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百花

【知味甘肃】春日的馈赠

 2025/04/02/ 09:04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叶梓

【知味甘肃】

春日的馈赠

地软

槐花

  文\叶梓

  曾经,我固执地认为,一年的春天是从槐芽吐绿开始的。

  为什么呢?

  因为家乡天水多槐树,小时候吃的槐芽菜实在是太多了。春天,万物生长,树木当然也要发芽吐绿。应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句俗语,家乡的人常常以槐芽为菜。记忆里,每年春天,当槐芽在经历了秋的萧瑟与冬之严寒后终于吐出嫩嫩的绿色时,我们就会手挎竹篮,去塬上或者沟里采槐芽。母亲把摘来的槐芽洗净、焯熟,复又凉拌。在故乡,这是一道上好的凉菜。其实,除了吃槐芽,还吃韭菜和苜蓿。杜甫有“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的诗句,这是中原一带的吃法。韭菜在西北的吃法既多,且讲究韭菜的新鲜,最好不过的当然是“头刀韭芽”。头刀韭芽其实就是春天里割下的第一茬韭菜。家乡谚曰:头刀的韭芽二锅的面。头刀的韭芽既好看又好吃,根白,像一截玉;叶子又宛似翡翠,青翠欲滴。

  当然,也要捡地软吃。

  地软的学名叫地衣,一种菌类植物。春雪尚未消尽的时候,它们就来到了北方大地,蜷缩在还有点枯黄的野草中。和我一般年纪的人,若在乡下生活过,大抵都有捡地软儿的经历。记得出门前,母亲总会叮嘱一番,说羊粪多的地方地软儿多。地软儿蓬松,一大朵儿,好看。地软儿洗净后,看起来黝黑发亮,像木耳。用它做成素馅包子,极好吃。

  等槐芽长大长老,到了再不能食用凉拌的时候,槐花就艳艳地开了。这时候,夏天也就快到了,由地衣、槐芽所构成的春日餐桌,会换上浆水锅鲰。十几年前我移居南方,每年春天,都会想念家乡的野菜。所幸的是,淡淡的惆怅里,又能与江南春天的时令食材不期而遇。

  在我看来,最让我惊讶的不是南方的春日荠菜,而是松花团子。

  松花团子其实就是糯米团子,之所以又名曰松花团子,是因这团子包好了馅,要在松花粉里滚一下。我在太湖边的钱家坞见过一位临街卖松花团子的老妇人,她把包好的糯米团子在松花粉里轻轻一滚的动作,熟练、迅速,原本普通的糯米团子,一下子具有了别样的诗意与美感。松花,就是松树上开的花。清明节前后,松花次第绽放,当花蕊完全绽放时,金黄色的花粉就有些肆意地“溢”满林间。倘若站在松树底下,一不小心就会粘满全身。采松花,听起来雅致诗意,实际上是件很辛苦的事。采来松花,先要摊晒,复用竹筛筛下松花粉。松花粉有很好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将其列为上品:“松花甘,温,无毒。润心肺,益气,除风止血,亦可酿酒。”我是北人,在吃到松花团子之前,真的不知道松花有如此多的妙用。

  新鲜出锅的松花团子,食之,不粘手,亦不粘嘴,清香扑鼻,仿佛接受来自春天的无私馈赠。我见过一个移居加拿大的苏州人,他在国外生活了十几年,最让他梦牵魂绕的还是家乡的松花团子。每年清明前后,思乡心切,童年时代吃松花团子的场景总会出现在他的梦境里。听他讲述这样的细节,不得不承认,所谓故乡,既是亲人、山水、小巷的指代,更是味蕾之上的悠远记忆。

  除了松花团子,还有文文头。

  文文头是太湖西山里的一种野菜,是一种无法人工种植的野菜,它靠的就是野生野长。听年长的太湖边渔民讲,当年,老百姓吃了这种野草,感觉味道特别鲜美,解了饥饿还不花钱,又没有毒,山上随时可采。久而久之,文文头成了当地老百姓特别喜欢的一道野菜。春天的文文头,一片翠绿。但是,因其花籽极小,没法收拢,只好任其生长。一般,它会长在梅树和橘树的下面。据说,文文头只有西山有,就连隔湖相望的东山都没有。我心底里是有点不相信的。但一直没有去考证,更没有求教专家。在我看来,东山和西山,是太湖上的半岛和岛屿,风土人情,基本上差不多的呢。如果真的是只有西山有,那也真是一个难解的谜。

  太湖一带,有“早春五头”的吃法。五头者,马兰头、香椿头、文文头、四爿头和枸杞头。文文头就是其中之一。文文头,可炒,可煸,可入汤,加些肉丝,有点莼菜肉丝汤的范儿。如果把它们之间进行比较的话,文文头吃起来比四爿头嫩,不如马兰头脆,但有一股特殊的清香,食之有一点酥酥的感觉——如果用苏州方言来形容的话,就是“肥笃笃”。

  文文头,有人叫它鹅肠草,苏州的菜场并不多见。它的学名叫牛繁缕,听起来有盈盈古意。吃完松花团子,吃了文文头,中国南方就迎来湿答答的梅雨季节和燥热的夏天了。

  无论是家乡天水的槐芽苜蓿,还是南方的松花团子文文头,其实都是春天给予我们的美好馈赠,也是我们秉承了不时不食的农业智慧。早在《礼记》里就有“饮食必时”的说法,因此,在浩荡的春光里,享受一口时鲜,也是对春天最好的珍惜。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