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陇史

甘肃早期秦文化与华夏文明之源

 2021/04/28/ 15:37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特约撰稿人 张继刚

  3 包容性与多元性

  早期秦人具有开拓精神和开放意识,善于结合不同的文化,输入自身的活力,形成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文化模式,其特点是既秉承传统的精神,又不为传统所束缚。

  秦人善于学习和借鉴,早期秦文化包容了殷商文化、周文化、西戎文化和西来文化,兼有农业文明和畜牧文明。从考古资料可知,具有鲜明殷商文化特征的早期秦文化中,包含了许多戎文化的因素,如以鸱鸮为标识的金箔饰片、青铜短剑等。而墓葬中蜷曲特甚的屈肢葬、西向墓和形制多样的偏洞室墓穴,都是秦、戎共有的文化现象。在与西戎的对抗和密切交往中,秦的文化逐渐多元化。西戎的生活习俗、军事风格都对早期秦人有着深刻影响。秦仲在位23年,后死于伐戎之役。这种生与死的较量中,西戎文化对秦文化的影响是剧烈的,因此,史籍中常说秦人“与戎狄同俗”。

甘肃省博物馆藏的垂鳞纹秦公铜鼎

  早期秦文化还兼容了周文化,秦的礼乐文化、嫡长子继承制都受到了周文化的熏陶,从已出土的青铜器和葬俗文化上看,秦人也融合了周人的做法。秦与西方文明也存在大规模交流,秦人的冶铁技术、黄金的大量使用,以及秦的石刻、设立伏祠,都是与西方文化交流的表现。《史记·秦本纪》载,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蛊”。孟康曰:“六月伏日初也。周时无,至此乃有之。”《史记正义》云:“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可见,周时并没有伏祠,秦时才开始出现。有学者就认为,设立伏祠、以狗御蛊以抵御热毒恶气,是受西来文化的影响。

  早期秦文化以其包容、开放的姿态,兼容了殷商文化、周文化、西垂的戎文化,又吸收了西方文化,最终形成了不同于东方六国的包容多元的秦文化。包容性和多元性是早期秦文化鲜明且一以贯之的特色,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传承的特征之一。秦文化在早期秦文化的基础上形成,而“汉承秦制”,汉文化又深受秦文化影响,早期秦文化在华夏文明形成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礼县大堡子山

  从中国范围来看,我们自称汉族、汉人,源自汉王朝;但从世界范围来看,西方称我们为China,却源自“秦”(Chin)(波斯语)。假如秦统一中国后再能延续几百年,或许我们就该叫秦族或者秦人了。

  中国古代的西向交通,以经天山南路越帕米尔高原进入印度、中亚的道路最便捷、频繁,而秦国当其咽喉。西周晚期以来,秦逐渐强盛,秦穆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遮蔽了周朝对西边的影响。历史学者岑仲勉认为:“秦即当西道之冲,东周虽拥号天王,实同虚位,由是西方民族只知有秦,不知有周,此秦(chin)之称所由起也。然秦迤东尚有神州大陆,比秦大十数倍,西方之人,未必毫无闻知,当时列国分立,无所统一,彼于是以秦之称而混名曰‘大秦’(Machin),如我国之称大月氏及小月氏,大宛及小宛,‘大秦’一名之起因,窃谓以上说为近理。”《史记·大宛列传》《汉书·匈奴列传》皆称来自中原的人为“秦人”,新疆拜城县保存的东汉时期摩崖刻石中还按传统称为“秦人孟伯山”。据有些学者研究,欧洲称中国为china一词就是来源于秦,秦是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代称。中国在世界上因秦而得名,而秦则因甘肃的秦亭而得名。

  早期秦文化,是秦人进入甘肃陇右后,在继承和学习商周文化的同时,吸收了戎狄文化,并与西方文化开展交流,以其兼容并包的文化姿态,最终形成了包容多元的秦文化。其上承商周,下启秦国、秦朝,对中国历史进程具有长久的影响。探寻甘肃早期秦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对追溯华夏文明源头具有重要意义。

首页  上一页  [1]  [2]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