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西部地理

【西部地理】张家川《河峪颂》:媲美《西狭颂》的甘肃最早东汉摩崖石刻

 2019/03/20/ 11:05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记者 刘小雷

  2 两千年风雨笔意魅力无穷

  两汉时期,襟山带河、“险中之险”的恭门河峪关一直是防卫诸羌要地。

  汉光武帝时,弓门寨地属上邽东城所辖,东汉建武八年(公元32年)春,光武帝刘秀派遣中郎将来歙率兵越关山,过河峪关,奇袭略阳郡(今天水市秦安县陇城镇),在龙山镇击败隗嚣。唐代关陇道南线,元代奉元南路,明、清秦陇驿道均经此镇。宋代之后,弓门寨曾多次修复,民国初年,“弓门”二字改为“恭门”。

  还是要回溯到汉光武帝时期,刘秀在弓门的河峪关设置驿站,史称“河峪关驿”。

  国无大患时,羌汉等民族和平相处,关陇属地官员的主要职责则变成了修复官道,加强关中和西域之间的联系,这就是《河峪颂》摩崖石刻刻碑的时代背景。

  摩崖石刻的全文略呈不规则梯状,崖面打磨不甚平整,高大约200厘米,宽处大约150厘米,距地表65厘米。额刻仅存一“汉”字,字形相对较大,正文阴刻十五行,字径约6厘米。因光照、淋雨风化的影响,崖面上半部分字迹漫漶不清,不能全部释读。底部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受损严重,起壳脱落,并伴有开裂,除十几字可辨认外,大多数字已不可见。

  石刻的内容由题名、正文两部分组成。正文主要记述了东汉时期汉阳太守刘福生平政绩,主持修复关陇道的事迹,以及石刻撰文者和建造者的信息。整篇碑文阴刻于碑体,呈南北排列,自右至左共15行,每行12到18个字,全文约270字。每个字字形规整,字径约6厘米,整座石刻厚重阔气、饶有气势,占据山壁半角。

  学者认为,碑文书体为隶书,结体方阔朴拙,内空外满。中锋运笔,多方折直行,厚重有力,落落大方,长笔多带篆意,短笔略带楷意,波磔质朴不显,雄劲古穆。崖面久经风化剥蚀之后字迹点画锋芒不显,更使其呈现出阳刚朴茂、端严宽博、浑厚苍茫的书法风貌,方正宏阔如军阵临敌,质重得体若博雅君子。

  值得注意的是,碑额的“汉”字,用笔圆劲高古、清奇散朗,与《石门颂》书风颇为接近。该石刻书法整体上属汉碑雄古壮美一路,但又不同于已见的东汉石刻,风格独特。

  与其它汉隶开启了舒展活泼的八分书不同,该石刻书法,笔势仍然保留了内敛迟缓的篆书笔意,线条以圆笔为主,方笔较少。笔画圆起圆收,没有装饰性的蚕头雁尾。字形以匀齐方整为主,兼有圆润秀美,四周不作自然伸展。这种笔势篆意明显,以篆为用,以隶为体,兼有“楷变”趋向的书法特色,虽经两千年风雨而笔意尤在,魅力无穷。

  3 撰文者是东汉辞赋家赵壹吗?

  撰文者信息,正好处于碑体的下部,所以随着这部分碑体的损坏,也无从考证了,所幸落款还可辨认出“阳赵億建造”几个字。

  有学者提出了一个有趣的猜想。建碑者汉阳郡吏赵億是否是东汉的著名辞赋家赵壹呢?赵壹(公元122-196年),字元叔,古汉阳西县(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人,东汉辞赋家。是东汉时期与张芝,王符齐名的陇上三大家之一。赵壹本名懿,“懿”的异体字中就有“億”的写法。作为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辞赋家、诗人和最早的书法评论家,赵壹所作的《穷鸟赋》、《刺世嫉邪赋》和《非草书》等辞赋文章,被誉为千古奇文。按照《后汉书·赵壹传》的记载,赵壹的确担任过“汉阳郡计吏”等职,是一位才高自负、文辞过人的地方名士。

  赵壹于汉灵帝时期的建宁元年(168年)、光和元年(178年)两次赴京上计簿(报告汉阳郡内全年的人口、钱粮、盗贼、狱治等情况),均受到了当朝要人的激赏与推举,名动京师,但平生“仕不过郡吏”(时大司徒袁滂语)。他一直在本郡任职,是一位德行、辞赋、书法俱超乎时俗的干才。《河峪颂》摩崖石刻建造于东汉桓帝和平元年,如此推断,《河峪颂》建造之时赵壹正值28岁,以其德望,为善政亲民的前太守承担营造《河峪颂》的任务,并非没有可能。

  该摩崖与陇蜀道邻郡的《西狭颂》等摩崖遥相呼应,而《西狭颂》的颂主李翕恰巧是汉阳郡阿阳人,也就是说《河峪颂》在李翕的老家,诸摩崖石刻间有互动关系。在优美多姿的汉隶中,《河峪颂》确为我国的精品,它的艺术趣味和审美价值将会为更多的人所认识。(图片由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宣传部提供)

  文 兰州晨报/掌上兰州记者 刘小雷

首页  上一页  [1]  [2]  [3]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