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走遍甘肃

春日 陇上处处闻啼鸟

 2021/03/01/ 10:22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丛培昊

春日 陇上处处闻啼鸟

环颈雉夫妻

  丛培昊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一首《春晓》,不知给多少童蒙开了窍。如果说花朵是春之色,那么鸟鸣就是春之声,这样的声色相辅相成,精致生动,春天显得更加丰富而饱满。

  鸟类是天空的主宰、被羽的精灵,是脊椎动物最高等的类群之一。目前认为鸟类起源于1.5亿年前左右的中生代,是小型兽脚类恐龙的后裔。亿万年来鸟类不断演化,至今有近1万种遍布世界各地。根据著名动物学家、鸟类学家、中科院院士郑光美教授主编的《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我国现有1445种鸟类,隶属26目、109科、497属(这里的目、科、属都是分类阶元,好比行政区划的市、县、乡),可见我国是盛产鸟类的国家。而甘肃作为幅员辽阔的自然景观大省,其鸟类物种也是十分丰富的。在2014年出版的《甘肃脊椎动物检索表》中,已有17目67科66属527种鸟类被记录,逾全国已发现鸟种的三分之一,而且这个记录还在被不断更新。

  本期我们将走进甘肃的春天,去看看春色里陇原大地上的鸟儿!

热恋中的凤头鸊鷉

  名字特殊的捕鱼大师——鸊鷉

  鸊鷉(pì tī)是一类非常善于潜水捕鱼的鸟类,它这看似特殊的名字,其实最晚在汉代已经出现了。传说发明出“地动仪”的东汉著名天文学家、文学家张衡所作的《南都赋》中就作有“http://pic.gansudaily.com.cn/003/011/925/00301192568_27fadef4.jpg鶂鷿鶙”(jié yì pì tí)的赋词,这里的“鷿鶙”就是鸊鷉。

  古人之所以能将鸊鷉和鸬鹚、野鸭分开,是因为鸊鷉在外观上有几点易于区分的显著特征。首先,鸊鷉的腿不像鸭类那样长在身体的中部或中后部,而是移到了身体的最末端。这样腿脚就变成了高效的水中“推进器”,但却不利于在陆地上行走,所以鸊鷉几乎不上岸,它的捕食、休息、睡觉,乃至营巢、孵化都在水中进行。其次,鸊鷉能飞但不爱飞,比起鸭类甚至鸬鹚,很难见到飞行中的鸊鷉,偶尔见到了,那也是由于鸊鷉的颈部和腿部都耷拉着,看上去像个驼背。最后,鸊鷉最特殊的还是它的蹼(蹼是鸟类足趾间的皮,水鸟的比较发达)。和常见水禽如鸭、鹅的蹼不同,鸊鷉的蹼在相邻的趾间几乎不连接,而是在趾的两侧呈瓣状,故得名瓣蹼。上述这些特征,再加上鱼枪般直而尖的嘴、防水保暖的羽毛潜水服,鸟类中的潜水捕鱼大师就这样诞生了。

  甘肃最常见的是凤头鸊鷉,它是全世界20多种鸊鷉中体型最大的,在全省多数湿地中都能见到它。不过,凤头鸊鷉是候鸟,冬天会南飞,它的族类中体型最小的小鸊鷉则在我省四季可见。

普通鸬鹚

  黄河岸边的鱼鹰——鸬鹚

  若论捕鱼,和鸊鷉相比不遑多让的自然就是鸬鹚了。在我国,渔民驯养鸬鹚帮助捕鱼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鸬鹚也得到了“鱼鹰”的俗名,而在甘肃的历史典籍中却从未见用此方法渔猎的记载。

  我国有五种鸬鹚,甘肃境内只有普通鸬鹚一种,它在我省广泛分布。我们甚至能在省会兰州的城市段黄河河道中见到休憩和捕鱼的普通鸬鹚,从黄河铁桥出发,沿滨河路一路向东,有很大的几率找到它。观察寻找不要只盯着河道和水中的沙洲,鸬鹚也可能停歇在黄河北岸的黄土陡壁之上,那一摊摊白色的排泄物就是它们曾经停留的标志。如果你看到河面上有一只黑色大鸟,身体直溜溜地飞过去,十有八九是鸬鹚。

黑鹳捕食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

  黑鹳不仅会捕鱼,还是珍稀的保护动物。黑鹳有两条大长腿,常在湿地边缘的浅水区域活动觅食,因此是涉禽而不是游禽,有时它也到水边的陆地上活动。黑鹳身披黑白二色,加上大红色的眼圈、长嘴,色彩搭配既强烈又前卫。它是我国体型最大的食鱼水鸟之一,飞行迁徙能力很强,在欧、亚、非大陆都有分布,但近年来国内的种群数量下降明显,已成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珍稀程度可以说不亚于大熊猫。

  甘肃是黑鹳的主要繁殖地之一,更是在黑河流域发现了超过100只的黑鹳群,也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大的黑鹳种群之一。每年3月前后,结束完越冬的黑鹳会飞到黑河流域张掖段附近,或者向西飞得更远,去寻找适宜的繁殖场所。

红腹锦鸡

  甘肃的省鸟——红腹锦鸡

  有人说,鸡不是鸟,这真是天大的误会。其实所有的野生鸡类在分类学上都属于鸡形目,都是鸟类。

  红腹锦鸡是我国的特有物种,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更于1993年当选为甘肃的省鸟。它身姿健美,羽色艳丽。清朝二品文官的补子上有它(排名在孔雀之前),齐白石的画中有它,鸟类摄影爱好者的镜头下更是经常见到它,有人甚至认为凤凰的原型就是它。

  锦鸡类中,雄性的羽毛富有光泽,如同锦缎,因此得名。雄性红腹锦鸡的羽色以红、黄为主,加以棕、栗、绿、紫等色,煞是好看,在阳光照耀下竟似放出金光一般,也得到了“金鸡”的俗名。正因为它如此不凡,除我省之外,红腹锦鸡还被四川省和贵州省选为省鸟。综览我国鸟类,唯有红腹锦鸡有此身兼“三省省鸟”的殊荣。更为难得的是,它还是我国鸟类学的奠基人之一、动物学家郑作新先生的主要研究对象,因此中国鸟类学会的会徽上也有它的身影。更有意思的是,由于我国陆地疆域形似一只雄鸡,国旗颜色又是红黄二色,红腹锦鸡甚至一度成为我国国鸟的热门候选,虽然至今我国国鸟尚无定论,但它还是得到了各界的推崇和喜爱。

麻雀

  家喻户晓的明星——麻雀

  被人们熟知的麻雀,是家喻户晓的鸟明星,但它却也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知识。我国有雀科麻雀属鸟类5种,它们被称作广义的“麻雀”。而其中大家最常见的,是曾用名为“树麻雀”,现在改名叫“麻雀”的一种,它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麻雀和同属四兄弟的区别其实很简单:5种麻雀的脸颊都是白色的,而唯有“树麻雀”在白色中有一黑斑,一眼可辨。

  麻雀多活动在有人类居住的地方,性格极活泼,胆大易近人,但警惕性却非常高,好奇心较强。多营巢于人类的房屋处,如屋檐、墙洞,有时会占领家燕的窝巢,在野外,多筑巢于树洞中。麻雀在一年的四个季节中都是成群的,具有很多洞的老树群,通常是它们最喜爱筑巢的地点。麻雀食性很杂,繁殖能力也很强,以至于种群数量庞大。

  早在近20年前的一次网络“海选国鸟”的结果中,麻雀就以超三分之一的票数摘得第一。麻雀“气性大”不能被豢养,也没有华丽的羽毛和悦耳的鸣声,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力。

大天鹅

  鸟丁兴旺的家族——雁形目鸟类

  上面提到的鸟类有三种都是水鸟。那么,说起水鸟,还不得不提到另一支鸟丁兴旺的家族:雁形目鸟类。

  在动物分类学上,这个大家族包括天鹅、雁和鸭,其中一般来说天鹅体型最大,雁次之,鸭最小。天鹅有洁白的羽衣和较大的体型,古人不论从物质层面上还是精神层面上,很早就对它产生了兴趣,并赋予它一个专有名字——“鹄”。陈胜那句名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里有它的身影,欧阳修笔下的“人随黄鹄飞千里”中也有它的行踪。带“鹄”或“天鹅”字眼的诗词佳句不胜枚举,但基本都与其飞行既高且远的寓意有关。根据在天鹅身上安装的GPS追踪器和其他鸟类学研究结果显示,天鹅的迁徙路线并不会飞越喜马拉雅山,亦无相关目击记录,所谓天鹅能飞越珠峰只是一个流传甚广的美好谎言罢了。从生物学角度观察,天鹅是吃素的鸟(虽然人们常常误会天鹅和大雁是吃鱼的,其实它是基本纯粹的素食主义者),经常倒立在浅水里取食水生植物的根茎,因而颈部和腹部会被水中的败叶枯草释放的色素染黄。

  我国有三种天鹅,在甘肃都有分布,其中更常见的是大天鹅。大天鹅不在甘肃繁殖,而要飞往遥远的西伯利亚等地,但会途经甘肃的诸多湿地,并于此歇脚补充能量。

  在我国各地动物园和公园中常见的黑天鹅原产自澳洲,不是亚欧大陆的本土物种。

  尽管天鹅不能飞越喜马拉雅山,但还是有能做到的鸟,斑头雁就是能者之一。斑头雁因头部的两条黑斑而得名。它是典型的高原鸟类,其血红蛋白携氧能力高于其他雁类,能在稀薄的空气中完成更加耗能的主动飞行,而非相对省力的滑翔。斑头雁选择了一条迁徙苦旅,它在印度、尼泊尔等地越冬,却在千里之外的我国高原湖泊繁殖,所以不得不年年两度飞越世界最高的山脉。尽管隔壁的青海湖是斑头雁的最重要繁殖地之一,但在甘肃境内的诸多高原湿地也是它喜爱的繁殖场所。譬如位于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东南部的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年冬末春初都有大量的斑头雁来此繁殖。

绿头鸭

  雁形目中鸭类体型最小,但不论是物种数量还是个体数量它都是最多。世界上有一百多种野鸭,不同种的外貌特征大相径庭。如果要问谁的长相最“接地气”,那么绿头鸭无疑是候选答案之一。即使没有见过绿头鸭,人们也很容易望文生义地推测出它头部的颜色;但如果真的如此加以辨识,那么雌性绿头鸭一定会表示抗议,因为对于绿头鸭而言,“绿头”只是雄性专利,雌性却是一身麻色,朴实无华,甚至可以说毫不起眼。这种性别差异甚至忽悠了生物分类学的鼻祖——瑞典大科学家林奈,他果断地把雌、雄绿头鸭分成了两个物种。

  绿头鸭与每个人也大有关联:它是我国全部30多个家鸭品种的共同祖先。绿头鸭对环境和食物的适应力极强,这一良好的素质决定它不仅是我国最常见的野鸭,也是世界上个体最多、分布最广的野鸭物种之一。

  绿头鸭在甘肃各地的河流、湖泊和水库中都有分布,甚至能在城市湿地公园里近距离地看到它。根据权威机构湿地国际2015年的估算,绿头鸭的全球种群数量有近两千万只,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需要人们的关注和保护,事实上,它的生存也受到栖息地破坏、污染和退化,以及人类猎捕等因素的威胁。

  随着人们生态文明意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爱鸟、护鸟的队伍中来。陇原的春色无限美好,希望我们都能走进大自然,聆听鸟类的鸣叫,欣赏鸟类的曼妙,领悟鸟类的美好。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