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百花

【地名里的甘肃】溯源平凉地名

 2025/02/21/ 10:36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赵伟

【地名里的甘肃】

溯源平凉地名

  赵伟

  平凉位于陕、甘、宁三省(区)交会处,内当陇口,辅卫三秦。东接咸阳,西连定西、白银;北靠固原,南面宝鸡、天水。依陇山,傍泾渭,亘秦陇之间,踞丝绸古道。泾水滋,渭水润,山川雄秀,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史上曾经演绎了黄帝问道、文王伐密、秦皇祭天、汉武西巡等流传千古的事件‌。建元十二年(公元376年),前秦国主苻坚进攻前凉,置平凉郡,取“平定凉国”之意,平凉由此得名。

  地名变迁

  平凉市的行政区划历史也极为悠久。在商周时期,今灵台县境的密须国、泾川县境的共国和阮国等是最早见于记载的行政区划。秦惠文王十一年(公元前327年)伐义渠后,在崆峒境内置乌氏县,为中国最早的县之一。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灭义渠戎,置陇西、北地、上郡,今静宁、庄浪两县属陇西郡。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分北地郡置安定郡,分陇西郡置天水郡。唐代,平凉地区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划的变更,包括改郡为州、改州为郡等,反映了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的调整和变化‌。

  地名由来

  东晋升平二年(公元358年),前秦国主苻坚进攻前凉,取立志平定前凉国之意,在高平城(今原州区)设置平凉郡。抑或平凉地区源于平林(平林置)、平原等称谓。以匈奴休屠人金熙为平凉太守。后前秦与东晋交战,北逃途中的苻坚被羌族首领姚苌绞死,平凉也成为姚苌建立的后秦领地。后胡夏赫连定在平凉称帝,胜光四年(公元431年)赫连定灭西秦,又欲渡黄河击北凉遭吐谷浑袭击,兵败被俘,被送于北魏,次年被杀,胡夏亡国。

  北周武帝建德元年废平凉郡,设置平凉县。隋炀帝大业初,以原州为平凉郡、平凉县属原州。唐初,废郡,复原州,平凉县仍属于原州。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移平凉县于泾水之南,即今平凉市城关。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平凉县城被唐与吐蕃的战争所毁。唐德宗贞元四年(公元788年),恢复了平凉县建制。唐贞元七年(公元791年),平凉节度使刘昌筑平凉城,从此,平凉地名和城垣得到统一。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平凉城置行渭州。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改置渭州。五代的后唐清泰二年(公元935年),以安国、耀武镇复置平凉县。后晋天福五年(公元940年),平凉县由泾州改属渭州,州与县同廓。

  北宋庆历元年,即公元1041年,泾源路经略安抚使驻渭州。政和七年,即公元1117年,设平凉军及节度使领五州三军。金朝天会九年,即公元1131年,改渭州为平凉府,领五县。兴定三年,即公元1219年,曾设置平凉行省。宋、西夏、金之间的战争,使平凉成为边关重镇,平凉代替泾州、原州,成为陇东军政文化中心。元、明、清时代,平凉府、平凉县治所均在平凉城。明代是平凉历史上经济文化最为繁盛的时期,其中明代韩藩在平凉共传11代,前后二百一十二年。

  地名特点

  (1)反映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平凉市的地名不仅是一个地理标识,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长卷,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其地名背后隐藏着伏羲、轩辕黄帝、周朝先祖等中华人文始祖的活动轨迹,以及前秦国主苻坚进攻前凉的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共同塑造了平凉市地名的文化意义;例如,灵台县因周文王伐密筑“灵台”祭天而得名,体现了中华农耕文明和祭祀文化的深厚底蕴‌;崆峒山作为地名组成部分,体现了该地区深厚的道教文化和崆峒派的人文历史。

  (2)反映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平凉位于陇山东西两麓,横跨泾河与渭河,是关中西去北上的古道要冲,也是兵家必争之地,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不仅影响了当地的农牧业发展,也为其地名赋予了独特的地理特征。例如,泾川县因地处泾河川腹地而得名,泾河是该地区的主要河流,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居民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地名中的“泾”字取自泾河,而“川”字则意味着河流流经的地带,反映了该地区的地理特征。

  (3)反映民族融合的特点

  平凉其地名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而且体现了民族融合的深刻印记。平凉市的得名,与历史上的民族交流与融合密切相关。例如,庄浪县地名中的“庄”源自藏语,意为野牛,而“浪”译为沟或谷,因此庄浪直译为野牛沟或野牛谷,这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

  (4)反映美好愿望

  风调雨顺、平安康泰是长久以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用向往美好生活的词语来命名居民点地名,是“趋吉避凶”这一传统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例如,静宁县中的静宁之名,始于元代,取平静安宁之意,这一名称反映了当地人民对和谐稳定生活的向往。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