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美文

凉州七里十万家

 2025/05/20/ 09:05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高慧芳

【滴水藏海】

凉州七里十万家

  高慧芳

  初夏时节,王之涣笔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苍茫画卷,在河西走廊徐徐展开,武威古城的夯土城墙正浸润着历史深处的回响。8个世纪前,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与蒙古皇子阔端在此相会,史称凉州会盟。这是标志着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行政管辖的重大历史事件,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

  而今,我们重返河西走廊古道,实地探寻这段见证民族融合的重要历史记忆。初到武威,第一感觉便是震撼:这里没有“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的惆怅,而是洋溢着“凉州七里十万家”的热闹繁华。热闹的集市,干净的街道,依稀可以想象当年“六朝古都、西北首府”的盛况。湛蓝的晴空,没有一丝云彩,大西北的热烈纯粹与骄阳一起扑面而来。难怪当地的瓜果特别甜美,因为日照时间充足、昼夜温差大。比如享誉全国的民勤蜜瓜、武威葡萄,还有人参果、枸杞等,都以品质优良著称。

  凉州会谈之地是此次探寻的第一站。我们来到凉州区武南镇百塔村,当地政府为了讲好这段延续近800年的民族大团结故事,围绕会谈旧址向周边拓展建立了凉州会盟纪念馆。2024年9月,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凉州会盟纪念馆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此行,我们和一批来自西藏拉萨的中学生相遇于武威,他们沿着青藏铁路线只要一天时间就顺利抵达,而在8个世纪前,60多岁的萨迦班智达一行从西藏启程,足足走了两年,于1246年才抵达凉州。

  1247年,阔端代表蒙古汗廷,萨迦班智达代表西藏地方,双方展开一系列商讨和谈判,就关键问题最终达成一致,至此西藏结束了40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从历史和文化盛宴之中走出来,现实中的美食也不容错过。“凉州三套车”的香味扑鼻而来,大家纷纷赞叹大西北的牛羊肉真香。“三套车”是由凉州行面、卤肉(腊肉)、冰糖红枣茯茶组成,它的美名,据说来自清代左宗棠。1876年,左宗棠率军前往新疆哈密,途经凉州时,有位大厨精心制作了一种特色卤肉,用祁连山的特产药材烹制成营养茶,配以凉州民间盛行的汤面一起献给左宗棠。面条筋道爽滑,卤肉肥而不腻,茯茶香甜可口,左公品尝了这面、肉、茶,赞叹不已,遂命名为“三套车”。回味流传150年的“三套车”,怀念近800年前的凉州会盟,体会“天马行空、自在武威”大地上书写的民族团结故事,心头别有一番滋味。

  我们到达的第二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梯山石窟。早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北凉王就召集能工巧匠在此凿窟塑像,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经过北朝、隋唐、西夏、明清相继营建,“历代延续修建,文物层叠分布”成为天梯山石窟的一个突出特点。作为中国最早开凿的石窟之一,天梯山石窟被看作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源头,在学术界有“石窟鼻祖”之称。

  天梯山石窟第13号窟的大佛高达28米,据说为唐代弘化公主所建。近1400年的风雨岁月,见证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进程。当年开凿石窟的能工巧匠,在北凉覆灭后,被北魏政权迁往山西。根据史书记载,北魏从姑臧(甘肃武威)迁皇室宗族吏民3万户(10万人左右)到平城(山西大同)。正是这批人,组成了北魏修造平城的中坚力量。民族的融合与文化的交流,千年以来生生不息,经过不断融合发展,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我们伫立在高大宏伟的石窟面前,仔细观察历代能工巧匠一次次塑造与修补的成果,感慨于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各民族的融合交流,真切体会到千百年来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精神力量。

  (摘自《学习时报》2025年4月11日)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