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书画鉴赏

【视点】翰墨成章 重书“二妙”——赏林涛书杜少陵秦州诗六十首

 2019/05/15/ 09:16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刘玉璞

【视点】

翰墨成章 重书“二妙”

——赏林涛书杜少陵秦州诗六十首

  刘玉璞

杜少陵秦州诗六十首第一卷 37cm×700cm(局部) 林 涛

杜少陵秦州诗六十首第二卷 37cm×840cm(局部) 林 涛

杜少陵秦州诗六十首第一卷 37cm×700cm(局部) 林 涛

杜少陵秦州诗六十首第三卷 37cm×840cm(局部) 林 涛

杜少陵秦州诗六十首第四卷 37cm×840cm(局部) 林 涛

杜少陵秦州诗六十首第四卷 37cm×840cm(局部) 林 涛

  人物名片

  林涛,1966年10月生于陇西,现为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行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甘肃省书协主席,西北师大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作品入选第七、第八、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第八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等20余次全国重大书法展。连续获四届甘肃省敦煌文艺奖。甘肃省领军人才、“四个一批”人才。

  公元759年,杜甫因“天宝之乱”携妻带子避地秦州,漂泊流离,居无定所,拾橡栗以自充。后迁居同谷,过嘉陵江而赴成都。其间感物伤怀,得诗117首,世称“陇右诗”。

  自明以来,秦州有识之士以杜诗勒石记录可考者有二:一为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知州傅鼐主持刻立“重刻杜甫杂诗碑”;二为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陇右道兵备检事宋琬刊制“杜诗石刻”。傅鼐之前已有刻石,散轶不可考。如今,宋琬所刻之“二妙轩”成为秦州璀璨的文化遗产。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山东莱阳人宋琬(号荔裳)官秦州,分宪陇右。其人豪于诗,得杜之神骨,与宣城施润章合称“南施北宋”。其精选杜甫“陇右诗”60首,采富平青石,集兰州《淳化阁帖》王羲之、王献之及晋人书法,邀皋兰张生兄弟、长安卜栋,历时三年,摹勒刻石,爰建一亭,列石于壁,初称“杜诗石刻”。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三桂兵乱,殃及秦州,诗碑毁失。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知州王宽谢秦州事,寓居使院半载,闲中偶至西关僧舍,见阶前捣衣石有字迹,剥藓钩摹,乃“杜诗石刻”,然而仅四首完整如故。喜懊之余,以诗记之:“淳化摹天宝,风流宋荔裳。诗遗百六字,碑获十三行。藤瓦东柯杜,鹅笼东晋王。千秋称二妙,零落赞公房。”因了王羲之之字,杜少陵之诗,始称“二妙”。

  改革开放,百废俱兴。天水决定在南郭寺筹建“诗圣”碑林,多方寻访先贤书迹,得宋琬《杜诗石刻》初拓本一卷,该卷高0.24米,长15.16米,甚为珍贵。于南郭寺之北流泉旁建廊刻碑,称“二妙轩”。

  卅载以降,初拓本《二妙轩帖》多有刊印,或长卷、或册页,各彰其精。然而,《二妙轩帖》之于《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同憾者,在于书法字体不统一,楷、行、草、章草俱存,对书法初学笔法使转多有不便。

  如今,书法家林涛历经三月,重书《二妙轩碑帖》之杜诗60首,捐赠于天水市博物馆。观此卷,笔锋使转处,虽细丝亦明晰可见,字字皆有神采;行气、章法血脉贯通,呼应有致,顾盼有情,一气呵成。实嘉惠后学。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