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曲艺

人工智能拓展微短剧创作空间

 2025/04/30/ 09:13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唐圆鑫 蒋恩雨

人工智能拓展微短剧创作空间

《敦煌迷局》剧照。

《敦煌迷局》剧照。

《官鹅沟·愿我如星君如月》海报和剧照。

《官鹅沟·愿我如星君如月》海报和剧照。

《官鹅沟·愿我如星君如月》海报和剧照。

  唐圆鑫 蒋恩雨

  在数字化与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今天,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推动影视创作的变革。当下,我国微短剧创作顺应数字时代发展趋势,既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又赋予其崭新的表现形式,推动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马家窑谜踪之神杖密码》《官鹅沟·愿我如星君如月》《敦煌迷局》这三部由我省创作摄制的微短剧,以AI技术为创作助力,以对历史资源的重新解读与文化意象的深度编码,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提供了全新路径。这些作品通过叙事策略的创新和传统文化的阐发,推动微短剧实现从传统文化再现到现代情感表达的有机跨越。

  一

  在数字技术深度融入影视行业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正成为推动微短剧叙事变革的重要动力。作为一种嵌入微短剧生产全过程的技术力量,AI技术不但重塑了影像的生成方式,而且介入到叙事结构与文化表达的形式当中。一方面,AI技术正被广泛运用于剧本打磨与场景生成之中,提升了内容生产的有效性与艺术的表现力;另一方面,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创作者的美学想象与叙事手法。这些作品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依托历史元素构建叙事框架并以符号传递情感,呈现出数智化时代微短剧创作的新方向。

  在AI赋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历史文化资源的取型成为叙事创新的重要路径。从历史取型指的是创作者通过历史元素、文化符号和乡土记忆,构建叙事结构与审美意象的过程。借助AI技术,历史成为可视、可调、可延展的叙事母题。创作者通过对地域文化的挖掘与符号化重构,使历史文化资源在当代语境中焕发出鲜活的表现力。

  作为一部奇幻探秘AI微短剧,《马家窑谜踪之神杖密码》通过对马家窑文化的神秘挖掘,将史前遗址中的神杖物件设定为剧情核心,在科技与文明的张力中营造出悬疑氛围。AI图像生成技术的嵌入,不再单纯依赖传统道具或拍摄手段,而是通过数字技术复原其形态与纹饰完成“神杖”的具象呈现,在数字拟真中增强观众的沉浸感。而《敦煌迷局》则进一步凸显了AI的创意助手角色。剧中不单使用了AI技术润色剧本语言、提升对白节奏,更重要的是,在AI算法的重构下,敦煌壁画中的静态形象得以动态呈现,使之成为剧中角色与观众情感沟通的重要媒介,突破了传统影像还原历史的局限,营造出可以亲历的“现场”。

  与此同时,在这些微短剧中,符号不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意义,同时也成为情感的寄托。《官鹅沟·愿我如星君如月》将爱情故事置于官鹅沟这个地理空间中,以宋代诗人范成大《车遥遥篇》中诗句“愿我如星君如月”为题,构建出“物中有情”的叙事氛围。剧中男主背上的“彼岸花”图腾作为重要的视觉符号,贯穿了人物的情感经历与命运走向,从而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在AI引领下的“以物比情”中,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被重新编码,成为具有多义性的情感触媒。此外,在《敦煌迷局》中,AI技术通过对壁画图像的数字化复原与动态视觉处理,使这些动态化的壁画成为勾连人物情感、历史记忆与地域文化的叙事节点。在此意义上,AI技术成为物件情感化、叙事化的重要媒介。

  这种融合AI技术的历史意象再现与符号化情感表达的叙事策略,也回应了当下观众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叙事相融合的审美需求。AI赋能下的文化符号使微短剧在拓展创作新空间的同时,更有效地实现了情感表达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耦合。

  二

  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借助AI的推动,影视作品能够在立足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现代表达方式,以全新的形式呈现传统元素。

  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手法,在地化叙事强调将地方文化、历史背景与现代叙事结合,呈现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故事。它既是对地方传统的传承,又是对地域文化深度挖掘与创新再现的表达。在AI技术的帮助下,《马家窑谜踪之神杖密码》通过高精度图像建模与动态捕捉技术,复原了5000年前的地貌特征和彩陶纹饰,将历史文化以数字化形式呈现,使其在现代影视作品中获得新生命。同样,《官鹅沟·愿我如星君如月》通过真实的在地取景和场景呈现,将甘肃陇南独特的自然风貌与人文景致生动展现,并巧妙融合了当地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为观众呈现出一幅浓郁的地方文化画卷,构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情感表达方式。而《敦煌迷局》则在悬疑叙事框架下,将敦煌文化融入现代叙事体系,增强了其对当代观众的吸引力,同时也展示了传统文化的持久魅力和AI在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价值。将地方文化的深度挖掘和现代叙事相结合,使传统文化得以在全新的语境下进行表达与再现,体现了地方文化在当代影视创作中的重要性和生命力。

  AI技术赋能传统文化表达体系,通过数字化创新推动叙事范式转型,实现文化价值的创新性表达。这一技术驱动过程突破了传统创作边界,勾勒了微短剧文化传播的新形态。《马家窑谜踪之神杖密码》通过将传统文化图腾元素重新组织为活跃的叙事要素,改变了历史符号的表现形式,并将其转化为推动情节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在AI技术赋能下,历史符号变得愈加生动,富有情感,从而提供了更深层次的叙事空间。

  通过在地化叙事,AI技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这些作品不仅保留了地方文化的独特性,还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的影视作品有望在这一框架下进一步推动创造、创新,在全球化语境中展现出更加璀璨的文化魅力。

  三

  在数字浪潮推动文化表达日新月异的当下,AI技术也引发了我们对情感底色与精神价值的深层思考——如何守护文化的精神底色与情感真实,成为创作者与社会所面临的共同课题。

  AI微短剧在推动传统文化“出圈”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AI技术使文化内容得以通过视觉生成、场景重构、语义匹配等手段,更加生动、可感、具象地呈现。《敦煌迷局》通过AI模拟的壁画场景还原古代图像记忆,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起了一座想象的桥梁,让观众沉浸在时间纵深的体验中,增强了观看的代入感和沉浸感。更为关键的是,在微短剧“短、平、快”的表达节奏中,AI技术有效匹配了受众在信息时代中的观看习惯。AI赋能的微短剧不仅具备快速更新与高效制作的能力,更可实现风格多变、题材多元与内容分众,增强了文化传播的适配度与共鸣感,使传统文化在更贴近日常的语境中被感知与认知,真正实现“出圈”效应。

  同时,AI微短剧在推动传统文化IP化方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IP化思维的引入为传统文化提供了持久的生命力,在《马家窑谜踪之神杖密码》中这种思维既是对马家窑文化形态的数字化演绎,更是对马家窑文化品牌进行IP建构的尝试。AI技术通过深度挖掘马家窑文化的核心符号与精神内涵,将其转化为具有当代审美价值和传播力的数字IP。与此同时,IP不再只是内容本身的标签,而是成为连接用户情感、文化认同与消费行为等的多维载体。AI助力下的文化IP生态打破了单一文化产品的生命周期,并向系列化、符号化、社群化方向延展,从而以更多元的形态进入公众生活,实现价值的可持续转化。

  值得深思的是,AI技术介入文化叙事的过程,不应仅限于技术赋能的层面,而应上升为一种文化价值的共创机制。一方面,微短剧创作应继续挖掘AI技术在生成式叙事、沉浸式场景构建与精准内容优化等方面的潜力;另一方面,既要深耕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又要敏锐捕捉当代观众的情感共鸣,在技术赋能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只有实现形式与内容的双重融合、技术与价值的双向奔赴,AI技术赋能下的文化产品方能更加触动人心,唤起对传统文化的共情与认可。作为“新技术力量”的介入,AI技术应是文化深层价值的放大器与共鸣器。AI技术为传统文化的创新提供了探索性可行路径,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重新审视,在强调速度与效率的创作逻辑中,如何守护文化的精神底色与人文温度,这不只是创作者的责任,还是平台和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