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美文欣赏

【百花】以花的名义走进榆树

 2019/06/28/ 09:45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肖娴

以花的名义走进榆树

  肖娴

  榆树是一个地名。因为一条古道,这几年的榆树也被远年的茶香和马蹄给激活了。但是今年的春天,我们不是奔着古道去的,而是为着榆树的“百里樱花”而来的。

  “百里樱花”是怎样的一个盛景呢?我心中被花儿激荡着,似乎在时空上把榆树与县城的距离也给缩短了许多。不经意间载着我们的车子,已驶进了榆树的茶马古街。我摇下车窗,窗外是两排本着“修旧如旧”的古建筑,古雅的褐黄色基调保持着明末清初的遗风。雕花的门窗相互对应,门楣上挂着黑底黄字的匾额。五月的阳光下,风吹动着匾额下面的旗子,使我们恍若闯进了明清时代的茶马贸易之地。恍惚中我的眼前也仿佛出现了一些牵着骡马,驮着茶叶的商人,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堆地聚在一起,隐秘地在袖筒里变换着交易的手势。如果不是一个穿着白底蓝花的中年女子,拿着一些农产品,往商铺门前的一张木板上摆放的话,我真的想任意走进一家铺面,去讨一碗茶来喝。

  车子过了古街,向右一转便驶进了另外一条宽敞的公路。路的两边全是绿油油的麦田,间或出现的一些不知名的花花草草,像是绣在绿毯子上似的。风迎面吹来,大野的气息越来越浓。远远地一个蓝色的路牌出现在了视野里,牌子上写着“剡坝”两个字。车子在站牌下停了下来,我们发现眼前是一片宽阔的广场,广场的后面是一些崭新的农舍。和我们司空见惯的房屋大相径庭,是和城里没有两样的平顶房。白墙灰瓦,红门,给人一种小日子红红火火的味道。房屋的周遭,有几树紫槐,穗状的花朵给崭新的农舍平添了一种宁静。

  我紧跟着同伴从房舍右面的一条土路上走了过去,原来这些平顶屋共分两排,中间是一条,以精准扶贫为主题的“文化墙”组成的干干净净的便道。从便道上一直往前走,就能走到剡坝的街上。我发现,房屋红色的大门上还有两个金黄的“福”字。这两个金黄的“福”字,使我不由得就联想到了“满意度”“幸福感”。一时间我感觉周围的景色全都蒙上了幸福的金黄色。

  陪同我们前来采风的榆树乡党委书记耿杰,看着我们眼里对这些新居流露出的羡慕之情,就笑着对我们介绍说,这些新居是为黑潭沟即将搬迁的村民盖的。黑潭沟是榆树最偏远的一个村子,离榆树的主街区有40公里的路程。由于地处偏僻,给村民的生活、出行造成了许多的困难,尤其是孩子上学极为不便。这些新居的落成,从根子上为群众真正解决了实际困难。我心头一热,为黑潭沟的村民感到欣慰。和我同来的一位文友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他对我说,榆树乡的扶贫搬迁除了黑潭沟,还有苟店村的桃园新居。说话间载着我们的车子,已过了山王村的撒马寺向着桃园新居驶去。此时,我看樱花的心愿早已被“桃花源”一样的桃园居给代替了。

  “桃园居”不光这名字美得隐逸,沿路上的风景也真有些让人觉得,被春天的风带着往陶渊明的“桃花源”里走的感觉。虽然沿途的桃花早已谢了,却时不时地有一些雪白的七里香,在道路两边匝地而起的绿中,碎银子一样,带着甜甜的香味扑面而来,让人的内心有了一种说不出的宁静、说不出的美好。

  转过一个S形的山弯,出现了一块光洁的红褐色巨石,巨石上写着的“桃园居”三个大字,让人眼前一下就明亮了许多。一排整齐的树木出现在视野,树木的前面是紧挨着的长方形花园,花园里开着各种颜色的月季,像几个圆脸庞的女子,坐在树下边做着针线边分享着住进新居的喜悦。树的后面是两排崭新的平顶房,如果不是眼前青草覆盖、野花丛生的河滩,我们真以为我们误入了县城的一个文明小区。带着羡慕和惊讶我忍不住走进了一户人家,干净的院子里,紧靠着右面的院墙上,整整齐齐码着柴火。一个穿着花衬衫的年轻女子正背对着我,在自来水下淘韭菜。看见我,赶忙放下手里的家什,把我迎到了屋里。她给我倒了杯茶说,房子刚落成,他们就在这里举行了婚礼,也是赶上了精准扶贫的好政策、好时候。我打量着屋子里的摆设,不管是家具还是装修风格,整个屋子和城里“小年轻”的住房并无二致。紧靠着沙发的墙壁上挂着一幅《七骏图》,更使小夫妻的生活呈现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奔头。

  在紧靠着公路的山墙上,我又看见了七个红色的草书“撸起袖子加油干”,一时间仿佛周遭的每一座山、每一棵树,都齐声喊着这句充满斗志让人奋进的口号。这句励志般的口号仿佛也和我脑海里的一句广告词有了呼应,是的,“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

  到了吃中午饭的时间,听说离桃园居不远的桃园社还是个养蜂村,我们又多走了一段路,来到离桃园居不远的桃园社。在河滩的岔路口,苟店村的村支书和桃园社的社长听说我们要看苟店村的养殖业,便轻车熟路地把我们带进了不远处的一户农户家中。耿书记为我们介绍说,桃园社养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养蜂的地方大多在房前屋后或自家不远的菜地里。现在平均每户每年收入都在三万元以上,即使去年遭遇了寒流的侵袭,花源突遇霜冻,蜂蜜的收成减产了,但靠卖蜂种的收入也还算可观。苟店村的村支书是个90后,今年刚刚26岁,从他爷爷起,他家就积累了养蜂的经验,他现在不但养着300多箱中蜂,还有一个香菇大棚。他让蜂农给我们每人兑了一杯老巢蜜,我端起杯子,一种带着大野之香,醇厚甘甜的汁液,从我的唇齿间流进了我的心里。犹如草甸上的晨露,感到老巢蜜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味觉的享受和身心的润泽,还有这里的村民用勤劳的双手酿造出来的“好日子”。

  如果说我们在剡坝和桃园居,看到的是榆树的“新”,那么在蜂农的家里,我们用舌尖品尝到的则是榆树的“甜”。“新”和“甜”,一个关乎村民的住房、一个关乎村民的钱袋子。犹如一篇文章的迂回,当我们离开苟店村往回走的时候,我又一次用心灵的取景框定格了榆树的“美”——那百里樱花出其不意地出现了,我们的视线和眼球全都被一片盛大的、没有尽头的粉红色给攫住了。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眼睛所看到的、内心所感受到的这一片土地,不仅仅是“新”“甜”“美”,也许更多。那就让突然出现在我们眼前的百里樱花,来为今天的榆树做一个万紫千红的收梢吧。(插图/阿建)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