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
《简牍探中华》之《悬泉汉简》——
于方寸之间 探千年文明
(本文图片均为《简牍探中华》之《悬泉汉简》节目照)
悬泉置遗址是丝绸之路上发现并经考古发掘的唯一一处汉代驿站遗址。近日,大型文化节目《简牍探中华》聚焦出土于此的悬泉汉简,再现了相夫公主和亲、匈奴日逐王降汉和西域都护府的设立等历史事件。节目通过多种创新表现形式,从简牍的刀笔留痕处,打开历史画卷,重现古丝路上的生活样貌和文化烙印。——编者
简述丝路历史 创新文化表达
阮青 李玉涛
大型历史文化节目《简牍探中华》一经播出便收获观众好评,引发热议。近期节目《简牍探中华》之《悬泉汉简》聚焦甘肃省敦煌市悬泉置遗址出土的2.3万余枚“悬泉汉简”,采用全新形式和影像化手段,创新了历史文化节目的表达方式,现代性的叙事引领观众深入丝路历史,重现了古丝路“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景。
“向史而新”构建节目形态
简牍,在古代纸张出现之前,是中国最为普遍的书写载体;在当下,作为地下出土的新资料、珍贵的考古文物,它带有极强的历史本真性,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如何将“地下之新资料”与“传世典籍文献”相互印证,再现历史真实,是《简牍探中华》节目的宗旨与基本底色。因此,创作团队在节目形式和框架上鉴往知来、向史而新,形成了历史文化节目的新理念、新模式、新风格。
其一,节目采取了实地探访的形式,以考古发现为依托,证实简牍来源的真实可靠。在《悬泉汉简》中,节目伊始,主持人便来到甘肃省敦煌市悬泉置遗址和甘肃简牍博物馆,深度还原了悬泉汉简的发掘历史;节目尾声,主持人再次回到甘肃简牍博物馆,对最新考古发现中针对5枚悬泉置计时简文的破解,以及西汉时期500多张古纸的发掘研究进行独家发布。由古向今的叙事结构,不仅窥见了悬泉汉简深厚的治学历史,而且彰显了简牍研究的生命力、持续性和现代性。
其二,以专家访谈、论证为指引,依简牍之记和典籍之载,使“微观历史”与“宏大历史”相互辉映,形成立体、多面、完整的历史场域。《悬泉汉简》中,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郦波、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双全,三位专家针对历史问题的对话和讨论,有力解读了悬泉置在丝路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悬泉置是现今唯一可考的汉朝丝绸之路上的驿站,它的存在不仅证实了《汉书》对于古丝绸之路的记载,也体现了汉王朝中央政权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辖。悬泉汉简以文字记录书写了悬泉置的历史,推开了尘封两千多年的驿站大门,为研究者和普通大众展现出汉简中的丝路文明和中华智慧。
其三,节目以强调视觉化表达的影视手法,采用实景戏剧等方式,探索了文化再实践、再创造的新路径。主持人多次与史官司马迁、汉朝名将郑吉等历史人物跨时空对话,打破古今的自由剪辑和蒙太奇手法,较好地勾连起“冷门”历史与鲜活当下之间的关系,让观众寓教于乐,在沉浸式、体验式观影中贴近丝路历史,感知中华文化。
“历史微声”活化简牍传奇
古老的简牍文献,如何真实可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是个难题。《悬泉汉简》以解读方寸简牍的微观历史视角切入叙事,激活了古丝路历史中的诸多故事与传奇。《汉书》作为宏大历史,记载着历史大背景和大事件,而悬泉汉简则从细微处书写普通人的历史,每一枚汉简都关乎历史上具体的人、事、物。
微观史是给普通人书写的历史,在从历史的微声处活化简牍故事的过程中,节目重点选取了悬泉置啬夫弘为主人公,用一个平凡小人物的视角串联起了汉朝丝绸之路的大众群像。啬夫弘作为悬泉置中任期最长的执政者,同时也是悬泉汉简的记录者,在汉简中出现了70余次。节目据此简牍记录为基准,以啬夫弘在悬泉置的经历为主线,精心选取戏剧化的瞬间,不仅用虚拟动画、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方式重建悬泉置驿站,还原历史现场,同时采用实景戏剧搬演的影视化手法,将隐入历史的达官贵人、平民百姓、边塞驻军、驿站官吏等普通人重新拉回舞台,把他们的故事生动有趣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据悬泉汉简记载,悬泉置作为规模宏大的驿站,接待了很多名人、使节。长罗侯常惠、解忧公主和冯夫人为悬泉置的历史增添了重要的一笔:长罗侯常惠在经营西域事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解忧公主通过和亲巩固了汉朝与乌孙国的友好关系,冯夫人则为汉朝和西域的交流奉献了一生。节目中,置啬夫们默默守护驿站,用手中的笔书写大汉历史,他们彰显出简牍故事中的不凡精神:有的人生来就是为了走更远的路,有的人生来就是为了守住这条路。节目对这些在宏大历史中默默无闻,却在简牍微观史中熠熠生辉的普通人,经由细节处生动、温情的戏剧处理和塑造,不仅带给观众沉浸式的观影体验,而且极大地激发起大众的情感共鸣。
“冷门绝学”实现古今共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作为重要的文物和文献,简牍的意义不仅要让当下的大众明晰中华文化的历史演进,更要彰显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让作为“冷门绝学”的简牍学不仅能“与历史对话”,还要实现“与时代共振”。
驼铃悠悠,丝路延绵。而今,节目首次从简牍出发,拓宽了观众了解历史的视野。《简牍探中华》以简牍为引,将丝绸之路的历史视野延展到更加微观、具象、真实的史学研究中,激活了古老简牍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节目凭借纯熟凝练的视听语言、严整精巧的戏剧演绎,为当下观众打开了认知中华文明、了解丝路文化的窗口,节目内容的观赏性和学术的内涵性,极大拉近了当下观众与深邃历史之间的关系,这对于推动简牍学“化冷为热”,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同时,传承中华文化,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从这一角度看,节目也为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又一范本,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借鉴意义。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4年05月22日【视界】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旷野的诗篇 沉静的美好
- 2024年04月24日【视界】影像记录民族音乐传承与创新——纪录片《民乐西行》创作透视
- 2024年04月10日【视界】纪录片《千手千眼 寻梦敦煌》——在善与美中追求艺术梦想
- 2024年03月29日【视界】光影为伴 品味甘肃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