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美文

舌尖上的重阳节

 2025/10/29/ 10:58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洵月

舌尖上的重阳节

  洵月

  秋风拂过山峦,为层林点染斑斓的色彩。空气里飘荡着成熟果实的甜香与野菊的清芬,提醒着人们又一个重阳节的来临。这个古老的节日,不仅镌刻在登高望远的步履间,更深深烙印在大江南北的烟火灶台之上。

  北方的重阳,总带着几分厚重与暖意。在寻常人家的厨房里,蒸腾的热气裹挟着甜香,那是重阳糕出笼的信号。新磨的糯米粉与粳米粉层层相叠,其间,点缀着殷红的枣脯、金黄的栗子、暗红的山楂糕,俨然一幅承古至今的秋日丰收图景。最惹眼的要数插在糕顶的彩纸小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将“糕”与“高”的祈愿送往云天。这甜香不仅弥漫在厨房,更飘进了游子的梦境,也串联起从唐宋市井到今日街巷的集体记忆。

  若说北方的甜香尚在齿间,西北的醇厚已然扑鼻。高原之上,秋收后的农人们正围坐在一起,捧着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荞面熬羊肉。荞麦的质朴香气与羊肉的浓郁醇厚在唇齿间交融,恰如这片黄土地质朴而温暖的性格。当夜幕降临,一壶澄澈的菊花酒被郑重斟满。酒液在碗中荡漾,泛着淡淡的琥珀光,入口清冽,回味中带着菊的微苦与甘甜,这缕穿越千年的清芬,曾慰藉过陶渊明的东篱,也曾浸润过李清照的黄昏,仿佛将整个秋天的清冷与高远都收纳其中。

  南方的重阳,则另有一番精巧与雅致。江南水乡的街头巷尾,各式重阳糕如玉琢粉砌。桂花糖藕糕透着蜜色的光泽,薄荷糕碧绿清凉,豆沙糕绵软细腻。每一口都甜得恰到好处,宛若吴侬软语般温婉。而此时的餐桌上,总少不了一盘膏黄丰腴的大闸蟹。品蟹,是重阳“尝秋”风雅的极致体现,古人于此时节持螯赏菊,便是对风物最好的礼赞。人们慢条斯理地拆解着蟹肉,佐以姜醋,将秋日的鲜美细细品味。

  在东南沿海的村落里,家家户户忙着制作九层重阳米粿。雪白的米浆与深色的佐料交替铺陈,在蒸笼里慢慢凝结成层层分明的米粿。这不仅是食物,更承载着对先人的追思。那缭绕的蒸汽,仿佛是与祖先对话的桥梁,在无声中传递着“慎终追远”的古老训诫。而在西南地区,“砰砰”的捶打声此起彼伏。砰,砰,砰,这节奏敲开了重阳的晨雾。刚出炉的糯米在反复捶打下变得绵软柔韧,揪成小团,滚上黄豆粉与红糖汁。这香甜的糍粑,以其粘连的质感,在地方民俗中向来寓意着亲情的绵密与家庭的团结,在微凉的秋日里化作最踏实的慰藉。

  从北到南,重阳的滋味千差万别,却又殊途同归。北方重阳糕的甜厚,是面对严冬前最后的丰盈储备;南方蟹肉的清鲜,是对转瞬即逝的秋光的珍重挽留。西北的羊肉暖身,西南的糍粑暖心;北方的彩旗寄愿,东南的米粿承情。这些看似迥异的味道,最终都指向同一个归宿,那便是对生命的礼赞,对亲情的守护,对自然的敬畏。

  当暮色四合,四面八方的灯火次第亮起。无论是北方的餐桌还是南方的宴席,都摆满了这个节日独有的滋味。如今,这些古老的滋味在都市的烘焙坊里获得新生,在年轻人的厨房中延续传承。老人们品尝着儿孙奉上的糕点和美酒,皱纹里漾开满足的笑意。那些说不出口的牵挂与祝福,都融在了这一口甜、一盏酒、一箸菜之中。重阳的滋味,就这样在舌尖绽放,在心间流淌,成为中华民族血脉中永不褪色的文化记忆。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