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博之美物

华夏文明绚丽的曙光——黄河彩陶

 2019/11/19/ 09:45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张朋川

  4 高峰迭起

  在四五千年前,氏族中绘制彩陶的陶工,面临滔滔大河,身涉滚滚波涛,狂涛激流收于胸怀,回转奔动见于笔端。于是,马家窑文化彩陶图案上,就有了大河的百转旋涡、千层激浪、万丈狂澜、亘古奔流。马家窑文化彩陶挽住了黄河情结。

  甘肃中南部是马家窑文化的中心区域,这一地区是黄河水系和长江水系的相联处。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在这里交汇,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闪发出这两大体系的文化碰撞的火花。

  马家窑文化分为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马家窑类型的碳素测定年代为距今5230年至4850年。马家窑类型的主体是继承黄河流域的庙底沟类型、石岭下类型而发展的,彩陶器物都以盆、钵、碗等饮食器为主。

  长江中游大溪文化的彩陶器型以圈足为特色,马家窑类型彩陶中的圈足的豆、罐和三联杯,能看出大溪文化彩陶的影响,二方连续旋纹是大溪文化彩陶的主要花纹,而马家窑类型早期彩陶也有类似的旋纹。马家窑类型的彩陶融入了长江流域彩陶的因素,为这一区域的黄河彩陶注入了新的活力。

  马家窑类型彩陶花纹中各种神化了的动物图纹,组成了神秘的灵异世界。马家窑类型彩陶的几何形纹样,多采取对比的表现手法,使图案显得丰富耐看。

  马家窑类型彩陶的图案布局独具一格,在盆、钵内饰有繁丽的图案,瓶和壶的器表上满绘花纹,图案纹样与立体造型妥善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马家窑类型彩陶的图案构成形式中,采取了以点定位的方法,突破了呆板的对称格式,图案中的点,犹如黄河浪尖上的水珠,引领着浪涛的起伏。

  半山类型因首先发现于甘肃广河县洮河西岸的半山遗址而命名,洮河是黄河上游地区最长的支流,洮河下游发现的史前遗址最为密集。“洮”字含有淘洗的意思。河水滔滔不绝地淘洗,积淀了细腻的陶土,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半山类型的彩陶,渐臻彩陶艺术的高峰。

  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促使半山类型彩陶达到空前的繁盛。稳固的定居生活使陶工能精益求精地制作彩陶,彩陶图案具有繁丽精美的艺术风格。体量较大的壶、罐、瓮等贮盛器,成为半山类型彩陶的主要器型。

  由半山类型繁花似锦的四大圈旋纹发展为马厂类型花团锦簇的四大圈纹,说明了马厂类型花团锦簇的四大圈纹,说明了马厂类型是半山类型的继续和发展。

  马厂类型彩陶器型和图案纹样都变得多样化,在彩绘手法上也有所创新,彩陶艺术登上了新的境界。

  四大圈纹成为马厂类型彩陶的主要纹样。填充在四大圆圈内的花纹缤纷多样,成为圆形填充花纹的大汇展。

  起始于半山类型彩陶的神人纹,发展到马厂类型,衍生出许多变体的样式,有的仅以分解的局部纹样示意地表现神人纹。马厂类型的一些彩陶造型增强了直线的因素,彩陶纹样也相应的多以直线构成,有的用几十根至百余根的竖线和横线组成回形的网纹,俨然是工整的界面。

  马厂中晚期的彩陶腹部以上多以褐红色作底衬,再以黑色绘花纹,但花纹的绘制愈来愈简单粗糙。精心制作的彩陶已属凤毛麟角了。

旋纹彩陶尖底瓶

(本文所示彩陶均为甘肃省博物馆馆藏)

  5 大河落日圆

  在距今4000年左右,北方草原文化飞驰南下,与黄河上游的农业文化交汇,对这一地区人们的经济和文化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再囿于生长谷物的黄土地,不再厮守薪尽火传的陶窑,在饮马的长河中淡隐去昔日彩陶靓丽的姿影,随着河水的奔流,繁衍着绿色,滋育着畜牧。在草原之风的熏沐下,在黄河上游,重新孕生了简洁而刚劲的彩陶。

  齐家文化分布在甘肃、青海、宁夏一带,处于东西方文化的接合部,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复杂。从质细胎薄的双大耳高领彩陶罐的造型,看出来自东方的龙山文化的影响;饰有红彩的三角形网纹和套叠的三角形线纹的圜底夹砂彩陶罐,是摹拟草编器的样式,透露出游牧生活的气息。比齐家文化年代略晚而分布地域更西的四坝文化,彩陶更强烈地反映出畜牧生活的特色。彩陶器型一般较小,一些彩陶有四个系耳,便于提绳携带。作为饮器的单耳彩陶增多。在彩陶上较多地绘画和雕塑着动物形象,可以看出四坝文化的彩陶艺术是在畜牧生活的氛围中产生的。四坝文化的影响还远及新疆东部,黄河彩陶迈上了西渐的道路。

  分布在河湟地区的辛店文化、卡约文化,仍以彩陶为特征,用简洁鲜明的表现手法绘出双钩曲纹、日月纹、犬纹、水鸟纹、飞鹰纹、羚羊纹、蜥蜴纹、鹿纹等彩陶纹样。游牧生产的比重增强,不仅对彩陶纹样的题材产生影响,而且使彩陶制作工艺变得简易。

  沙井文化是黄河流域年代最晚的含有彩陶的古文化。分布在甘肃省黄河北段两侧的沙井文化,碳素测定年代相当于西周至春秋中期,最晚的年代测定数据为距今2500年左右,这大致是黄河彩陶结束的时期。

  沙井文化彩陶的主要器型为夹砂圜底壶和单耳筒状杯,更强烈地表现出游牧生活的色彩。

  黄河上游是彩陶较早出现的地区,因为这里是北方农业的发源地之一,彩陶由农业定居生活的发展而兴起。黄河上游又是彩陶很晚才衰落的地区,这里是北方游牧民族最早南下的地区之一,彩陶又因游牧流动生活的兴盛而退化。在屋内贮放粮食的彩陶,被逐草而居的牧人驮上了马背,在放牧生活中用来盛水和盛放乳液。

  彩陶离开了它的故乡——黄土高原,告别了母亲河——黄河,随着西去的羌笛声,融入天山下草原的无边的绿色中。

首页  上一页  [1]  [2]  [3]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