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文化新闻

言恭达:当代书法文化的思考

 2019/12/11/ 11:40 来源:新华网 言恭达

  中华传统艺术历来主张“通变”,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创新”。《书谱》中“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说明了守正出新的重要。通变就是在于按规律出新,此“新”是有异于书之风格或流派,“新”是从“古”这一母体里孕育的新生儿,就像母子之间始终维系着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守正通变,就是按艺术规律走正道、守正格、循正脉,就是将书法艺术还原于文化、求真于经典、引领于方向,积累于当代,以笔墨表达当代人的精神风貌与时代风采,真正彰显创作者的精神活动成为“有意味的形式”。

  是的,当我们被历代经典近乎完美的创作技巧打动时,你自然会努力去探求它的形式渊源与文化基因,逐步触及该书家的时代背景与人格精神。因此,通变必须超越纯技术层面,直入艺术精神层面。此时,创作者将获得的是无比自由的创化精神,从而使作品产生审美意味的深层次的感染力。因此,守正通变,它必须以中华人文理念为根本支点,从技法体系到内在精神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是新时代引导创造集体人格价值与现代生活方式。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说“未经思考的人生毫无意义”。同样,未经真正时代思考与实践检验的所谓“形式创新”“艺术体验”必定是苍白的!因为“人类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思想的力量来自于她是人信仰的细胞。在当下书法艺术发展的生长环境中,我们千万不能忽视“精神迷惘”而致使“本真扭曲”的现象。我们今天承继中华美育精神,在于延续书艺本体的文化命脉,而不是装饰表层的社会生活。饶宗颐先生的“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正是道明了随境而化,中得心源的哲理。当代书法的创化精神,不但要在传统经典中“偷得梨花三分白”,更重要的是“借来梅花一缕魂”。中国当代书法美育精神,一是蕴含在中华传统哲学中的写意精神,二是表现为一个运动着的通变过程。它的时代性,既不能仅仅局限于古典美学,更不能从西方的现代美学概念生发。它不是单一的追求技巧与形式美的递变,更多的是从审美理想、道德高度与文化价值层面去提升。其精神内核就是崇尚真善美的高度融合,就是美学高度的“人民性”问题。它应该具有民族的历史感,富于民族灵性、民族气质和民族语言特色的。它是中华民族审美集体意识的精髓与灵魂!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的美学精神在于“融古为我”,其艺术经典性必然是时代的文化创造。同样,新时代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是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独特优势,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提升审美素养,技法创新活力,在鲜活的学习生活实践体验中,实现莘莘学子们“健全的人格”的真正全面发展。

  结 语

  几点思考:

  思考之一:在经济与社会转型的今天,“全民书法”社会审美的泛化,呼唤中国书坛时代审美理想的同期建构。我们如何在自己的文化生命与审美追寻中实行“自我救赎”?

  思考之二:将艺术还原于文化,求真于经典。当代书法需要时代审美评判体系建设的构建,需要一种基于价值传承与价值创新的文化自觉。

  思考之三:当代书法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做好优秀传统艺术的现代活化?这就需要当代书法文化立场的坚守与文化身份的重塑。

  环顾书坛,我们更需要坚守、开拓、营造属于本土、属于时代的纯净的家园。“大庖无定味,总章无定曲”。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人不可能站在同一条河流。尽管艺术风格、流派各有不同,但当代中国书法本体精神始终只有一个。

  今天,我们不能因为怀疑,因为匆忙,因为物态或名份的竞争而忘记了当初起步从事书法创作、研究与教育事业的初衷。望着先师前辈们消逝的背影,我们真会从心底发出这样的呼唤——我们以什么贡献这个时代?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