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探史揭秘

【老王说陇史】“封印”400年的西夏碑如何被发现

 2020/10/28/ 10:31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王文元

“封印”400年的西夏碑如何被发现

  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简称西夏碑,是迄今所见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西夏文和汉文对照字数最多的西夏碑刻。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树于西夏天祐民安五年(1094年),原置武威大云寺,西夏时大云寺改名为护国寺。元灭西夏后,西夏碑被当时的有识之士砌入碑亭封闭,才得以保存。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夏碑

  破解西夏文的钥匙

  近些年,在地方和学界的推动下,西夏学越来越热,各种学术专著层出不穷。不过,说起西夏学的源头,则在甘肃武威。

  甘肃武威有一块西夏碑。这块碑就是打开西夏学大门的钥匙。西夏(1038年—1227年),是党项人为主体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因其占据了今宁夏及河西走廊等部分西北地域,故而宋人称之为西夏。西夏长期同宋、金、蒙古对峙,历经十帝,最后被成吉思汗所灭,享国189年。

  甘肃一词就是西夏人的贡献。西夏时期,夏国主李元昊设立12个监军司,其中“甘肃军司”(属军事建置)驻甘州,辖甘、肃二州。“甘肃”一词是合甘州、肃州首字而得。元代设甘肃行中书省,“甘肃”作为省名开始。

  西夏人极其看重凉州,他们把凉州称之为天府之国。1094年,西夏崇宗修复凉州境内因地震而毁坏的护国寺,并立碑一通。这块碑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西夏碑。碑中说:“大夏开国,奄有西土,凉为辅郡,亦已百载。”可见,凉州是西夏的辅郡。

  西夏碑高2.6米,宽1米,厚0.3米,碑首呈半圆形,两面正中用汉字和西夏文刻篆额,旁边阴刻有伎乐舞女,其造型和敦煌壁画的乐舞伎如出一辙。碑的正面是西夏文,共28行,每行65字,共计达1800多字;背面是汉字,共26行,每行26个字。由于这块碑的正面刻着西夏文,背面则是汉文,因而正反两面可以相互对照。人们也就能够通过汉文来认识印证西夏文。故而,成为当时及后来很长一段时间破解西夏文的钥匙。

  元顺帝至正年间护国寺被毁,这块碑也被淹没在废墟中。明成祖永乐年间,修建清应寺时,才把这块碑砌封在碑亭中加以保护。从此,西夏碑神秘消失。

  张澍发现西夏碑

  等它再次面世的时候,已经是400年后了。一个甘肃武威人,休假期间游览寺院,意外发现了这块石碑,从此一门新的学科开始起步了。

  发现西夏碑的人是清代大学者张澍。张澍号介侯,生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卒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甘肃武威人。张澍自幼聪明,六岁能写诗。先拜师武威名士刘作垣为师,后跟随时任陕甘学政章煦,游学于京师。章是浙江钱塘人,曾任两江总督。张澍十四岁考中举人后,章就把他带到了京师(北京)。北京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各地来的学者云集于此,张澍大开眼界,得以融入当时全国顶尖级的学术圈。张澍跟随管世铭、朱珪、阮元、邵晋涵等大家学习经史等学问。

  张澍读万卷书,基础打得扎实;行万里路,眼界开阔了,故而学术成就极高,为清代陇上二澍之一,在金石、姓氏学、地方史志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晚年定居西安。

  张澍中进士后,先后在贵州、四川等地为官。清嘉庆九年(1804年),张澍因疾病困扰,从贵州玉屏回家休养。休养期间,他和友人闲逛武威城内北的清应寺。

  在寺内,他看到了一个碑亭,前后砌砖,封闭得严严实实。他询问周围的老人,封的是啥东西?老人们说,不知为何碑,留下传言,不能打开,否则的话就会有不测之风云,冰雹狂风袭来。张澍不信,想打开看看,但寺里的僧人坚决不同意。无奈中,张澍说,如果有啥不妥之处,他一力承当,和寺里的住持无关。这样,人们才把封闭的碑亭打开。

西夏碑阳额拓片(西夏文)

  开创西夏学研究先河

  碑亭里面“封印”一通石碑,碑高近丈,四百年的岁月,已经堆积一寸多厚的尘土,盘着蜘蛛网。张澍让人清扫干净,发现打开那一面,正好是碑的正面。他看到石碑上的字,方方正正,如同楷书一般,但却一个都不认识。他又让人打开后面的墙,发现后面是汉字,才发现这是一块西夏时期的碑刻。

  他高兴地说:“夏国字,其臣野利仁荣所造,或言元昊作之,未知其审。此碑自余发之,乃始见于天壤。金石家又增一种奇书矣。”后来,他写了一篇《书天祐民安碑后》的文章,记载其事。

  清应寺塔在武威城内的北面,“双塔倒影”为地方一景,1927年地震毁坏,西夏文碑则由地方人士移至文庙保存。如今藏在武威博物馆。

  张澍不仅发现了石碑,还收集资料,研究西夏历史。不过,由于资料被毁,无法写成巨著。但他还是写了 《西夏姓氏录》《西夏纪年》等书。这些著述见证了张澍在西夏学方面的成就。张澍成为第一个识别出西夏文字的学者,开创了西夏学研究的先河。

  撰文/王文元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