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文化杂谈

和诗以歌,精神和鸣——观《经典咏流传》有感

 2019/04/25/ 11:0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许嘉璐

  古诗词,包括作者已标注为“行”“吟”“歌”以及“调寄某某”诗词的曲调绝大多数已经亡佚,于是重新谱曲,配以朗诵,以新的旋律演绎之,乃至超越时空地让受众荡气回肠,回味无穷。“和诗以歌”,既需要有浅吟低唱、曼妙轻缓的佳作,也需要有关西大汉,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的精品。让我感动的是,中华诗词中的这两种相融互补的美学风格,已经不落痕迹地融入《经典咏流传》之中了。

  在我看来,中华传统文化在悠久的历史上,每经衰而又兴之际都要开新枝,长新叶,滋新根。而在中国的新时代,尤需以历史为背景,以人民为中心,以学术为基础,以创新为化古,使中华文化永流传。《经典咏流传》似乎也正是沿着这个思路,做出了可感、可敬的积极尝试,并且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成功。

  《经典咏流传》的每个节目均把经典诗词既放在纵向的历史长河中去解读本源,也置于横向的世界语境中,以当代人(包括大批外国朋友)能够接受并为之感动的方式,使台上台下一起产生强烈的“精神和鸣”。这种和鸣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1000多年前,王之涣登高望远,用《登鹳雀楼》唱出了盛唐山河的壮丽磅礴;1000多年后,清华大学上海校友艺术团的新中国第一批建设者们,用5国语言“和诗以歌”,演绎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绝唱,震撼了无数受众。这些可敬可爱的古稀耄耋老人以歌、诗、身所传递的就是这一精神。

  几乎《经典咏流传》中的所有节目,都是通过朗诵、解析、演唱、鉴赏、互动——其中包含着真情演绎、锦上添花、溯流探源、再创意象——错落递进,最终落脚到当代、价值、血脉和承继。无论是脍炙人口的传统名篇,还是被归为启蒙类的小诗,也无论是比兴隐喻,还是直抒胸臆,这些诗篇都被升华成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时代篇章。厦门六中的女生们以阿卡贝拉形式演唱《送别》、来自美国的一对小姐妹在节目中用流利的中文演唱《声律启蒙》,则让我们看到了优秀文化跨越国界互融、互鉴的成功尝试,这种开阔的创作格局,是多样性的世界文化应循之路,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象而生动的阐释。

  感谢《经典咏流传》的策划、制片、导演以及所有演职人员。我通过屏幕看出了你们胸中的丘壑,看到祖国的山山水水,看到生于斯、长于斯的城乡人民和居住在世界多国的中华同胞。因为只有怀着一颗如此的赤子之心,才能奉献给人民这样美轮美奂的文化精品,才会着力于经典语言的转换和艺术手法的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甘露滋润到中华民族的每个成员,“给世界拥抱,给自己微笑”。

  才看过《经典咏流传》第二季,我已经急盼着想看下一季了,而且相信它也将是创新路上一颗耀眼的星。由此我又想到,如果全国各省区市广电领域的主流媒体,在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时各展其能,都“更上一层楼”,那时,新时代中国的文化大花园将是怎样的景象?如果这些精品中的若干节目陆续走进中小学校的操场、课堂,那时,“咏流传”之“咏”的双关意义就会更加鲜明、实在了。

  相信这一天即将到来。

首页  上一页  [1]  [2]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新闻排行

1   降压供水公告
2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示2018年享受政府特
3   兰州:黄河里冲出一条一米长的娃娃鱼
4   林铎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决防范化解风险积极
5   省食药监局:效价指标不合格百白破疫苗未流入甘肃
6   每日甘肃网7月22日甘肃热点新闻回顾
7   【全国网媒看平凉】探访崇信龙泉寺 感受文化旅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