观地叙述与描写。

  上片第一、二句镜头稍远,是作者望中所见。“茅檐低小”,此处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不是很好。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说明春天到了,生机盎然,又到农忙时节了。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而来,看到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密无间地聊天。

  下片写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里锄草;二儿子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谙世事,只知调皮玩耍,躺卧在溪边剥莲吃。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是农村中很平常的东西,作者将它们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

  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 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