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文化博览

从文物中感受古人惬意的夏天

 2020/07/22/ 09:12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从文物中感受古人惬意的夏天

  没有空调、电扇,没有手机、电脑……面对漫长的炎炎夏日,古人的生活真让过惯了现代生活的人们“担心”。其实,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相较于现代人的生活,古人的消夏方法有很多,他们充分借鉴各种自然条件,发挥奇思妙想,把炎炎盛夏过得似乎比现代人更清凉快乐,更富有情趣。

  洗澡

  古人把洗澡称为沐浴,从当时象形文字的图案来看,沐是一个人举着一个木盆,浴则是一个人坐在一个器皿里。由此可见,沐在古代是洗头发的意思,浴则是洗身子之意。在等级比较森严,儒家文化盛行的古代社会,洗澡被赋予了更深的道德文化意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汤盘铭文》里的这句便是对洗澡最简洁有力的诠释。在古代,洗澡不仅仅是去除身体的污垢,更在于洗涤心灵的污垢。《礼记·玉藻》中的这段文字简洁而生动地描述了古人洗澡的整个过程:准备两条毛巾,细布巾用来擦上身,比较粗的用来擦拭下身,出浴盆后要站在草席上再用热水冲洗一遍,然后穿上衣服和鞋子,而后喝点东西暖胃。这一过程科学而有序。

  如果有客人来访,主人要提供给客人三天洗一次头、五天洗一次澡的环境,这样才显得尊重客人。《周礼·仪礼聘礼第八》中记载的“管人为客,三日具沐,五日具浴”便是这个意思。

  从礼节以及洗澡用品来看,古人很重视洗澡这件事。从体制来看,更能验证这一点。因古代男女都长发束冠,西周时,官员沐浴之后才能去朝见天子,以示尊重与忠诚。在汉代,政府还专门为洗澡设定假日,时隔五日一天。这一天,所有的官员都要回家沐浴。“五日一假洗沐,亦曰休沐”,《汉官仪》作了如是记载。唐代,洗澡日由五日一天改为十日一天,称为“休浣”。

青铜冰鉴(战国)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藏冰

  冰,绝对是夏季的消暑“神器”。《诗经·七月》有言:“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描写的就是冬季凿冰贮存的场景。凿下来的冰会放置于特制的容器“冰鉴”内。夏季一到,人们取出冰块,“挫糟冻饮,酎清凉些”:一杯清凉可口的冰镇米酒入口,立刻神清气爽。不过冰块终究是“奢侈品”,普通百姓无福消受。“长安冰雪,至夏月则价等金璧”,可见到唐代,冰块依然是难得的“尖儿货”。

  冰块真正成为平民百姓的消暑佳物,还要从宋代算起。人们发现,利用硝石(主要成分是硝酸钾)溶于水时的吸热反应,可以“点水成冰”。专门制冰、售冰的商人也开始出现。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开封府内经常可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的商贩。

  明清时期,冰块使用更为普及。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记载:每到酷暑,京城里就有“寒贱之子担冰吆卖,曰冰胡儿”——就是原始的冰棍儿。北京有个冰窖口胡同,便是因其地原有清代内宫冰窖而得名。

  古人早就发明了传说中的“冰箱”,也就是冰鉴。冰鉴可以看做是一种原始冰柜。冰鉴的外形很有特点,铜制的外壁和内壁之间有很大的空间,若将上面的盖子拿开,俯视它的形状如同一个“回”字。使用时,将盛满饮料或食物的器皿放进去,四周放满冰块,合上盖子。春秋末期,利用冰鉴,达官贵人喜欢在宴席上喝冰镇米酒助兴。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