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文化新闻

我愿意做终身为艺术献身的人——访雕塑艺术家何鄂

 2019/04/18/ 12:11 来源:兰州日报 记者 孔德胜

我愿意做终身为艺术献身的人

——访雕塑艺术家何鄂

李超摄

城雕《黄河母亲》

粗陶彩绘《绣花女》

成吉思汗雕像群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孔德胜

  何鄂

  1955年毕业于西北艺术学院美术系雕塑专业。1955年至1962年在甘肃省美术服务社、兰州艺术学院美术系工作。1962年至1993年在敦煌文物研究所、甘肃省工艺美术公司研究所工作。1994年创立甘肃何鄂雕塑院。历任甘肃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现任全国城市雕塑艺委会委员、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甘肃何鄂雕塑院院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何鄂创作的代表性作品大型城市雕塑《黄河母亲》获全国首届城雕优秀奖;粗陶彩绘《绣花女》获刘开渠雕塑艺术基金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何鄂作品在全国多个城市办展。

  来到兰州旅游,有一个景点是人们必须要去的,那就是位于兰州市黄河南岸的滨河路中段、小西湖公园北侧的“黄河母亲雕塑”。这座雕塑由“母亲”和一“男婴”组成构图,分别象征了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黄河母亲,和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构图简洁、寓意深刻,反映了甘肃悠远的历史文化。这座雕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全国首届城市雕塑方案评比中曾获优秀奖,雕塑的创作者是我省著名的雕塑艺术家何鄂。

  何鄂从小受父亲影响喜欢画画,在银行工作的父亲与画家赵望云是好友,家中常能看到齐白石等名家的书画,长辈经常让小何鄂带上习作去赵望云家中请教。赵望云当时在西北艺术学院代美术课,便鼓励何鄂去学美术,何鄂也因此进入西北艺术学院,成为美术系雕塑专业的第一个女生。进入艺术学院何鄂的老师是我国的美术家王子云。遇到王子云是何鄂的幸运,这使何鄂在一起步便学到西洋与中国美术发展的历史,明白了应该具备的修养和目标。何鄂曾自豪地说:“我是新中国第一批雕塑人,也是当时西北第一个投身雕塑的女性。”1955年,18岁的何鄂从西北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在支援大西北的热潮中留在了兰州,先后在甘肃省工艺美术厂、兰州艺术学院工作。

  何鄂说:“我从学校毕业之后带着对民族文化浓浓的情感留在了兰州,几十年过来,深深感到活一辈子真的要留下些好作品。只有在创作中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民族复兴,什么是文化自信,现在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已经融入到我的血液里。我很希望能为兰州市做些事,坦坦荡荡地做些事,这也是正能量。”

  上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的近20年间,何鄂的创作以真实地表现视觉中的外部世界为己任,将生活中的人和事移到自己的作品中,用何鄂自己的话说就是“看到啥做啥。”从“看到啥做啥”到“想到啥做啥”再到“悟到啥做啥”,说到自己60多年艺术创作所经历的状态,1962年到1974年在敦煌莫高窟的12年是何鄂必须要提及的。“没有敦煌的那12年,就没有城雕《黄河母亲》,也没有现在的我。”何鄂说。

  1962年何鄂告别了生活7年的兰州,离开丈夫和刚刚两岁的女儿,踏上荒凉炽热的戈壁滩,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敦煌文物研究所初建,缺水缺电,缺菜缺粮,一切全凭票证,饥饿年代的艰苦非亲历不能体会。但对何鄂来说最大的痛苦则是来自对家人的思念。何鄂说:“当时我分在美术组,整天一个人呆在冰冷阴暗的洞窟,安静地能听见一张纸掉在地上的声音。但只要我迈进佛窟就会被那些壁画所迷恋,觉得能创作这些雕塑的人全是天才。”在莫高窟的12年,让何鄂的临摹几乎达到了乱真的程度。在被调去西安电影制片厂为电影《丝路花雨》做敦煌彩塑道具期间,何鄂在一本画册中看到了自己临摹的4件作品,署名摹制者何鄂。这起初让何鄂挺高兴的,但很快就变得很失落,她说:“我能临摹,即使我们把古人的作品临摹得再好,但这种艺术光芒永远是属于古人,不是我们的,我们依然没有自己的。”

  从敦煌文化中获得无数积淀的何鄂开始有了艺术创作的自觉性,也开始了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创造。何鄂告诉记者:“古代的、现代的,国内外的艺术精英们,他们的所思、所做在精神上是对我的一种激励,而我也在不断地吸收这种精神力量,这是我到现在没有停下创作脚步的根本原因。在我迷茫的时候,一个是灿烂民族文明打动着我,一个是改革开放给了我这么大的天地,所以我没有理由不把自己全部的才华释放出来、贡献出来,去做最好地作品,让这个时代所有的人都能看到它们,也给后人留下一些在这个时代能够称得上表现时代精神的好作品。”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政策,这正是何鄂期盼多年的一缕春风,让她在创作的道路上有了更为明确的目标。何鄂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前,我的观念上有着束缚,旧体制也对我的创作有着束缚,让我根本迈不开脚。记得当时我写过一首诗《墙》,那时真是到了一种无望的地步,感觉我的周围都是墙,而我找不到门也翻越不了。改革开放的政策让我看到了希望,我真正是改革开放的受益人,更是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受益者。各行各业都要有一批领衔人,改革开放就是让想跑的人跑起来,我就是那个想跑的人,而且已经跑起来的人。国家现在又提出文化自信,我认为文化自信的根本就是弘扬灿烂的民族文明,我们要把这种自信转换成我们前行的力量,我们要通过劳动为这个时代留下些好作品,这样民族复兴才会实现。所以我想做一个践行者、开拓者,愿意终身为艺术事业献身的人。”

  几十年的创作生涯,让何鄂留下了众多艺术珍品。1985年,何鄂创作《黄河母亲》的初稿叫《黄河儿女》,初稿有三个人物,在母子俩后面还有一个西部汉子。她几度推敲,感到儿女总是代代交替,而母亲则是永恒的。心中顿时明亮,取消了西部汉子,形象愈加集中,寓意却更为壮阔。谈到她的作品时何鄂说:“《黄河母亲》有着我自己的情感寄托,记得当时有城市看中了《黄河母亲》的设计并想建设,在征求我意见时我告诉他们,我一心希望它建在兰州的黄河边。”此外,还有一组成吉思汗的雕塑被何鄂提及,她说:“成吉思汗很懂得团结和用人,这是他的法宝,我当时一眼就看中了他的这个特点。因此我要尽一切努力,准确地把握住他的这些精神亮点,把他用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成吉思汗雕塑群一共要110个人40匹马,在同一个广场上出现了十个成吉思汗,在别人是绝对不敢的,但是我觉得处理的恰如其分,感觉特别舒服,这就是那个雕像群的亮点。”

  何鄂的创作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她也为之付出了很多,采访中她坦言还有很多遗憾没能完成,但她仍然愿意继续做下去。何鄂说:“我人生就如春蚕,蚕宝宝就吐着一点点丝,但是它吃一辈子桑叶不就是为了吐丝吗?你要不让它吐丝那蚕宝宝还不难过死了?我有着吐丝的强烈愿望。我还把自己比作一滴水,这滴水要是单独拿出来就干了,要是融入历史长河里就是永生,只要这条河在,河的永生就是这滴水的永生。但是如何去吐丝,如何融入这条‘河流’呢?我认为就是我的作品。”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新闻排行

1   降压供水公告
2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示2018年享受政府特
3   兰州:黄河里冲出一条一米长的娃娃鱼
4   林铎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决防范化解风险积极
5   省食药监局:效价指标不合格百白破疫苗未流入甘肃
6   每日甘肃网7月22日甘肃热点新闻回顾
7   【全国网媒看平凉】探访崇信龙泉寺 感受文化旅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