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陇史

陕甘高原的第一支红军

 2021/04/01/ 09:33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鲁瑶 李垚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

陕甘高原的第一支红军

  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在全国各地发动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陕甘地区的共产党人也开始创建红军,开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新征程。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从兵运工作到南梁游击队的建立,再到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的正式成立,陕甘共产党人拥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在中国工农红军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 艰辛的创建历程

  

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成立大会旧址——正宁县三嘉塬

  1932年2月12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简称陕甘游击队)成立大会在正宁县三嘉塬细嘴子锦章村隆重召开。细嘴子的麦场上搭起了一座高台,台上悬挂着巨幅横标,上面写着“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授旗典礼大会”。会上,中共陕西省委军委书记李杰夫代表省委宣布将西北反帝同盟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并举行授旗仪式,中共旬邑县特支代表第五伯昌将一面写着“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的旗帜授给了游击队总指挥谢子长,霎时间,会场一片欢腾。

  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的成立,在陕甘地区第一次公开打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旗帜,向广大人民群众公开了部队的性质和宗旨,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陕甘边区领导的武装斗争进入新的阶段。曾参加授旗典礼的阎红彦回忆说:“望着那迎风飘扬的红旗,我的眼睛也湿润了。党一再指示我们必须在陕、甘建立一支革命武装,为了这个,有多少同志流了鲜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今天,红色军队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建立起来了,在陕甘高原上正式举起了工农革命军的红色旗帜。这怎么能不叫人感动呢!”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方针。由此,刘志丹、谢子长等人开启了在陕甘地区创建工农武装的征程,陕甘游击队正是这一时期陕甘红军建设的重要成果和重大突破。

  陕甘游击队的创建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兵运准备阶段:1929年4月,中共陕北特委第二次扩大会议在榆林红石峡召开,会上提出“变敌人的武装为革命的武装”的兵运工作主张,并通过了“三色”建军方针,即:白色(派人做争取国民党军队及民团的工作)、灰色(派人做土匪武装的工作,收编“山大王”,改造哥老会)、红色(公开组织建立工农武装)。会后,兵运工作成为陕甘边区武装斗争的主要形式。根据党组织的安排,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一大批党员、团员相继进入陕、甘、宁交界地区的国民党地方武装中开展兵运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刘志丹等人认识到在创建革命军队过程中,利用军阀之间的矛盾,争取一些条件,借水养鱼,无疑是正确的。但这只是权宜之计,根本途径是要创建党能够绝对领导的人民军队。

  南梁游击队阶段:在持续不断的兵运工作基础上,1930年10月1日,刘志丹在合水县太白镇成功领导太白收枪,在陇东地区打响了向国民党武装进攻的第一枪。太白收枪不仅消灭了陇东民团军第二十四营,还组建起100余人的游击队,因活动范围多在南梁及周边地区,被群众称为“南梁游击队”。但不久队伍在宁县盘克张皮塬遭到军阀袭击,损失严重。后几经周折,1931年9月,刘志丹组织赵连璧、贾生财、杨培盛三支农民武装集合在合水倒水湾进行整编,恢复建立了南梁游击队。这是我党在陕甘边的革命斗争从兵运阶段过渡到武装斗争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西北反帝同盟军阶段:为了扩大革命武装,陕北游击支队转战陕甘边一带寻找刘志丹率领的南梁游击队。1931年10月20日,陕北游击支队到达合水县林锦庙,与南梁游击队胜利会师,会师后的革命武装发展到700余人。12月下旬,中共陕西省委指示,要求根据“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日益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的形势和西北地区革命形势的变化,将部队改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于是林锦庙会师部队于1932年1月初在正宁县北柴桥子村召开全体军人大会,将部队改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

  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阶段:西北反帝同盟军成立后移驻正宁三嘉塬进行整编和训练。1932年2月12日,根据中共陕西省委指示,西北反帝同盟军在甘肃正宁县三嘉塬锦章村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全军共360余人。总指挥先后由谢子长、刘志丹、阎红彦担任,李杰夫任政委,杨重远任参谋长。陕甘游击队成立后,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取得了一系列军事斗争的胜利,给敌人以重大打击,并且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