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萧毅
今日,三月十七日,我静躺在兰州惠正口腔医院的手术台上,等待种牙手术。双目微阖,思绪却如脱缰之马,悠悠飘向远方。原来,今日恰是恩师李志成先生与世长辞十周年的忌日。十年前的此刻,这位令我毕生敬仰的教育大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那和蔼的音容笑貌,对教育事业矢志不渝的热忱,早已深深扎根于我的心间,仿若他从未离去,始终伴我身旁。
李志成老师本是北京人,上世纪五十年代,以优异成绩考入甘肃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他携手夫人孙秋霞老师,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毅然奔赴我们的老家永登县二中,那座位于红城子的乡村中学任教。此后,他们扎根乡村教育,一待就是漫长的几十年。李老师在二中一路成长,从教导主任、副校长,最终成为校长;而孙老师也凭借卓越的教学成就,成为改革开放后的首批全国特级化学教师。他们的到来,宛如一场久旱后的甘霖,滋润了这片教育资源匮乏的土地,为无数乡村学子打开了通往广阔天地的希望之门。
在红城子的永登二中,李老师夫妇不仅倾尽全力传授知识,更把学生的成长视为重中之重。他们悉心培育的学生袁某,在全国化学竞赛中勇夺一等奖。对于一所乡村中学的学生而言,这份荣誉的分量不言而喻。更令人动容的是,袁某家境贫寒,上大学的费用几乎全靠李老师和孙老师慷慨资助。他们这份无私的关怀,宛如点点星光,照亮了众多学子的求学之路,助力他们实现大学梦想。李老师常说:“教育,绝非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点燃希望的火种,是为学生照亮前行道路的明灯。”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完美诠释了这一教育理念。
1984年,李老师夫妇调入县城的永登一中。彼时,我恰好在永登一中读高中,有幸聆听李老师讲授历史课。他授课时,从不刻板地照本宣科,而是将枯燥的历史年表与事件,巧妙地融入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之中。哪怕是班上最不爱学习的同学,也对他的课充满期待。他的课堂总是洋溢着欢声笑语,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收获了丰富的知识。他常言:“历史并非沉睡在故纸堆里的过往,而是鲜活的,它是映照当下的明镜,能为我们指引前行的方向。”这种独特的教学方式,不仅让我们学到了历史知识,更培养了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让我们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同年,教育部大力倡导在中小学阶段开展第二课堂,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李老师当时身为永登一中校长,对我创办“百花”文学社给予了大力支持。文学社的报名题字,由李校长最为敬重的教育专家、兰州大学书记辛安亭先生亲赐。李校长还为我们制定了“以报养报” 的运营思路,我们的小报每份售价五分钱,同时还印发一些中考、高考模拟试卷。这一举措成效显著,不仅收获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更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发行量最高时,突破了一万份,这在当时的永登县乃至甘肃省,都堪称一项了不起的创举。李校长这种创新的商业化运作思路,对我日后从事宗亲工作和公益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大胆放手,让我主持全校两千多人的大会,组织各类活动,极大地锻炼了我的综合能力。毫不夸张地说,我后来所取得的成长与成就,离不开李校长的悉心指导与栽培。
李校长治学态度严谨,对各门学科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在当时师资匮乏的乡镇中学,他堪称全能型教师,无论哪门课程,他都能信手拈来,教得精彩。因此,他担任教导主任和校长期间,老师们备课都格外认真,生怕在他的随堂听课中有所疏漏。他总是身着一袭洗得微微发白却依旧整洁挺拔的银灰色中山装,无论清晨还是傍晚,校园里总能看到他巡视的身影。他不仅教学组织能力出众,更注重与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凡是他担任校长的学校,校风校纪都会焕然一新,师生们的精神面貌也会为之一振。
李校长还十分关心教师的生活。他到永登一中不到一年,就积极奔走,多方协调,让多年居住在小平房的老师们都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这件事在永登教育界传为佳话,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1985年底,李校长和夫人调至兰州二中,担任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在二中,他们同样赢得了师生们的一致赞誉。然而,他们的心始终牵挂着永登,尤其是永登二中,他们的大部分精力依旧奉献给了永登的教育事业。可以说,永登县的教育史册中,若缺失了他们夫妇的篇章,无疑是不完整的。
1992年,李校长退休后,我诚挚地邀请他到我担任总经理的“甘肃省科技产业总公司”担任顾问兼办公室主任。此后,我们亦师亦友,经常一同用餐、出差,在工作与生活中频繁交流。他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协助我建立了一系列完善的公司规章制度。他还极具亲和力,擅长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每个员工的生日他都牢记于心。员工过生日时,总能收到他代表公司送上的温馨祝福,这让大家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
几年后,李校长向我提及,兰州市有一批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退休教学骨干,大多是特级教师和名师。他希望能让这些优秀的教育人才发挥余热,为教育事业再作贡献。于是,我全力协助他创办了“汇通”课外辅导学校。他亲自组织这些骨干力量,连续多年开办中、高考补习班。学校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充分展现了李校长先进的办学思想和理念。
李校长一生热爱思考,鼓励创新,始终倡导终身学习。他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总是乐于尝试。2000年春节过后,我从深圳回到兰州,约他吃饭时,发现他情绪低落,与平日判若两人。经我再三询问,他才道出实情:原来他用自己的退休工资买了两只股票,结果亏损了百分之三十多。我安慰他炒股本就存在风险,同时建议他可以尝试投资企业。于是,我帮他卖掉股票,转而投资了一只具有高成长性的价值股,并叮嘱他不必过于关注股市的短期波动。次年再见他时,他满脸喜悦地告诉我,那只股票不仅弥补了之前的亏损,还实现了翻倍盈利。
李校长一向乐观开朗,生活作息规律。尽管四十多岁时就查出患有冠心病,但凭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他始终保持着健康乐观的心态。他的几个孩子在他们夫妇的悉心教导下,个个都学有所成,这充分彰显了他们良好的家教家风。晚年时,李校长因糖尿病并发症需要每日透析,但他依然乐观面对生活。夫人孙老师作为化学老师,深入研究透析原理后,亲自在家为李校长做透析。老两口相互扶持,携手走过人生的最后时光,李校长直至生命的尽头,都保持着尊严。
李校长还钟情于书法,热衷于研究书画艺术品。我后来涉足书画收藏领域,有一年过年,我帮校长家里悬挂了几幅名家字画。看到他满心欢喜的模样,我内心也感到无比欣慰。
李志成和孙秋霞夫妇,无疑是永登县教育界迄今为止影响力最为深远的两位老师。他们的教育理念、人格魅力以及对学生无私的关爱,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无数人的人生道路。我将永远怀念李志成恩师,他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引路人之一。他的教诲如春风化雨,润泽了我的心田;他的精神如灯塔,在我人生的漫漫征途上,始终指引着我前行的方向。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李校长的身影都将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深处,成为我生命中永恒的、不可磨灭的印记。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2月18日【陇上人物】李冲
- 2025年01月22日非遗传承人杨星国与他的蛋雕艺术
- 2025年01月02日甘肃出了个安万
- 2024年10月21日赵世峰蝉联中国书法兰亭奖 翟万益先生为其奖励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