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走遍甘肃

我眼中的金城兰州

 2025/07/09/ 22:43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杨婧文

我眼中的金城兰州

兰州百合文创玩偶

苦水玫瑰

三泡台

甜醅子

  文\杨婧文

  说起兰州,你会想到什么,是驼铃摇碎时光,还是残阳映红山梁?于兰州人而言,兰州是清晨牛肉面馆蒸腾的热气,是羊皮筏子划破黄河的水声,是白塔山脚下层层叠叠的足印,也是藏在心底最深处的故乡。

  兰州人的开朗

  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素有“黄河明珠”之美誉。她深受黄河偏爱,因河而生,因河而兴。黄河流到兰州时已经走完了上游的三分之二,所以不再那么湍急,但足够的流速却不至于使河道淤积,在兰州,黄河在春冬两季甚至会变成一条清澈的“蓝河”。

  兰州人对黄河的感情极深,甚至把她当做辨认方向的坐标。沿黄河的路是滨河路,黄河北边叫“黄河北”,南边是“黄河南”。

  想了解兰州,还得从了解兰州人开始。

  兰州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

  往上数几代人,兰州人既吸纳各地甘肃人成为兰州人,也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兰州因此留存了很多他乡人“化作”兰州人的痕迹。

  两山夹一河的格局把兰州各区冲散为一字形。在兰州最繁华的城关区,除了西关什字、张掖路,还藏着“一只船”街。而七里河区小西湖公园,则是明代肃王的遗产。在西固区老工厂大院中,晒太阳的老人们南腔北调的口音,更是上世纪兰州建设者留下的时代注脚。

  “我们这儿的大学生,人均一本骆驼驾驶证。”这句玩笑话中,正藏着兰州人性格底色中的幽默和豁达。兰州大学这所低调的985大学,拥有多个国内顶尖专业学科:草学界的“天花板”,物理实验室里的“时空穿越者”,历史、化学、地理等专业的卓越成就和学术地位,使得兰州大学不仅在学术界享有盛誉,也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学者和科研人员,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读者》,这本诞生于兰州的杂志有着海纳百川的气度和视野,在那个没有手机和电脑的时代,创造了月发行量最高近千万册的奇迹,这个故事本身就很有兰州气质。

  人流在黄河与黄土间,汇聚出了兰州这个历史、文化、科教的高地。当你看电视时,水均益、张腾岳、李修平这些点亮了无数人童年记忆的主持人,他们都来自兰州。

  十字路口的城市

  兰州位于青藏高原过渡带,是黄土高原的西端。中国的三大自然区划和四大温度带在这里交汇,兰州是天然的十字路口。

  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兰州是河西走廊的门户,是唐蕃古道的北延,也是如今高铁兰(西)广通道与陆桥通道(陇海兰新线)的交汇处。

  早在汉代霍去病北击匈奴时,就留下了五泉山的传说。同时黄河相对平静的兰州就被选中,成为接应汉军的渡口。守卫渡口的要塞金城,因此成为兰州城的前身。明代朱元璋第十四子朱楧受封肃王,从东南带来了大量移民。兰州人认同这种古老,也为甘肃厚重的历史自豪。

  黄河上的第一座铁桥1909年落成于兰州。作为这座城市的地标,兰州人亲切地称之为“中山桥”,甚至直呼“铁桥”。

  铁路逆着河流的方向,将全国各地的配套企业、熟练工人迁到兰州。作为工业、商业中心的上海,与兰州联系尤其紧密,搬来兰州的企业甚至包括点心铺、理发店。来自上海的一边倒发型与甜腻的黏糕也一时间成为兰州的街头风尚。

  黄河边的生活

  静静流淌的黄河水,“归化”了来自美国的白兰瓜和有墨西哥血统的黄河蜜,它们又从兰州出发沿河西走廊传播,成为世人关于甘肃味道的甜蜜记忆。

  百合通常味道苦涩,但兰州百合除外。兰州人把药用的百合,种成了白白胖胖的蔬菜。兰州连接河西走廊瓜果区与陇东南温带水果区,是西北水果的聚散枢纽。好像不论是什么瓜果,经过兰州的黄河水浇灌之后,都会积蓄一鸣惊人的甜。

  兰州的小吃为什么大受欢迎?因为小吃既立足于本地风物,又记录了很多移民走过兰州的痕迹。一碗“牛大”就是兰州地理区位的集中体现,一清(牛肉清汤)、二白(白萝卜)、三红(天水甘谷辣椒)、四绿(蒜苗)、五黄(牛肉),材料全部来自周边黄土地的物产。

  同样是一碗“牛大”,你可以看到河南面食的影子,临夏小吃师傅的技艺,和大西北饮食的属性,看到兰州“屏障中原、联络西域、襟带万里”的枢纽位置。

  兰州传统美食大多如此,以西北风味为基底聚合了天南海北的材料与口味。比如,不用动筷子都能看穿其背后江南风味的兰州糟肉,配大西北羊肉喝的三泡台、八宝茶,就混搭了兰州永登县的苦水玫瑰和五千里外岭南的龙眼……

  当然,兰州美食也可以像甜醅子奶茶那样时髦,甚至能在现代演绎中透出几分美学色彩。瓜果也好,美食也罢,八方会聚而成的兰州人,用甘肃的元素,建设出了一座热情的城市,所有人都能在这里体验到大西北酣畅淋漓的生活。热情好客的兰州人,他们或许扎根故乡,在热辣滚烫中体味生活,或许从他乡回家,再次成为兰州人,也或许游历四海,把深深的“兰州”烙印带去他乡……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