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博之美物

纵览水利历史 领略水情华章——探访甘肃省水利博物馆

 2025/05/07/ 22:14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曹剑南 王万金 王朝霞 高樯 马国顺 彭雯 每日甘肃网记者 龙毅

纵览水利历史 领略水情华章

——探访甘肃省水利博物馆

景电灌区水渠。省景泰川电力提灌水资源利用中心供图

景电一期工程自行研制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压力管曾经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高樯

景电二期工程展示。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高樯

展厅院子里摆放的水利工程建设旧设备。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高樯

讲解员介绍景泰县县情。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绿意盎然的景泰川。省景泰川电力提灌水资源利用中心供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曹剑南 王万金 王朝霞 高樯 马国顺 彭雯 王君洁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龙毅

  行驶过桃红碧柳晕染黄河两岸的白银市,穿越水渠遍布良田沃野的景泰川,来到景泰县条山镇幸福街,这里坐落着我省唯一一座以水利命名的博物馆——甘肃省水利博物馆。

  远远望去,博物馆外形现代新颖,海蓝色的外形色调,水波涟漪的波浪纹理,搭配白色墙柱与落地玻璃大门,显得简洁大方。一块土黄色的巨石横卧门外,上面刻印着波浪,正中镶嵌着“甘肃省水利博物馆”几个红色大字,凸显出“水润陇原”的展馆主题。

  甘肃省水利博物馆为2024年全省新增的9家博物馆之一。博物馆占地9853平方米,建筑总面积为7623平方米,其中陈列展厅7050平方米,现有藏品2816件(套),涵盖了铁器、陶器、瓷器、皮革、文件、宣传品、书法绘画等28个门类,馆内陈列展示了明清时期及上世纪50年代甘肃省水利建设及景电工程建设各时期的各类生产生活用具、工程器械文物等400余件,这些展品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水利精神的载体。历史是从江河开始书写的,水与天地、自然、人类息息相通,是千古永续的生命血脉与文明渊薮。

  治水兴水 水描锦绣

  古往今来,逐水而居是人类的生存发展规律。大江大河,历来牵动文明变迁、民族兴衰。世界上最早形成的四大文明古国均与河流有着明显联系,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诞生了古巴比伦文明,印度河催生了古印度文明,黄河和长江哺育了中华文明。

  一楼的“水情纵览篇”展厅,分为“世界水情”“中国水情”“甘肃水情”等3个单元,通过珍贵的实物藏品、翔实的文献资料、生动的图片视频、逼真的复原景观,全过程呈现了赓续文明的世界水利,全方位介绍了中国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的历史脉络和巨大成就,全景式展示了甘肃省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的成绩和发挥的巨大作用。

  水元素在展厅里处处凸显,吊顶有一方方晶莹的水波纹,吊灯是璀璨夺目的大小“水滴”。抬头是圆形水漩涡状光影造型,眼前的弧幕大屏中央是一个巨大的浅蓝色水滴。工作人员点击按键,屏幕播放《生命之源 水润四方》视频,让观众进行沉浸式体验,耳畔流水哗哗,眼前水溢脚下,让人深刻感受到水作为极为宝贵的自然资源,既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永恒基础,更是孕育伟大社会文明的重要源泉。

  展厅里采用大量现代高新数字技术手段,将大型LED屏、L幕数字沙盘、幻影成像、互动触屏、互动打卡、科普装置等声、光、电技术有机融入展览展示的环节中,令人耳目一新,观赏时加深了沉浸式体验感。

  展馆的一面玻璃钢墙上,设计人员用无数矿泉水瓶构成一幅世界地图,构思精巧,一个个圆点瓶盖在灯光投影下亮晶晶一片。

  “这是一个观众互动的展览设计,可以将瓶子取出来,或者嵌进去。我们希望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来参观时,能将世界各地的水收集到这里,装入到矿泉水瓶,再将瓶子嵌入应有的地图位置。”博物馆负责人张宝平介绍。

  观众点击世界地图中间的屏幕,可以了解全球水资源、水利工程的意义、全球知名水利水电工程、中国水利工程等详情。从考古发现的古巴比伦文明的汉谟拉比渠,到公元前1800年的古埃及时期的古苏伊士运河,再到现代美国奥罗维尔大坝;从中国早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大禹治水,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引漳十二渠、都江堰、郑国渠、灵渠,再到中国现代水利史上的长江三峡、南水北调、黄河小浪底等世界级水利工程……都是从历史记载、文献资料中摘选出精彩纷呈的水情知识。

  兴陇之要,其枢在水。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水利建设放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常抓不懈,陇原儿女防洪抗旱、修渠打井、开山凿洞、引水造田,奏响了砥砺奋进的水利凯歌,开创了陇原人民治水兴水的新篇章。

  一幅幅“甘肃水情”的地理地貌图片,一面面图文并茂的展板,一方方表格式“甘肃水利工程建设大事记”记录,翔实展现了我省水利事业发展的辉煌成就。有被誉为“中华之最”的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有新中国水利史上规模最大的跨流域调水自流灌溉工程——引大入秦工程,有被称为半个世纪“圆梦工程”的引洮供水工程……从黄河之滨到祁连山麓,从洮河之源到陇中旱塬,70余年来,一座座水利工程在广袤的陇原大地拔地而起,一项项民生工程滋润着千家万户,展现了水利事业惠泽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壮丽画卷。

  一张张实物图景、一个个现场照片、一条条标识记录,内容翔实,数据精准,系统展现了从世界水利到中国水利,再到甘肃水利,世界各地治水兴水、管水护水的历史进程,生动再现了历史的演进、社会的繁荣、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水的滋养,生动诠释了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景电精神 薪火相传

  锣鼓喧天,掌声热烈,传来一位中年男人的华池方言:“景泰是个好地方,你们有没有去过黄河石林?壮观得很呐、雄伟得很呐!人杰地灵……”

  原来,在展厅一隅,正放映黑白影片《面向群众》中的片段。穿过历史的烟云,影片回到1969年10月15日,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誓师大会在景泰县五佛沿寺隆重开幕,景电一期工程总指挥李培福(出生于华池县悦乐镇)作了热情洋溢的动员讲话:“我们现在要把黄河水引到景泰川,到时候,荒原变良田,沙漠成绿洲,高楼起大川,景泰赛江南!”

  但见影幕周边悬挂着大红横幅,上面标语是“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开工誓师大会”,下面摆放了当时的桌椅、话筒及手摇式电话,周边布置了大喇叭、暖水壶、腰鼓等旧物件,生动再现了建设景电一期工程时的场景。

  这是展厅“景电工程篇”中一个精彩场景。“景电工程篇”分“景电一期工程”“景电二期工程”“景电二期延伸向民勤调水工程”等5个单元,主题突出,内容丰富,精彩纷呈,通过景电工程建设史反映了在党的领导下甘肃水利人克服严酷的自然环境、不畏艰险兴修水利工程的奋斗历程。

  “什么叫景泰川?从景泰县五佛寺,经四井沟、漫水滩、草窝滩、上沙沃、四个山,一直到古浪县大靖镇以西的张吴李家湾,这九湾十八滩,叫作‘景泰川’,横跨甘肃、内蒙古两省区,白银、武威、阿拉善盟三市(盟),景泰、古浪、民勤、阿拉善左旗四县(旗)的100多万亩土地。”张宝平指着展厅的地图、照片、沙盘地貌解释,由于地理和气候条件,自古以来,景泰川降雨量少、干旱严重,生存环境非常恶劣。

  河水虽然从景泰县境内流经110公里,但“河水低处流,人在川上愁”。“风沙不断头,十种九不收。灾荒年年有,吃穿日夜愁”是景电工程上水前的真实写照。但见一幅幅旧照片,展现了当地老百姓青黄不接时背粮(乞讨)的辛酸,一个个地名“喜泉”“泗水”“沙河井”都与“水”相关,当地人取名也是“水生”“水旺”“盼水”等。

  景电工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上马建设,8000多名水利建设大军从祖国各地汇聚,住地窝、啃干粮,顶风雪、冒酷暑,黄河岸边、草土围堰,石山土坡、劈山凿涵,沙漠腹地、修筑箱渠……展厅里,旧照片、旧物件、雕像、草泥做的地窝子等各种展示,生动再现了当年施工的场景。

  一个模拟工程建设现场的木头架子上,是一位女青年推拉石料小推车的雕像。“她叫张延英,是景泰喜泉人。当年参与建设景电一期工程中不幸牺牲,年仅19岁。工程建设指挥部拿出200元钱,给其家人表示慰问,但张延英的母亲拒收慰问金,说道:‘我们不要钱、只要水!’并让她的二女儿张延菊又参与了景电工程建设。”省景泰川电力提灌水资源利用中心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李英讲述这个真实记录的故事时,令参观者为之唏嘘不已。

  这也充分展示了上世纪60年代景电工程建设者们不畏生死、不计报酬,以极大的热情和牺牲,克服重重困难和挑战,用生命铸就了“中华之最”。

  陈列厅里,摆放着当年设计工程的仪器,测角尺、土壤取样器、经纬仪、手绘工程地图等,十分简陋;当时的生活用具,铝制饭盒锈迹斑斑,木头沙发破旧翻面,玻璃罩面的旧式马灯等,十分朴素;展厅外面院子里,摆放着一个个“铁疙瘩”,旧吉普车、拖拉机和剪板机等机械设备,展示了水利工程演变的历史……然而,黑白旧照片上的人们,一个个意气风发、精神振奋、气概豪迈。

  50多年来,景电工程的建设者和管理者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挑重担、攻坚克难,相继建成了景电一期工程、景电二期工程及二期延伸向民勤调水工程,再到后续一系列工程更新改造项目。在跨世纪的接续奋斗中,涌现出了一批敢于担当、以民为先、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专业干部队伍,锻造并发扬了“依靠科技、敢为人先、艰苦创业、造福于民”的景电精神。

  黄河文化 赓续华章

  浩浩黄河,劈千山而东流,纳万流以向海,哺育了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大河奔涌,九曲连环;万里黄河,气象万千。黄河是大地的血脉、民族的精魂,是镌刻在中华儿女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二楼展厅里,“黄河文化专题馆”亮丽夺目。通过沙盘、图片、录像、图表、工程模型、实物标本等,向观众展示和介绍了黄河母亲河的地理、地貌、气候等自然概况,人类活动所产生的黄河文化,以及水旱灾害、河患治理、水资源开发利用等,为观众了解黄河历史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资料,弘扬了黄河历史文化,传播了水利科学知识。

  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水源补给区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黄河流经甘肃913公里,流域面积14.59万平方公里。

  展厅里,从仰韶彩陶的拙朴纹饰,到青铜铭文的沧桑印记,从黄土塬上的每一粒粟种,到河洛典籍中的每一句箴言,皆是先民与自然共生的智慧结晶;大禹疏川的斧凿、悬河安澜的壮举,镌刻着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精神密码。黄河的每一滴水珠,都折射着文明的辉光;每一粒泥沙,都沉淀着历史的重量。

  地处黄河西岸的景泰县,河绕东境,索桥飞渡;寿鹿毓秀,石林鬼斧;长城迤逦,烽燧相望;永泰雄关在南,五佛沿寺居东。农耕游牧交融,东西贸易必经。

  为此,展厅专设了景泰县情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图片,展示了当地盛产景泰枸杞、条山梨、龙湾苹果、黄河鲤鱼、碱水虾等特色农产品,一个个老式风谷机、背鼓子、石灯、陶瓷蒸笼、砂锅等实物,展示了当地风土人情。

  一幅幅淡雅脱俗、恬静纯美的景泰树皮笔画,让观众驻足停留。据介绍,景泰树皮笔画起源于明清时期,民间绘画艺人受木匠漆画棺木、砖匠镂刻花砖的启迪,尝试刮削沙枣树或老榆树的树皮做笔,以研磨加工锅墨做墨,从而产生了树皮笔画这种独特的绘画技艺,创作出的山水、花鸟、虫鱼等画作,别开生面、清新夺目。经过一代代传承发展,景泰树皮笔画于2017年被列入甘肃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李尚义、李尚秀、李尚仁成为省级非遗传承人。

  展馆还有甘肃省水利水电工程局展厅。据介绍,甘肃水投集团甘肃省水利水电工程局有限责任公司(前甘肃省水利水电工程局)始建于1969年10月,是甘肃省规模、实力、行业品牌影响力较强的综合性大型国有企业,展厅展示了其水利工程建设、水电机电安装、河湖整治等内容。

  据悉,甘肃省水利博物馆前身为省景电工程博物馆,2021年被水利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联合命名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2024年被甘肃省纪律检查委员会、甘肃省监察委员会命名为“甘肃省廉政教育基地”,2023年入选水利部公布的“人民治水 百年功绩”治水工程名单,2024年入选国家文物局、水利部公布的“共和国印记”见证物名单。

  “我们接待有党建、研学、旅游等各方面的观众,每天都有两三百人来参观,包括学生、老师、机关干部、农民等,尤其是一些老水利人,来此观看后,激动不已、老泪纵横,希望年轻人将他们的奋斗精神传承下去。”讲解员李苗苗说。

  展厅的电子留言板上,书写着“保护水资源、人人有责”“传承景电精神、再造中华之最”“黄河安澜、国泰民安”……这些留言,寄予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从世界水利到中国水利,从甘肃水利到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从水利工程到黄河文化,这里所展现的,是一代又一代水利建设者的接续奋斗,是历久弥新的艰苦创业精神,是无数默默耕耘者对兴旺繁荣的初心与守望。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