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美文欣赏

【百花】古道新传

 2019/05/16/ 09:55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刘文兴

古道新传

  刘文兴

  初秋的一天,我坐在从上海直飞张掖的航班上,暗自感叹这比以往每次外出总要先回到省城,再转机或赶乘几百公里的火车可省事多了,心中至感欣悦,思绪万千。

  我的家乡张掖,在千里河西走廊算是一块风水宝地。穿越历史的长河,张掖的禀赋在于一山一水一条路。巍巍祁连孕育出滔滔黑河从张掖穿境而过,在这里造就了河西走廊最大的绿洲,养育着一方生命;古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后分为南、北、中三条线路,但三条线路最终在张掖会合为一条,直到通往敦煌后,才又分为几路再向西而去,自古以来这条贯通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伴随着时代进步的车轮,为张掖的发展注入了不尽的活力。

  遥想当年,古丝绸之路连通世界东西方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条重要通道。张骞、霍去病、班超、隋炀帝、唐玄奘、林则徐、左宗棠等历史名人及相关活动都在这条道上从张掖经过。但就其路况本身而言,却是一条崎岖蜿蜒、坎坷不平的沙石土路,环境恶劣、充满艰险,多因战争的需要逐渐辟为大车道,而由于历史的局限,除汉、明两代沿丝绸之路修筑长城,给古道平添了一道屏障外,在两千年间只有稍稍的改进,很少突破性变化,并且随着朝代更迭、时局变化而兴衰不定。公元609年,隋炀帝来到张掖焉支山接见西域二十七国王公使者,在返回途中翻越祁连山时,虽是盛夏季节,但遇大风雪,山路艰难,人困马乏,饥寒难忍,人马冻死大半,皇帝出行都这般艰难,当时的交通状况可想而知。林则徐被贬往新疆时,他从陕西西安到新疆伊犁坐着马车走了四个多月,一路受尽艰辛,几次雇换车辆。左宗棠治理西北十多年,从准备进军天山收复新疆时就开始坚持大力整修和养护丝路古道,从陕西潼关一直到新疆哈密,后又延伸至南疆北疆,最令人敬佩的是他在当时西北恶劣条件下和战乱时局中,下死令在沿途道路两旁栽种树木,既巩固路基,又为路人提供阴凉,“引得春风度玉关”,后人把他修过的路、栽种的树尊称为“左公大道”“左公柳”。只是这时候,造船与航海技术的进步使海上航运兴起,以及中国政治商贸中心东移和清政府的腐败没落,丝路古道虽然还是经陕甘通往新疆的必经官道,但也难免冷落而逐渐衰败。直到抗战时期,因战时需要,国民政府又将兰州经河西走廊通往乌鲁木齐的这一段古道定名为甘新公路加以整修,但也只能勉强维持汽车通行。

  新中国开国大典的礼炮敲响了划时代的钟声,中华大地百废俱兴。1952年,兰新铁路破土动工,4年后张掖终于迎来第一列火车,从此沿丝路古道又增添了一条铁路运输线通往新疆。也就在动工新建兰新铁路的同时,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按照汽车运输标准,取直、拓宽、加高路基,石砾封顶,碎沙铺面,大规模整修甘新公路,汽车运输逐步兴起,终于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配套改造实现油路化,丝路古道旧貌换新颜,公路铁路并行,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改革开放春潮涌动,又使古丝绸之路交通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迈上时代新高度。1994年9月,经两年紧张施工的兰新铁路复线通车运营;2004年,甘新公路被列入江苏连云港到新疆霍尔果斯国家高速公路改造升级后通车;2014年底,一条由兰州经西宁,到张掖再穿越河西走廊,通往乌鲁木齐的“高铁丝绸之路”又建成通车。至此,古丝绸之路焕发出时代的光彩,祖祖辈辈生活在张掖的老百姓才真正感受到了现代化交通的方便快捷。记得1981年夏天,我第一次坐火车,整个走道里都站满了人,不一会就闷得汗流浃背,火车开动后打开两边的窗户才稍微好受些,火车走得非常吃力,车头上冒着一股黑烟,张掖到兰州不到五百公里路,从中午一点直到第二天早上七点多才到达。如今乘坐舒适宜人的高铁,从隧道穿越雄浑的祁连山脉,由张掖经西宁到兰州也只不过三个小时。

  铁路、公路虽然这般发达,但同现代化的交通体系相比总还是欠缺点什么,于是张掖又顺势而为发展立体交通,积极与当地驻军融合发展,终于建成军民两用机场,几年时间就开通了兰州、西安、成都、北京、上海等十多个大城市的航班。如今彩色丹霞等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吸引中外众多游客,张掖已成为古丝绸之路旅游线上诱人的亮点。

  飞机很快就到达张掖,空姐清脆悦耳的播报声打断了我的思绪,飞机开始在机场上空缓缓降落,越飞越低,隔窗俯视,晚霞染红半个天际,张掖大地气象万千,只见一列高铁飞驰而过,在前面的立交桥下,高速公路上也正涌动着滚滚车流。是啊,张掖就是古丝绸之路千百年来交通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我们走过了一段伟大的征程!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