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甘肃】
秦汉时期甘肃的民俗文化
甘肃日报特约撰稿人 李清凌
秦汉时期甘肃的衣食住行和节日庆贺,贯穿着秦人、汉人和当地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活习俗,是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区域习俗文化,也是甘肃丰厚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饮食
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陶灶
嘉峪关汉墓出土的彩绘切肉壁画砖
这一时期,甘肃饮食文化在秦人、汉人主要食粮,胡羌少数民族主要食肉的基础上,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甘肃与中原内地及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汉朝从西域引进了葡萄、石榴、胡麻(芝麻、亚麻)、胡桃(核桃)、西瓜、甜瓜、胡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胡豆(豌豆、蚕豆)、扁豆、苜蓿、胡荽(芫荽、香菜)、莴苣、胡蒜(大蒜)、胡葱(大葱)、金桃、蓖麻、胡椒等,这些蔬菜、瓜果及香料的引进,大大丰富了中原内地及陇右菜肴的品种、烹饪方式和烹饪的色香味效果。同时,西域一些点心、菜肴的制作技术,如苦酒、胡饭、烤肉、油炸饼等也传入内地。《太平御览》引《续汉书·五行志》说:汉“灵帝好为胡服、胡饭,京师贵戚皆竞为之。”一种饮食博得汉家天子、京师贵戚的喜欢,其传播经过地甘肃也会近水楼台先得月,大量试种、推广和食用。该类植物和饮食在后世甘肃的广泛种植和推广,就印证了这一点。
这一时期,包括甘肃在内的北方各族都喜欢“羌煮貊炙”。它是一种新的厨艺和食法。“羌煮”,是今日涮肉的滥觞。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介绍羌煮法,是先将好的鹿头肉清汤煮熟,放水中洗后切成两指大的小块。再将猪肉切细做成羹,下长二寸的葱白,细切姜及橘皮各半合,少量花椒,下苦酒、盐、豉适量即成。一只鹿头肉大致用二斤猪肉做羹。这种吃法,当是羌煮法传入中原内地后,经过汉族厨师改进的技艺。因为文中提到的一些作料如猪肉多产于内地农业区,羌中饲养、食用并不普遍。橘皮是南方的产物,苦酒制法更是张骞从西域带来的,不大可能是羌人的传统作料。就是说,《齐民要术》介绍的羌煮,反映汉、羌各族饮食文化交流融会的历史及其大众化的优秀成果,原型的羌煮当比这简单很多,它或许更像今日的白水煮肉。
“貊炙”,类似于今天的烤全羊。东汉刘熙撰《释名》说:“貊炙,全体炙之,各自以刀割。出于胡貊之为也。”貊(mò),原是东胡一支的族名。或指扶余,或指高句丽,后并入匈奴。这里讲貊炙法比较简单,只说拿全羊在火上烤熟,食者各自用刀割取,出于胡貊人的食习。做法、食法当更接近于胡人的原始习惯。“羌煮貊炙”的肉鲜嫩味美,不但羌、匈等少数民族喜欢吃,传入西域,受到西域各族的喜爱;传入汉地包括陇右后,也深受汉人的欢迎,成为中国各族共同的传统美食。直到今天,经过各民族、各地区厨师改进后仍以多种特色流行。
能够代表当时文明发展水平的餐具,主要有金银器、青铜器、漆器等,但那主要是王侯、贵族、官僚的专用品。其中漆器是战国秦汉以来出现的,尤为珍贵,能反映当时饮食器具的新发展。当时的炊器主要有鼎、镬、鬲、甑、甗(yǎn,用作蒸煮);食器有簋、豆、俎、匕等;饮酒器有杯、耳杯等,盛酒器有壶、尊等,最普遍使用的当是陶碗泥甑之类的食具。
汉人喜欢少数民族的饮食,少数民族也喜欢学习汉地的农作技术和面食。匈奴、羌人的开始农耕,氐人将农业当作主业,是学习内地饮食文化的基础。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0年04月10日【溯源甘肃】一曲相思 惊艳千年 东汉夫妻诗人秦嘉徐淑的爱情酬唱
- 2019年05月17日【专栏】溯源甘肃——她从远古走来
- 2020年04月15日【溯源甘肃】古丝绸之路上的“昭武九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