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文化新闻

他属于意大利,也属于我们——忆帕瓦罗蒂第一次访华演出

 2019/01/18/ 15:09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刘德有

  “我从未接触过类似的听众,他们欣赏的喜悦似乎是那么慷慨、开放,没有沾染丝毫的排外或嫉妒色彩”

  帕瓦罗蒂和热那亚歌剧院的这次访华,轰动京城,波及全国,影响港澳,反响特大。文艺界盛赞:“文化部办了一件好事。”“帕瓦罗蒂的访华是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壮举,他是当代的马可·波罗。”

  帕瓦罗蒂和意大利热那亚歌剧院到达北京后,文化部1986年6月22日晚在人民大会堂二楼东大厅举行盛大的欢迎宴会。时任文化部部长的王蒙同志出席了宴会。

  宴会上,由我致辞。原来的讲话稿,开头的称呼是“尊敬的帕瓦罗蒂先生及夫人”。我觉得“先生”这个称呼比较别扭。到了现场,我请教了一位熟悉意大利情况的同志。那位同志说:“对于帕瓦罗蒂,还是称呼‘大师’比较好。”我认为他说得有道理,并问英文怎样说?那位同志说:“great master”。我把讲话稿做了修改。事实证明,这样做的效果很好。

  在致辞中我提到:“中意两国和中意两国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1275年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意大利的文化友好使者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带来了意大利的文明。17年之后,他又把中国的文化带给了意大利人民。他的中国之行,长期以来,在两国人民中,在国际上传为佳话。自从1970年中国同意大利建交以来,两国的国家关系、贸易关系、文化交往都在日益发展。这次意大利热那亚歌剧院访华,就是两国文化交流的深度发展的一个很好的证明。”

  席间,王蒙同志与帕瓦罗蒂简短地交谈,并碰了杯。宴会的整个气氛非常热烈。

  帕瓦罗蒂访华演出首场独唱会于6月24日晚在北展剧场举行,并获得巨大成功。

  音乐会原定曲目为12首。演出过程中,掌声、喝彩声不断(最长一次达6分钟)。终场谢幕15次,演出结束献花后,观众久久不愿离去,帕瓦罗蒂被观众的热情所感动,又加演了5个曲目,相对于12个曲目的整场演出而言,加演曲目的时间甚至超过了半场演出。

  “中国观众的热烈反应深深令我感动。我从未接触过类似的听众,他们欣赏的喜悦似乎是那么慷慨、开放,没有沾染丝毫的排外或嫉妒色彩。他们的反应源自内心深处,似乎是完全开放自己,来接受我们提供的音乐。”帕瓦罗蒂对首场音乐会的成功感到很满意,称这是他“来华后最满意的一天”,并说:“来前听说中国观众比较冷淡,鼓掌是‘摆样子’,而实际情况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和期待,这使我想起了25年前首次登上歌剧舞台的情景。”

  同帕瓦罗蒂一道访华的亲人也激动地说:“场面太伟大了,出乎意料,太高兴了,比这更好的情景不会再有了。”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的吴祖强说:“帕瓦罗蒂的演出征服了北京的观众,不仅使观众情绪沸腾了,而且达到了疯狂的程度。”

  歌剧《波希米亚人》,是热那亚歌剧院带来的剧目。意大利艺术家们在当时没有冷气设备的北京天桥剧场共演出了5场《波希米亚人》,其中3场由帕瓦罗蒂出演。第一场《波希米亚人》是1986年6月28日晚上演出。天气非常炎热,帕瓦罗蒂脸上化妆的油彩几乎融化。帕瓦罗蒂猜想中国观众可能只是因为好奇才来观赏意大利歌剧,就像意大利人因为好奇而观赏京剧一样。有人在演出前告诉帕瓦罗蒂,中国观众本质上相当安静、含蓄,这似乎在暗示他,在中国演全本的意大利歌剧毕竟不同于演唱拿波里民歌,不一定会收获雷鸣般的喝彩与掌声。

  然而,中国观众的反应完全出乎帕瓦罗蒂的预料。观众始终对高雅艺术激动不已,掌声如同潮水,一波连着一波。帕瓦罗蒂在演唱第一首咏叹调《冰凉的小手》行将结束时,唱出了整晚的第一个高音C,观众立即报以响亮的掌声!

  只有一次,现场不合时宜地响起了掌声。这几乎是当时国内观众在音乐会上的通病:不该鼓掌时鼓掌。如果是其他外国艺术家,会认为不礼貌,一定会抱怨,但帕瓦罗蒂显得相对宽容大度,似乎是对热爱他的中国观众的一种原谅。他觉得,“此地观众对我们的音乐会习俗不熟悉,他们听到喜欢的东西,便很自然地表达他们的欣喜之情。他们一旦发现我与其他歌手的歌唱未停下来,会立刻停止鼓掌,因此音乐并未被打断。‘不礼貌的’掌声也许会让人感觉更好一些,因为它是发自观众内心的,只要是真诚的掌声,就可以被原谅。对艺术家来说,再没有比那种‘礼貌性’掌声更糟糕的东西了(嘘声可能更糟糕,但礼貌性掌声也好不到哪里去)。相较之下,‘不礼貌的’掌声岂不非常可喜?”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