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安
立春过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残雪还在呼呼沉睡,街道两旁柳树的枝梢却已悄悄泛起青晕。去年十二月下旬的一天,加完班已近中午一点,刺骨的寒意侵袭着全身的每寸皮肤。已是万物凋零的深冬寒季,猛然间却望见几株笔挺的柳树随风摇曳,叶子依旧是略显衰老的枯绿色。深冬的柳树是最具神性的,当周围的树木裸露出狰狞的枝干,柳树却还垂着银白色的绦索,在零下十几度的月光里,将自己结成冰晶的经幡。
春天的信使
黄土大塬上的柳树,从来不在盛年时骤然离场,而是要将褪色的过程书写成悲壮的史诗。初冬的青铜色,腊月的铁灰色,直到次年新芽萌发的前夕,她才肯将枯叶归还大地。
柳树是最先叫醒春天的使者。惊蛰过后,春风掠过陇东大地的千沟万壑,塬畔上的那棵歪脖子柳树早已偷偷抽出了七八根嫩枝,将树皮上新沁的汁液凝成琥珀色泪滴。这个时候,乍暖还寒的天气把柳皮折磨得面泛油光。农家的孩子们踩着解冻的生土爬上柳树,只需要勾住碗口粗的斜杈,攥紧泛青的嫩枝条,随着“咔吧”一声脆响,带着芽苞的柳枝就如同二月剪刀一样,被齐整地折了下来。对着湿润的树皮裹着木芯转个三五圈,转圈的力道需要像对待生活一般小心把握,过轻则无声,过重则断裂。抽出来的木棍粘着黏丝,将空皮管两端剪成平口,再往嘴唇边一送,“呜”的一声便惊飞了邻家屋顶的野鸽子。
柳树旁是一方已经完全干涸的涝池,池子里满是去年冬天西北风留下的残枝败叶。女娃娃们围坐在池边的土堆上,欣喜地把细柳笛含在唇间,尖溜溜的“吱吱”声混着沟底融冰的叮咚,惊得啃苜蓿芽的灰野兔支棱起耳朵。那些被羊群啃噬过的枝丫,断口处萌发的嫩叶比完整枝条更鲜亮,仿佛伤痛催生了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根系的永生
柳树独具生存魅力的根系,穿透三丈厚的马兰黄土,在第四纪冰川裂缝中汲取着远古水脉,这种向死而生的生长特性,历来被视为生命的范本。穿行在柳树的年轮与黄土的褶皱间,我逐渐读懂这片土地的生存哲学。那些垂向大地的柔条,实则是扎进天空的根须,看似脆弱的嫩芽里,却封印着比花岗岩更顽固的基因。
左宗棠西征时沿驿道植柳三千里的壮举,至今在华家岭存留28棵“左公柳”。这些古树如绿色丰碑,铭刻着人类与自然博弈的史诗。它们既是清军“屯田戍边”的遗产,也是当代退耕还林工程的先声。当我们费尽人力财力栽植的刺槐在沙暴中成片倒伏时,柳树却用顽强的根系编织了一座绿色的地下长城,它的侧根分泌出溶解石灰岩酸液,释放出类似发酵糜酒的气味,这种带着稷黍香型的生存智慧,比任何宗教典籍更具有震撼的生命启示,真正的神性从不在云端显圣,而在亿万次向死而生的扎根中涅槃重生。
从惊蛰裂土的柳笛呜咽,到冬至冻土下的根系暗涌,柳树的物候节律与农耕周期深度咬合。早春抽芽的勇气,是农人顶破板结冻土的犁铧。深冬余叶的从容,是窖藏粮食静候春播的深沉。柳条筐背土造田的勒痕、柳木扁担挑起的月光,皆是“柔韧克刚”生存哲学的注脚,他们如同柳枝一样,以垂绦之态化解沙暴戾气,以中庸之道在匍匐中积蓄向上的力量。
早春抽芽是向死而生的勇气,晚冬落叶是静待天时的从容。在黄土高原的生存辩证法中,柳树早已超越植物学范畴,它是向死而生的生态斗士,是连接人神的精神桥梁,更是黄土文明的生存隐喻。
生于此地的生命,终将以匍匐的姿态触摸苍穹。
作者简介:闫安,甘肃宁县人,庆阳市作家协会会员。2008年出版个人文集《以春天的名义》,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央农村工作通讯》《中华散文网》《甘肃日报》《甘肃经济日报》《甘肃农民报》《陇东报》等报刊发表各类文章200余篇,获国家、省、市各类征文奖50余次,作品曾入选《中华当代诗歌精选》《当代茶诗选》等集子。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