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百花

舌尖上的“春味”

 2025/03/20/ 16:39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舌尖上的“春味”

青团

春饼

春卷(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农耕文明,饮食与时令之间,一直有一条紧密的纽带。而那些关于春天的味道,似乎也正在这个春日一点一点酝酿着。

  它或许是你记挂的家乡土味,或许是带着浪漫与诗意的风雅花馔,或许是一壶春酒。古人会通过“吃春”“咬春”的习俗,在春天万物萌芽复生之际,于舌尖之上,发现春意盎然的“滋味”。

  春味在野外 以花入馔食

  花馔是用鲜花做成的点心,是人们的雅食。花馔四季都有,但唯春日最佳,春天的花带有灵气。

  为了留住春天的灵气,古人想出了“花开则赏之,花落则食之”的方法。以花入馔,咬一口春天,就把春锁在舌尖味蕾上。

  早春的花馔是玉兰,玉兰花开不过十日,最长不过半旬。春雨未下之前,人们便会摘取枝上的玉兰做花馔。玉兰是厚厚的肉质花瓣,择洗干净,抹上蛋液,裹上面糊,温油煎炸,酥嫩之时捞出,口感松脆。

  仲春的花馔是桃花,桃花可入粥。收落桃花瓣,用泉水煮粥,待粥熟后将桃花瓣下锅,一滚起即食。

  采花为食,并不为吃,美才是目的。春天之食,风雅人间,每一个认真对待春食的人,都懂得在日常里,找到通往精致而美好的路。

  野荠新韭绿 春分食春菜

  春分时节的日常饮食,讲究“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顺遂天时的能量规律,保持机体的平衡协调,对养生大有裨益。所谓“春分吃春菜”,是以当令新鲜菜蔬的甘辛之气,助长温阳。

  物以稀为贵,食以野为奇。马齿苋、枸杞芽、蕨菜、蒲公英、菊花脑、草头、灰灰菜、马兰头等野菜,从春郊到餐桌,或翠绿清新,或鲜美柔嫩,或清炒,或煮汤,或凉拌,或粉蒸,皆是天赐的美味。

  诸般野菜里,以荠菜最得民心。荠菜不畏春寒,先春而萌,遍地而生,在食不果腹的年代,连诗圣杜甫也靠“墙阴老春荠”度过了艰难岁月。

  荠菜做馄饨、饺子、包子等面点汤食尤其别致。“新春阶下笋芽生,厨里霜虀倒旧罂。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宋·苏轼

  与荠菜地位等同的,还有韭菜。“春园暮雨细泱泱,韭叶当篱作意长。”早春二月,韭长三叶,根白如玉,叶似翡翠,便可以尝鲜了。

  古人把韭菜称作春季第一菜,《诗经·豳风》中就有“献羔祭韭”的说法,以韭菜作为祭祀神明之物。《礼记》里也说“庶人春荐韭,配之以卵”。说的是将春天的韭菜配上鸡蛋来祭祀祖先,可谓是最早版本的“韭菜炒鸡蛋”。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春韭之鲜,无法具象描述,入口瞬间,只觉如饮经冬破冰的山溪灵泉,如沐携花草香气而来的原野清风,唇齿为之一清,故古人有诗云:酒味同甘山脉水,韭香一洗俗饕尘。

  在诗人眼中,世俗饕餮恐会为身心负累,倒不如于园圃之中,简简单单种一丛绿韭。

  韭不择地,无须特别照料,随处可生,剪下还会再生,令人生绵绵不绝之希望,好似美好的光阴永在存续。

  欢言酌春酒 同饮一壶春

  农历二月间,乍暖还寒,古人常在此时畅饮春酒。春酒被喻为“百药之长”,可消除春燥,抵御春寒,祛病安康。一壶微醺的春醅,是风雅春天的打开方式。

  早在西周时期,饮春酒就与农耕密不可分。《诗经·豳风》中有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这里的春酒为冬酿春熟之酒,亦称“冻醪”。人们认为喝春酒可以增寿,因此常用春酒来敬老祈福。

  “十月桑落,初冻,则收水酿者,为上时春酒;正月晦日收水,为中时春酒。”——《齐民要术·卷七》

  春光渐盛,及时行乐,春酒莫辞。与三五好友嬉游山间,对饮春酒,陶然欲醉。唐代诗人姚合在《游春十二首》中写道“一瓶春酒色,数顷野花香”,刘禹锡也写了诗句:“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可见春花春酒,皆是不可缺少的春之意象。

  喝春酒图的是野趣,也图一个质朴闲适。南北朝文学家司空图在《诗品·典雅》中提到:“玉壶买春,赏雨茅屋。”一壶春酒,且斟慢酌,这是中国文人式的审美情趣。

  春天干燥,烈酒灼心,诸般春酒中,以花果酒最为柔和甜美。古人常趁秋令果熟,或浸泡烈酒,或制曲发酵,封藏于瓮中,埋于花树之下,郁积成味,久蓄气芳。待来春开瓮取酒,酒香,果香,花香,层次高妙,适宜在春日细酌慢品。

  最具春天气息的果酒,当数玉梨。《癸辛杂识》中记载,宋朝李家盛产山梨,“漫用大瓮储数百枚,以缶盖而泥其口”。半年之后,瓮中发出股股酒味,打开盖子,发现梨子早已“化而为水,凌冷可爱,湛然甘美,真佳酝也,饮之辄醉”。梨酒由此问世。

  梨酒风味清雅,甘甜通透,生津止咳,养肺润肠。在梨花开时,饮一盏玉梨春露,足以消透春乏,慰藉东风。

  同样受欢迎的还有桃酒。宋朝刘辰翁写诗说:“闻道酿桃堪为酒,待酿桃、千石成千醉。春有尽,瓮无底。”他对桃酒只是听闻,未曾入口,便已先醉。唐寅对桃酒的爱则更加刻骨:“花魂酿就桃花酒,君识花香皆有缘。”

  桃花灼灼,杯底芬芳,和风傍柳,留客送友。一斛桃花酿,小酌一两风,树下同欢饮,花下醉同眠。尽兴尽风流。

  比起梨酒之雅清、桃酒之婉约,梅酒则更具清透酸爽之味。晁冲之的一首“重来一梦,手搓梅子,煮酒初尝。”引得士大夫人手一斛。苏东坡写诗说:“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另一位梅酒爱好者陆游也写诗附和说“煮酒青梅次第尝,啼莺乳燕占年光”。

  又是一年春来到,在这喝春酒的最佳时机,莫亏了这物候春色。只消三分微醺意,便是十分惬意心。

  青蒿做春团 春饼试春盘

  春天里的传统食物,还有春饼。春饼是由“五辛盘”和“春盘”发展而来,始于东晋,兴于唐宋。五辛盘是指五种辛辣的蔬菜,如小蒜、大蒜、韭菜、芸薹、胡荽等,供生发五脏之气。唐朝时又加入薄饼,搭配时令蔬菜,《四时宝镜》里记载:“立春日食萝菔、春饼、生菜,号春盘。”

  唐宋时,吃春盘已不局限于立春,人们在踏青时也多喜携带,算是古代版的春游便当。陆游的“春日春盘节物新”和杜甫的“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之句,都真实反映了唐人在春天的生活习俗。

  春饼可采用蒸饼或烙饼,既要纤薄,又要柔软有韧性。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形容春饼“薄若蝉翼,大若茶盘,柔腻绝伦。”

  春饼所卷之菜肴,在唐代是“春蒿、黄韭、蓼芽包之”,在宋代的是“翠缕红丝,金鸡玉燕”。而如今常裹萝卜细丝或辛味蔬菜,或裹豆芽、菠菜、韭黄、粉条、韭菜、鸡蛋等炒成的合菜,也可裹入酱肚丝、鸡丝同食。喜欢甜口的,还可以搭配甜面酱。

  到了元代,出现了用春饼卷馅油炸的方式。《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有“卷煎饼”一条,“摊薄煎饼,以胡桃仁、松仁、桃仁、榛仁、嫩莲肉、干柿、熟藕、银杏、熟栗,以上除栗黄片切外皆细切,用蜜、糖霜和,加碎羊肉、姜末、盐、葱调和作馅,卷入煎饼,油焯过。”

  这种做法与今天的春卷极为相似。到了清代,终于出现了春卷的正式名称,满汉全席的128道菜肴中,春卷被列为九道点心之一,登上了大雅之堂。

  小巧玲珑的春卷,以面粉为皮,放入豆芽、韭菜、荠菜、豆腐干、肉丝、竹笋、冬菇、虾仁等馅料卷成筒状,微火油炸至金黄色。食之外酥里嫩,鲜香味美,又名“炸春”。

  此外,我国南方地区在春分、清明时节也多吃青团。青团是将艾蒿、麦浆草、鼠曲草等植物蒸烂,取汁液揉入糯米粉中,做成碧绿色的团子。

  春菜、春饼、春卷、春团、春酒,都是春天独有的气氛食物,象征着春之吉兆。它们在我国几千年的饮食文化中蔚然成俗,绵绵延续。 (甘肃日报编辑综合整理)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