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文化博览

汉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2019/11/14/ 11:51 来源:中国文化报 记者 胡克非 杜洁芳

顾客在汉服体验馆体验 杜洁芳 摄

  传统?时尚?商机?

  岂曰无衣:承载千年讲究的服饰

  11月初,苏州浣花香汉服社负责人蝶衣参加完西塘汉服文化周回到苏州。蝶衣第一次接触汉服,源于一位新加坡的客人拜托蝶衣协助举办汉式婚礼。“看着制作汉服的工作人员给新娘子一层一层穿上定制婚服的那一刻,我被深深吸引了。”

  通过长期的研究和学习,蝶衣发现,汉衣冠制度的背后承载着华夏礼乐制度,汉服形制的由来都是有讲究的。“不是任何人随便发明一下,设计一下,就是汉服了。”蝶衣以深衣举例,“深衣象征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在研究汉服的过程中,蝶衣逐渐发现历史长河中的博大传统文化的魅力,一发而不可收。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成为蝶衣快速汲取养分的地方。“一件文物、一幅古画、一尊人物俑都讲述着当年的服饰文化和社会风貌。”蝶衣说。

  与子同袍:身体力行宣扬汉服

  蝶衣成立的苏州浣花香汉服社规模不算大,只有两百多人。蝶衣开始组织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汉服工艺活动,大家一起穿汉服出门,一起学习汉服知识,一起让汉服成为一种日常的生活状态。

  走上街头的次数多了,蝶衣发现有些人向自己投来异样的眼光,即便在汉服圈中,关于穿着制式也有很多争议与讨论。在她看来,这是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分歧反而说明大家对汉服的关注度高。“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最后总会去除糟粕,留存精华。”蝶衣说。

  十步汉飏汉服店创建者韩爽说:“去国外旅行时,我常常在那里看到穿着传统服饰拍照打卡的店,特别是在日本、韩国,传统服饰在节假日或重大礼仪场合都被看做是非常正式的穿戴。如今汉服刚有流行趋势,希望它可以成为一种习俗,坚持下去。”如梦霓裳汉服店店员雪夕也在思考同样的问题,她说,时尚是个轮回,汉服热也许只是一时的潮流,过了流行期会冷却,但在这种时尚背后,是对文化追本溯源的一种心理诉求。所以,为什么不能把汉服作为礼仪常服穿下去?这是喜爱汉服的人最希望看到的。

  蝶衣认为,正因为一直面对着不理解,才不断耐心地解释,身体力行向中国、向世界宣扬汉服。一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是他们努力的写照。

  与子偕行:产业链正在形成

  据专注于汉服商家信息整理的微信公众号汉服资讯统计,2016年的线上汉服店有10家左右,几乎没有实体汉服店;2017年年底汉服商家达到752家,实体店116家;2018年汉服实体店增至129家,汉服行业总产值近6亿元人民币。

  随着汉服热逐步升温,投身汉服行业的商家也越来越多,汉服售卖店和体验店从线上到线下,逐步开花。

  十步汉飏这家位于北京南锣鼓巷的汉服体验店今年5月开店,向游客提供穿戴、化妆以及拍照服务,赢得了不少人的青睐。它的成功试水吸引了不少商家扑向汉服行业。记者在南锣鼓巷一带发现了五六家大大小小的汉服店,或租赁或售卖,形态不一。韩爽说,去年七八月她进行汉服市场调研时,市场表现还没有如此火热,“我跑遍了北京城,没有一家体验店,从网上查资料,在南方,这样的体验馆也不过10家。”

  十步汉飏的销售额稳步上升。市场的升温给商家注入了更大的信心。2017年,原先专注于服装设计的月怀玉明显感受到人们对汉服的需求。她先在网上试水成功,第二年便开出了实体店。月怀玉聘请了设计师、店员全部培训上岗,要求对汉服的研究不能停留于皮毛。

  在汉服圈,穿汉服讲究有一整套的行头,配套饰品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披帛、包包、鞋子、发簪、团扇……要再现古装风采,哪样都少不了。在十步汉飏店中,专门设立汉服配套行头的售卖区,价格从几十到上百元不等。来体验馆,租赁、化妆、拍照也是一整套流程。“摄影师跟拍按小时收费,包一天约3000元。”韩爽说。

  值得关注的还有线上服务。记者在某网站输入汉服租赁,有几十个店铺显示有此项业务。汉服租赁、妆容、盘发、配饰的打包报价约500元,价格甚至高过单件汉服。可见,“汉服热”带动的是一整条产业链,就连新兴职业中也有了汉服造型师、化妆师和汉服美妆博主等。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