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百花

榆中县园子岔乡大岘村魏氏家族有关情况考证

 2024/12/24/ 16:55 来源:每日甘肃网 魏岷钺

  作者: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魏岷钺

  家族是由亲属组成的、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群体。作为兰州魏氏的支系,魏知定家族居住在今榆中县园子岔乡大岘村大岘社、茶酒社、芦子岔社等3个自然村。根据现有资料和调查了解情况,现将有关情况分析考证。

   一、来源及演变情况

  (一)该支系的来源。兰州魏氏的祖先魏贵(1358年一1452年),在明太祖洪武初年(约1368年)经商落户在南京应天府牧牛镇,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随明肃庄王朱楧来到甘肃,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开始耕住在今皋兰县什川镇(简称“什川”),并入籍金县(今榆中县)。魏贵生有魏坤(1383年一1452年)、魏乾(1387年一1468年)二子,后魏坤及五子迁徙今榆中县园子乡金营村魏家台社(简称“魏台”),魏乾继续耕住在什川,生有魏白等五子。据大岘村《魏氏家谱》记载:大房始祖讳(应为魏白),生有魏玉安等四子。崇祯末年(1644年),魏玉安七世孙魏岳等前往魏台援救,后留在魏台。这里有三个问题:一是关于魏玉安七世孙问题。据测算,明清时代人的平均寿命约33岁。从1392年至1644年,历时252年,生息繁衍约7至8辈左右,魏岳为魏玉安的七世孙说法,比较符合常理。二是关于该支系的源头问题。魏坤生有五子,其中魏常及后裔耕住魏台,其他四子及后裔陆续迁往今临洮县等地。由于经历了明末清初的历史动荡,大部分旧谱遗失,且现存家谱记载不详,该支系的一世祖、二世祖暂无法考究。若把魏坤、魏常作为一世祖、二世祖,到魏岳过继魏台长房,即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至崇祯末年(1644年),时间长达244年,这显然不符合逻辑。三是关于魏岳过继的问题。大岘村《魏氏家谱》记载,洪化年间,魏岳过继魏家台长房为嗣。洪化年间为1679年至1681年,清朝前期三藩之乱吴周吴世璠的年号。据此推断,崇祯末年至洪化年间,也就是1644年至1681年,前后约35年。注明“洪化年间”,说明正统观念依然很强,且时间具体,显然魏岳过继魏台长房是可信的,但长房具体为何人已经很难考证。

  (二)该支系演进过程。大岘村《魏氏家谱》记载了该支系四世祖至十三世祖名讳,但没有活动轨迹以及确切的生卒年代。由于十世祖魏道义后裔移至今榆中县园子岔乡大岘村,说明四世祖至十世祖一直耕住在魏台。对十四世祖至十七世祖情况,记载比较详细,其中十三世祖魏春雷以及十四世祖魏国贤、魏国荐等进入国子监读书(入监),十五世祖魏贵义为清时秀才(庠生),说明当时比较重视教育,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总之,该支系在兰州境内生存发展约634年,但有记载的除进入兰州最初三辈(1392年至1498年)、四世祖至今(1644年至2024年),有约148年情况已无法考证。

   二、迁徙轨迹及抵御袭扰劫掠情况

  一般来看,该支系迁徙活动都是明清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人民生活相对富裕的时期。随着明清社会走向衰落,政治动荡、经济衰退、社会矛盾加剧、战乱频发,就面临被宰割和蹂躏的命运。‌

  (一)迁徙轨迹。一是从南京迁徙至兰州。魏贵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随金长庚翁移甘”,“金翁带一子二女。他们至甘后,金翁即命令大女与魏、小女与白婚配。”这次迁徙,除明初鼓励垦荒移民政策、兰州地区人口减少和土地荒芜、社会秩序逐步恢复等客观因素外,也有魏贵、金长庚等人寻找新的商机内因。这次迁徙活动,成为兰州魏氏的源头,并落地生根、繁衍生息,既守护边疆,又发展生产,成为现代甘肃多民族、多文化交融的组成部分。二是从什川迁徙至魏台。魏贵什川耕住后,又“访下了魏家台等处的荒山田地,并将魏家台分于魏坤耕住。”又据《长寿岔康熙三年魏氏家谱序》记载:魏贵“又访卜魏家台上陈家以及大燕山之上三湾、中圈等处,山荒田地,亦为我贵公所独有。”这里的“访下”“访卜”,应该是指通过走访等形式,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根据目前资料,很难确定这次迁徙的具体时间。由于魏坤生卒年代为1383年至1452年,推测这次迁徙接近14世纪末或15世纪初,正是明朝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相对稳定时期。至此,形成魏坤及五子居住魏台(称“山五房”)、魏乾及五子居住什川(也称“川五房”)的格局。这次迁徙活动,顺应了明朝休养生息的政策,是家族内部生产力资源的再分配,也是生产要素的优化升级,对于推动家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三是从魏台迁徙大岘村。据大岘村《魏氏家谱》记载:魏应绰生六子,有五子及后裔前往魏台以外的地方,其中魏道义之裔移于今大岘村茶酒社、大岘社。这次迁徙人口多、范围广,持续时间较长。对于迁徙的时间,没有明确记载,推测为康熙王朝中期(约1686年左右)。从客观上讲,当时正是康熙王朝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从主观上讲,人口增长需要开辟新的地域,需要新的发展空间。这次迁徙,顺应了当时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解决了人口增长与耕地面积狭小的矛盾。

  (二)积极抵御袭扰和劫掠。北元及其鞑靼部落与明王朝战争起于景泰元年(1450年),止于崇祯七年(1634年),长达184年。1449年“土木之变”后,鞑靼俺答部经常进犯兰州。为了保卫家乡和族人,魏坤及后裔就修筑堡子等防御设施,有效抵御了劫掠和侵扰。据当地老人讲,在抵御鞑靼俺答的斗争中,魏台的魏氏家族有多人壮烈牺牲,有的家庭全部战死。由于鞑靼瓦刺部袭扰时间长、冲击大,为了寻找相对安全富庶之地,魏红、魏颜及后裔辞别魏台,前往黄河以南的洮河流域居住安家。魏氏族人在抵御外族入侵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担负起保家卫国守护边疆的重任。崇祯元年(1628年)至崇祯十一年(1638年),旱灾严重,饥民纷纷作乱。大岘村《魏氏家谱》记载:自崇祯末年(1644年),流贼作乱,旧谱失遗,不能所考我等丹丹祖(魏坤)之后也。由于魏台地处偏远,防守力量相对薄弱,成为流贼侵袭的目标,常常“昼不敢入户造饭,腰悬米食;夜不敢解衣歇卧,头枕干粮”。在经历了惨痛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之后,开始修建堡子、组织民团,以期自保。据《金城魏氏四房家谱》记载,在魏台危急时刻,求助于什川堡,魏玉安的七世孙魏岳等挺身而出,前往魏台援救,力克强敌,保“台”无恙。同治元年(1862年),西北地区爆发战乱,烽火遍及陕甘大部分地区。当地人回忆,在茶酒社,把抓来的男女老少进行捆绑,集中在岭背后的魏氏院落里全部杀害,并将尸体填埋在院外的两口水窖里;在大岘社,把抓来的男女老少集中在叫墩巷子的地方,集体进行屠杀。为了应对危急,村民们采取“避、逃、躲、斗”等方式,积极应对劫掠屠杀。十七世祖魏知定在斗争中被抓,后趁休息时逃脱,逃到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并与当地人梅氏结婚后才“上庄”。据《甘肃省志》记载:同治十二年(1973年),甘肃有户67.22万,人口279.90万;与同治元年(1862年)相比,11年间,因战乱连年,百姓逃亡,疫病蔓延,人口净减955.6万,年平均递减率为12.66%。

  三、几点思考与启示

  第一,坚持家国理念。任何家族的命运都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必须牢固树立家国理念,不断增强对国家民族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聚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能量。第二,坚持唯物史观。考证研究家族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通过甄别、分析、比较和判断,全面了解形成发展脉络,主动积极把握历史规律、历史大势。第三,坚持历史自信。考证研究家族的历史,必须正确认识家族在国家民族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培养批判性思维,坚定历史自信,强化历史自觉。第四,坚持良好家风。考证研究家族史必须充分认识家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传承勤俭节约、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良好家风,营造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