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陇原故事

【兰州故事】安维峻: 陇上铁汉揭开甘肃科考舞弊案

 2019/01/14/ 10:27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记者 王文元

  陇上铁汉,上《请诛李鸿章疏》

  不过,安维峻的仕途并不顺利。虽然他在光绪六年(1880年)就成功考取进士,而且被授予庶吉士。但是直到光绪十九年(1893年)他才被调为福建道监察御史。这时随着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半封建半殖民社会的程度日益加深,外有列强抢掠,内部贪官污吏横行,百姓民不聊生,尤其是中国和日本关系已经到剑拔弩张的地步。而此时,清廷内部主战和主和两派争执不下,光绪帝要主战,而慈禧则主和,实际上是帝后两党在争权夺利。

  面对民族危机,安维峻不顾个人安危,从担任御史到免职发配充军的14个月内,他利用御史的身份,先后上疏65道,其中有63道被直接呈送给了光绪皇帝。他不仅批评朝政,而且对日和战不定的政策表示深深的忧虑。

  光绪二十年(1894年)十二月初二,他写出著名的《请诛李鸿章疏》,奏章中说:“皇太后既归政于皇上矣,若犹遇事牵制,将以何上对祖宗,下对天下臣民。”他指出慈禧欺君罔上,弄权误国,纵容太监干政。这纸奏章一举得罪了当时晚清最有权势的三个人物:慈禧、李鸿章、李莲英。慈禧看得瞠目结舌,大为震惊,盛怒之下,要求刑部严加惩处。而光绪帝则下了一道圣旨将安维峻发往乌里雅苏台效力。

  乌里雅苏台大臣志锐给他刻一枚印章,上书“陇上铁汉”。由此,人们把他称为“陇上铁汉”。以铁汉称者,终整个帝制,只有两人,另一个是明朝弹劾大学士严嵩的杨继盛。当时,安维峻的六十多道奏折中,除了《请诛李鸿章疏》外,还有《请严定大臣结党营私处分疏》、《请明诏讨倭片》、《请速决大计疏》等等。可见,这个御史不寻常。

  仗义执言,揭开甘肃科场舞弊案件

  安维峻还揭开了甘肃乡试舞弊案。由于科举考试背后的巨大功利,故而就有人铤而走险。有人说一部科举考试史,就是一部考试作弊史。在我们甘肃科举博物馆收集的大量科举资料中,就有考生用于作弊的夹带,微型《四书备旨》以及《三场程式》等等。甘肃科场舞弊案件,就这样发生了。

  事情是这样的:光绪十九年(1893年)九月初九,新鲜出炉的甘肃新科举人们,春风得意,正在举行鹿鸣宴。谁知,就在举人们步入宴会场时,有人在陕甘总督衙门口大喊,并且散发小传单。内容是这一届第七名举人李运达是冒籍替考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第七名举人李运达,原籍湖北孝感县。他的父亲是甘肃循化厅主簿李景庚。他在家人的运作下,制作了甘肃两当县的学籍。为了不露破绽,还将他父亲的名字进行了处理。怎么处理的?他父亲原名李景庚,减去景字,捏造为李庚,以此来掩人耳目。为了考中,他们还雇请湖南枪手李某,采用在考场中相互交换卷子的方法作弊。结果,李运达不仅上榜,而且考中了第七名。

  举人成绩发榜后,李运达却不愿意交商定的600两银子。这下,枪手自然不干了,就发生了陕甘总督衙门口的一幕。然而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当时陕甘总督杨昌浚对此事却置若罔闻,他没有当场处理这件事。鹿鸣宴结束后,杨昌浚传询枪手,开口就说,这样的情形,考中者有罪,枪手也有罪。看起来,杨昌浚想息事宁人。枪手承诺拿到600两银子后,不再闹事,不然,即便砍头亦甘心。这时,杨昌浚做了一个令人想不到的决定。他命令兰州府知府胡孚骏、皋兰县知县宋升平两人代出600两银子交给枪手,平息了事。

  可见,当时这件舞弊案件的水还是很深,按理说应该处理李运达父子,由他们出银子。为此,安维峻写了奏折揭开甘肃这起科场舞弊案的内幕。经过刑部认真核查,发现确有试用巡检李景庚之子李运达,入两当县学,中式癸巳恩科举人,系他省籍贯,不惟父子异籍。光绪大怒,他认为李景庚令其子蒙混考试,实属荒谬糊涂,下令将甘肃试用巡检李景庚即行革职,举人李运达即行斥革,勒令回籍,不准逗留!陕甘总督杨昌浚交刑部问罪。这件事终于水落石出,算有了个结果。

  光绪三十三年夏,安维峻应聘总纂《甘肃新通志》,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在无奈之中他选择了远离政治漩涡,投身桑梓从事教书育人。72岁时,安维峻于家乡秦安去世。

  文/图 兰州晨报/掌上兰州首席记者 王文元

首页  上一页  [1]  [2]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