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陇史

甘肃早期秦文化与华夏文明之源

 2021/04/28/ 15:37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特约撰稿人 张继刚

【甘肃与华夏文明起源研究 甘肃日报西北师范大学联合推出】

【溯源甘肃】

甘肃早期秦文化与华夏文明之源

  甘肃日报特约撰稿人 张继刚

  早期秦人世居甘肃陇右地区,自中潏(商朝后期)至秦襄公(前778年―前766年在位),历十三代三百余年,艰苦创业,在与西戎斗争的过程中由弱变强,并逐渐取得霸主地位。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早期秦文化。包容多元的早期秦文化,对秦的统一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秦统一全国,早期秦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

  1 早期秦文化与甘肃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的文化源头与甘肃有着紧密的关系。

  “秦”的称号来源于甘肃。根据清华简记载,周成王时期,飞廉因参与商人反叛,事败被杀,“成王伐商盍,杀飞廉,西迁商盍之民于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邾”即甘肃天水甘谷县的朱圉山,秦人被周成王迁于此。从西周中期非子之父大骆的时代开始,秦人已经以犬丘为据点,为周“保西垂”。周孝王时,非子为周养马有功,被封为附庸,“邑之秦”,这就是秦人得名为“秦”的开始。《史记·秦本纪》载:“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于是孝王曰:‘昔柏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水经注·渭水》载:“(东亭水)又迳清水城南,又西与秦水合,水出东北大陇山秦谷,二源双导,历三泉,合成一水,而历秦川。川有故秦亭,秦仲所封也,秦之为号,始自是矣。”根据文献记载可知,秦的地名来源于秦水,不是因为有了非子才有了“秦”,而是因为非子得到了秦地才号为“秦”。西犬丘在甘肃礼县,而秦亭则在甘肃清水县或张家川,所以,“秦”的称号起源于甘肃天水地区。

  早期秦文化发源于甘肃境内。考古考察发现和文献记载,秦人至迟在商代末年已经活动于甘肃东部。非子“邑之秦”,这个“秦”就在今甘肃省清水县或张家川,也正是后人所讲的“秦亭”。根据史料,秦人自中潏“在西戎,保西垂”,至文公东猎并在关中择都营邑之前,十三代秦人世以犬丘、秦为居地,主要活动于甘肃天水一带。这期间嬴秦在非子、秦侯、公伯、秦仲、庄公、襄公、文公的经营下,逐渐强大并向东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早期秦文化。可以说,早期秦文化发源、发展于甘肃境内。在早期秦人的发展历史中,秦亭是重要的立足点,是秦人向西扩张、向东发展的根据地,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嬴秦的根源在甘肃,所以尽管秦文公迁都关中,他去世后还是要回归西邑,与其父襄公同葬一处。

从法国回归的礼县大堡子山文物——鸷鸟形金饰片

  甘肃境内的早期秦文化遗存。甘谷毛家坪遗址,位于甘肃省甘谷县磐安镇毛家坪村,东距县城25公里,遗址中发现了各类陶器如鬲、盆、豆、罐、甑及其一些骨器、玉器、铁器等遗物。毛家坪发现了西周时期的秦文化,居址二期为西周后期,居址一期的年代可早到西周前期。毛家坪遗址对探索早期秦文化意义重大。20世纪90年代初,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大墓被盗掘,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后对被盗大墓进行清理。礼县大堡子山秦公陵园,位于礼县县城东13公里处西汉水北岸,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金器、车马器、兵器和乐器,尤其乐器坑是在秦公大墓被盗掘后幸存下来的,出土的大型成套铜钟镈和石磬,保存完好,纹饰精美,对研究秦国早期青铜文明具有重要意义。许多青铜礼器铭署“秦公作铸”,表明墓主是秦公的身份。其中,耀眼的金鸷鸟反映了早期秦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学者认为金鸷鸟就是“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中的玄鸟。

  毛家坪、大堡子山遗址,充分证明了秦人自商末中潏“保西垂”始,至秦文公东迁关中前,其活动的主要范围在甘肃陇右。其他还有天水董家坪遗址、礼县圆顶山秦贵族墓地、礼县西山遗址和清水李崖遗址等,都充分证明了早期秦文化发源于甘肃境内。

  2 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

  县制最早出现在甘肃。早期秦文化在政治上表现为不受束缚、善于革新,并讲求功效。郡县制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的政治制度,而郡县制的发源地,则在西垂之地即今甘肃天水地区。

  《史记·秦本纪》载,秦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记载了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在甘肃天水征服邽、冀二族之后,分别以其族名在该地设立了县。

礼县博物馆藏的蟠虺纹青铜车形器(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

  “邽”在今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冀”即今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均在秦故地秦邑与西犬丘之间。这是迄今为止最早关于设县的明确记载。以后秦国逐步将此类举措制度化,至商鞅变法更在全国推行,共设了41个县。天水放马滩出土的地图是我国迄今为止所见最早的地图实物,对研究战国时期秦地方行政区划和建置具有重要意义。

  县的出现,标志着新的地方行政区划的开始,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郡县制。王夫之言:“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郡县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和发展的制度保证,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也影响到历史上和今天周边的一些国家。出自秦人的发祥地甘肃天水地区的县制,则构成了华夏文明的重要内容。

  嬴秦是中国农业文明的源头之一。文献记载中强调秦人善于养马,但并不是说没有农业。其实,早在秦人“保西垂”时代,就经营起了发达的农业和畜牧业。嬴秦是农业生产中较早使用铁制工具、最早普遍使用牛耕的国家,文献和考古资料中都有印证,也得到了学者们的肯定。礼县大堡子山秦陵车马坑盗余的残留物中,发现有锈蚀严重的铁制品;礼县圆顶山秦贵族墓区,出土了铜柄铁剑;在甘谷毛家坪遗址中则发现了一件长8cm、宽2-3.5cm、厚0.3cm-0.9cm的铁镰。铁镰的发现,说明早期秦人已经在农业中使用了铁制农具。

  秦人善于畜牧,利用畜力耕地具有天然的条件,所以牛耕的出现就不以为奇了。历史学者徐中舒指出:“犁在战国时普遍使用,是由边区向中原发展。边区牛马多,故先有犁耕。中原长期用耒耜。”《战国策·赵策》载赵豹应对赵王曰:“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列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赵豹特别强调秦的牛耕和水路运粮,体现出秦国牛耕的普遍使用和农业的发达。

  通过考古资料可知,早期秦人完全不像传统的认知,即过着游牧、狩猎,所谓“戎狄之俗”的生活。在毛家坪遗址中发现有灰坑、残房基地面,说明从西周早期开始,秦人已经过着定居的生活,而出土的餐具,如盆、豆等,藏贮器瓮、罐等,可以推知早期秦人以粮食作为主要食物来源。《甘肃甘谷毛家坪遗址发掘报告》指出:“毛家坪的陶器为红陶,而西周的陶器多为灰陶;毛家坪的实柄豆也与西周墓的豆不同。”考古资料表明,毛家坪秦人已经有自己独特的饮食生活习惯。在早期秦人活动范围内的天水市诸县及陇南市的礼县、西和县的博物馆都藏有数量较多的陶器鬲、盆、罐、甑等,这些生活用具的大量出土,也从侧面印证了早期嬴秦农业的发达。同时,秦邑和西犬丘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都是适宜农业耕种的地区。从出土器物和早期嬴秦居住地的自然环境来看,秦早期的农业文明是比较发达的。秦早期的农业文明,构成了中华农业文明的源头之一。

  古筝由秦人创造。筝,又称秦筝、古筝,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民族乐器,之所以称为秦筝者,是因为这种乐器最早是由秦人发明创造的。李斯《谏逐客书》曰:“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筝由谁创造,其中有一种观点是蒙恬所造,如应劭《风俗通义》卷六《筝》:“谨按《礼·乐记》:‘筝,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秦蒙恬所造。”陆法言《切韵》中也说:“筝,秦蒙恬所造。”《隋书·音乐志》:“筝,十三弦,所谓秦声,蒙恬所作者也。”《诗经·秦风·车邻》篇中描写秦地两位友人见面时,弹瑟吹簧,反映了秦仲时秦地音乐的发展和普及。筝在秦国应该有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其中蒙恬起到了重要的改良作用,筝的创造、改良应当是从秦仲至蒙恬在世时的约六百年间完成的。至少可以说,在筝的形成与完善过程中,秦人具有关键作用。

[1]  [2]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