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美文

红军长征精神永放光芒——访腊子口和哈达铺

 2025/04/10/ 10:21 来源:每日甘肃网 郑国珠

  郑国珠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的腊子口和哈达铺,一直是我心仪已久的两个地方,心中充满向往和崇敬。由于没有机会前去拜访游览,成为心中一大憾事。2024年11月,岷县朋友李红珍盛情邀请我和几个朋友前去岷县做客游玩,一想到岷县离腊子口和哈达铺不远,我们提出了去腊子口、哈达铺参观游览的愿望,李红珍爽快地答应了我们的请求,并表示将会全程陪同我们前往腊子口和哈达铺,这使我们感到非常高兴和激动。到达岷县的第二天,即11月15日一早,我们怀着迫不及待的心情在李红珍陪同下,由薛经理开车,我和原省外宣办退休副主任周建华及朋友杨建平一行5人,从岷县县城出发前往腊子口和哈达铺。

  从岷县到腊子口,大约有六七十公里车程,那天天气阴沉,从县城出发时小雨夹着雪花迎面扑来,地面湿滑难行,中间经过了海拔3500米的铁尺梁,铁尺梁是岷山余脉,从峰顶到谷底,山高谷深道路回旋,如直立的铁尺,故名铁尺梁,是甘肃省内一段比较险峻的盘山公路,我们从顶峰沿着S形山路盘旋下行,又前行十几公里后,便来到了心驰神往的腊子口。11月中旬的腊子口,已是深秋季节,游人稀少、寒意阵阵,我们一行人,徜徉在腊子口内外,徘徊在腊子口河边,肃立默哀在腊子口战役纪念碑前,心中涌动着对先辈们的无限敬意。望着眼前的腊子口,可以用崇山峻岭、百丈悬崖、奇峰突兀、巍峨矗立来形容,沟口的英雄雕塑庄严雄伟,看着峭壁上留下的点点印痕和悬崖下的敌人碉堡,抬头望着腊子口上那窄窄的一线天,听着腊子河水从身边哗哗流过,我们心潮起伏,思绪万千,硝烟虽已散去,但腊子口依然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向人们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

  (一)

  腊子口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东北部,腊子口系藏语“险绝的山道峡口”之意,是川西北通向甘肃南部的门户,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腊子口四周是崇山峻岭,东西两侧则是100多米高的陡峭石崖,如刀削斧劈一般,中间是一个宽8米左右的隘口,腊子河从峡口奔涌而出,河上架着一座一米多宽的小桥,成为腊子口唯一的通道,一线天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935年9月,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一、三军团,历经千难万险,走出茫茫草地,翻越皑皑雪山,从俄界出发,向腊子口方向前进。这时的红军已经是饥饿不堪、筋疲力尽了。蒋介石正是看准了红军队伍的艰难处境,认定红军不会舍近求远绕道青海,腊子口一定是红军的必经之地。于是,蒋介石电令甘肃地方军阀,新编十四师鲁大昌部死守岷县和腊子口,敌人在这里设置了两道防线,第一道在小桥后面,第二道在朱立沟口。小桥后面的东山坡上修筑了坚固的碉堡群和三角形的封锁工事,往后是纵深工事,重火力居高临下,控制着小桥隘口。

  红军面临的形势极其严峻,前有鲁大昌的十四师,后有从四川追来的刘文辉部,左有卓尼土司杨积庆的上万骑兵,右有胡宗南的主力部队,若不能尽快拿下腊子口,红军将遭到被敌合围的危险。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毛泽东果断下达了两天拿下腊子口的命令。

  担任腊子口攻坚战的是红一方面军二师四团,这是一场硬仗,关系到红军的生死存亡。红四团决定由二营(营长张仁初)担任突击营,二营六连(连长胡炳云)担任突击队,连续向腊子口发起攻击。由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红军强攻数次,均未奏效。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左权,以及红二师师长陈光、政委肖华都来到了红四团,共同研究制定了作战方案,决定夜幕降临后再次发起攻击,仍以六连正面进攻,吸引住敌人,一、二连从右侧攀登陡峭的崖壁,摸到敌人背后进行突袭。当天晚上,红军得到情报,次日清晨,鲁大昌将从岷县派出两个团的兵力增援腊子口,情况十分危机。傍晚,毛泽东一行人来到离腊子口不远的黑多村,亲自指挥这场战役,他致电二师师长:“陈光同志,请你转告军团长,腊子口是通往甘肃的大门,不论如何,在天亮之前一定要攻下来,不然全军将暴露在敌人面前,对我军非常不利,会让我们进退维谷,今晚就是通往甘肃最关键的一仗。每过半个小时,给我来一次电话,汇报战场情况。”

  一小时后,新的攻击开始,一、二连在团长王开湘带领下,绕道腊子口下游,伐倒两棵大树架在腊子河上,立即寻找攀登山崖的地点,准备迂回到敌人头顶上方进行突袭。担任正面主攻的六连,在团政委杨成武的指挥下,连续发动五次进攻,仍未冲过小桥。

  次日凌晨,毛泽东给红三军团彭德怀发电报,让红三军团和军委纵队一部截击敌人援兵,严防敌军侧击红四团,以确保红四团胜利夺取腊子口。

  面对严峻局面,红四团团、营领导召开党团员火线动员会,由15名党团员组成突击队,向敌人发起第六次进攻。突击队员身携短枪,背插大刀,腰挂手榴弹。在夜幕掩护下向桥头移动,即将接近桥头时被人发现,敌人集中火力向桥头射击,红四团掩护部队立即以猛烈火力压制敌人,突击队抓住时机,迅速攻进敌人桥头工事,挥舞大刀与敌人展开肉博战。与此同时,红四团迂回部队也找到了可以攀上腊子口崖顶的石缝,一名绰号“云贵川”的苗族战士,率先爬上悬崖峭壁到达山顶,放下用绑腿拧成的绳子,接应其他战士登上数十丈高的峭壁,并立即发出登顶成功的信号,山上山下红军战士同时向敌人展开猛烈进攻,红军的冲锋号、轻重机枪和喊杀声从四面八方响起,震撼腊子口峡谷内外,经过数小时激烈战斗,9月17日清晨,敌人丢盔弃甲,狼狈逃命。红四团接连突破敌人的两道防线,胜利夺取了腊子口。

  腊子口战役是军事史上以弱胜强,出奇制胜的著名战役,也是红军长征进入甘肃的最关键一仗,打开了北上抗日的通道,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腊子口也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举世闻名的革命胜迹。担任红一军团政委的聂荣臻元帅对此次战役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腊子口一战,北上的通道打开了,如果腊子口打不开,我军往南不好撤回,往北又突围不出去,无论是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会处于进退失据的境地。现在好了,腊子口一打开,全盘棋都走活了。”

  如今的腊子口,已经是天险变通途,当年硝烟弥漫的战场,已被青山绿水所掩映,腊子口已经成为追怀往事、凭吊英烈、宣传红军英雄事迹、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圣地。

  为了纪念革命先烈们的丰功伟绩,甘肃省人民政府于1980年8月21日,修建了腊子口战役纪念碑,纪念碑高9.16米,寓意1935年9月16日红军攻破天险腊子口,打开了北上通道;碑宽2.5米,象征着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沟口的激战腊子口雕像,恰似通往新中国的一座桥头堡。纪念碑上镌刻着杨成武将军亲笔题写的《腊子口战役纪念碑》八个大字,甘肃省人民政府撰写的碑文上写着“腊子口战役的辉煌胜利将永远彪炳我国革命史册”,“在腊子口战役中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2006年5月,国务院把腊子口战役遗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5月,中央宣传部确定腊子口战役遗址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腊子口已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举世闻名的革命胜迹。

  离开腊子口战役现场后,我们来到了附近的“腊子口战役纪念馆”。这个纪念馆共三层,分四个单元,展示内容有红军途经迭部路线图、红军遗留在迭部的革命文物、藏族群众帮助红军修架栈道、救助流落的伤残红军战士等等相关资料和图片。进入纪念馆大厅,第一眼看到的是一组雕像,栩栩如生,从左至右分别是李富春、聂荣臻、彭德怀、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张闻天和林彪,他们都是腊子口战役的决策者和指挥者,把当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领袖气度,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们在纪念馆里,仔细驻足观看,一件件物品、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都向我们展现了当年腊子口战役的真实场景,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无比的悲壮,更令人荡气回肠、心潮澎湃。

  (二)

  离开腊子口,乘车行驶十几公里,我们便来到了哈达铺。

  哈达铺在红军长征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是红军在哈达铺有了养精蓄锐的机会和条件,在哈达铺停留的这段时间,红军部队急需的大量物资和粮食得到了补充,战士们的体力得到了恢复,面貌为之一新,因此哈达铺被称为长征路上的“红色加油站”。二是党中央,毛泽东在哈达铺得到了陕北刘志丹红军的信息,让党中央作出了把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

  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攻占腊子口后,经过岷县大草滩,来到了宕昌县哈达铺,国民党守军鲁大昌的一个排早已闻风仓皇而逃。经过长途跋涉,极度疲惫的红军队伍,驻扎在哈达铺和附近的几个村子里。

  哈达铺位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交汇段,人口稠密、物产丰富,是远近闻名的中药材之乡,商号林立、贸易繁华,当时的哈达铺就有商号800多家。当地物美价廉的粮食、猪肉、羊肉、大饼、烟叶等丰富的食品,给刚刚走出雪山草地,饱受饥饿的红军部队提供了极大的营养补充。当时,五块大洋可以买一头肥猪,二块大洋可以买一只肥羊,一块大洋可以买五只鸡,一毛钱能买10个鸡蛋。为尽快恢复部队体力,党中央决定在哈达铺进行休整,全军上下每人发一块大洋,改善伙食。红军总政治部还提出了“大家要食得好”的口号。经过休养补给,红军体力得到恢复,精神振奋,战斗力大大提高,为长征胜利奠定了基础。

  刚刚抵达哈达铺的毛泽东顾不上休息,从邮政代办所获得的国民党《大公报》《中央日报》《山西日报》等报纸提供的消息中,了解到陕北有一块刘志丹创建的红色政权,这一消息,对于经过万水千山,从险境中冲杀出来的这支七八千的队伍来说,其欣喜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1935年9月22日上午,在毛泽东、张闻天的住所义和昌院内,召开了有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王稼详、博古、左权等人参加的中央领导人会议,作出了到陕北去的重大决策。当天下午,红军团以上干部大会在下街关帝庙的院子里召开,毛泽东作了《关于形势和任务的政治报告》,毛泽东在报告中说:“同志们,一年来我们走了两万里路,打破了敌人无数次的追、堵、围剿,尽管天上还有飞机,蒋介石连做梦也想消灭我们,但是我们过来了。现在坐在哈达铺关帝庙里,安逸开会,这本身是个很大的胜利。”毛泽东在讲话中说:“感谢国民党的报纸,为我们提供了陕北红军比较详细的消息。那里不但有刘志丹的红军,还有徐海东的红军,还有根据地。我们要抗日,首先要到陕北去”。毛泽东满怀激情地向大家宣布了中央的决定,向红军干部发出号召“到陕北去”。他说:“同志们,胜利前进吧!到陕北只有七百里了,那里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就是我们抗日的前线阵地”!同时,红一方面军一、三军团和中央军委直属纵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遗支队”,由彭德怀同志担任司令员,毛泽东兼任政委,林彪任副司令员,叶剑英任参谋长。

  哈达铺成为长征路上的“加油站”,经过艰苦卓绝斗争的红军队伍,在这里进一步确定了革命前进的方向,使哈达铺成为了中国革命历史上一个毋庸置疑的伟大历史转折点。

  如今的哈达铺,已成为中国革命历史文化名镇,也成为国内红色旅游最知名的一个品牌。这条热闹的商业文化街,现在被命名为“红军街”,由380多家保留完整的清末民初历史面貌的店铺组成,长约1324米,宽约5至6米,是当年红军住宿的地方。我们一行人漫步其间,红色历史印迹清晰可见,历史原貌保存较好,清一色的仿古临街店铺,街面上红彤彤的国旗一字排开,哈达铺似乎沉浸在一片红色的海洋里。在这条街上,留下了许多革命前辈的足迹,其中毛泽东、张闻天住过的“义和昌”药铺,周恩来住过的“同善社”,离同善社200米的关帝庙是团以上干部开会的旧址。除此之外,在“红军街”上还有许多领导人,如王稼祥、李克农、李富春、罗瑞卿、肖华、杨成武、张爱萍等人住过的房屋,也都得以保存下来。

  红军经过在哈达铺的修整补充,养精蓄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毛泽东心情格外舒畅,诗意盎然挥毫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曾说:“回想当年长征路,如果没有哈达铺,星星之火,难以燎原。”

  (三)

  这次去腊子口、哈达铺的参观和瞻仰,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老一辈革命家和英烈们的缅怀与致敬,每一步路、每一处景、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使我们深受教育。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世界史上的伟大壮举,它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事迹,谱写了壮丽辉煌的革命篇章,红军的足迹遍及了大半个中国,夺取天险腊子口的英勇战斗闻名天下,如今在腊子口的悬崖峭壁上,仍然镌刻着“红军革命精神万岁”!

  我们离开哈达铺返回岷县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天空中闪烁着星星,我们坐在汽车上亮着车灯,行驶在宽阔的柏油路上,我突然想到此刻所走的路,正是当年红军战士用双脚一步步丈量过来的,是一条先烈们用血肉之躯铺就的长征路,多么艰苦,多么不容易。虽然硝烟弥漫,流血牺牲的年代已经远去,但我们不能忘记: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它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应该加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尊重历史,永远传承红军长征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系青海省西宁市第一军干所退休干部,青海省军区黄南军分区原政治委员)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