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百花

一楹一联一临洮

 2025/02/19/ 09:14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谢志娟 吴涵 何佳睿

【文化中国行】

一楹一联一临洮

临洮岳麓山上随处可见的楹联。

临洮岳麓山的“联林”景观。

临洮岳麓山被命名为“中国楹联文化公园”。

临洮宪法广场被评为“中国楹联文化广场”。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谢志娟 吴涵 何佳睿

  临洮这个地方,有故事。

  一个人的故事来源于经历,一个地方的故事来源于历史。临洮这个地方,有历史、有人文,颇有些积淀。古往今来,与临洮相关的诗词歌赋数之不尽。

  近来,临洮以一种轻灵却又丰富的方式来表达这种厚重:楹联。工整严谨、朗朗上口,字字有出处、句句有典故,上下五千年,古今多少事,尽在其中。

  好看,好读;有趣,有味。

  临洮,有多少副楹联呢?有1500多副,“一山一街一中心、三村五园十学校”最为集中,以“联”为乐、以“联”育人、以“联”善德的文化氛围已然形成。2024年年底,经中国楹联学会批准,临洮被授予“中国楹联文化基地”荣誉称号,临洮岳麓山被命名为“中国楹联文化公园”,临洮宪法广场被评为“中国楹联文化广场”。同时获得三块烫金名片,楹联,成为临洮名副其实的文化符号。

  走进临洮,透过楹联说说临洮。

  走进临洮,透过临洮说说楹联。

  山川河岳 处处入联

  说到临洮,美食家会推荐你品尝当地的热凉面;史学家会告诉你这里是战国秦长城的西起首;考古学家会带你探寻马家窑文化;文学家会对你讲起“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的故事。

  2025年年初,当我们走进临洮时,不寻美食珍馐,不问繁华喧嚣,只为探访镌刻在街衢巷陌间,亭台楼阁里的文化印记——楹联。

  楹联,多以“对联”“对子”称之,有固定的对仗及修辞规范,平仄协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短小精悍、雅俗共赏的楹联既是高雅的咏颂篇章,也是“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实用文体。

  “大到两扇门,小到一双筷子,中国人自古以来都很讲究‘成双成对’。”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甘肃省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王家安说,这种“对称哲学”早已深入人心,而楹联作为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体裁和文化现象,孕育在“骈语”和“律句”之中,两行独立对仗的诗句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格律知识;又与书法艺术互为表里,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学品牌。

  当楹联遇到临洮,一拍即合,严丝合缝。

  岷洮万卷诗,庐石松花,浙水鸿汀,陶醉那闭月紫斑,对唱起流珠无数;

  天地一方砚,金刀上将,铁肩御史,铭垂着连烽青塞,打磨出胜概千秋。

  镌刻在临洮县城中心的这副巨联涵盖了当地的历史、名人、民俗等诸多元素。正如联中所述,作为新石器彩陶文化的代表,战国秦长城的西起首,临洮,值得反复吟咏。

  临洮,古称狄道,地处古丝绸之路要道、唐蕃古道要冲,长期为郡、州、道、府、县治所在地,迄今建县已有2400多年历史。

  临洮的楹联文化同样历史悠久,“临洮在西北楹联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据王家安介绍,临洮自古楹联文化兴盛,明代杨继盛在临洮写下了“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千古名联;清代临洮籍诗人吴镇著有《松厓对联》,曾被梁章钜的《楹联丛话》大为赞赏;近代临洮才子黄文中,因在西湖之滨题写十七副楹联而天下闻名,其中“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更是西湖楹联之首。

  依托深厚的文化积淀,临洮积极推进楹联文化建设,在岳麓山、洮河湿地公园、老西街、各中小学及城市景观中大力开展楹联匾额提升工程,邀请当代名家撰书楹联匾额,装点洮河两岸。近三年,与楹联建设有关的内容连续被写进临洮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以来,县财政每年安排资金50万元,用于文艺精品奖励和文艺人才扶持,有效激发了文艺创作的动力和活力。

  春芍药,夏牡丹,秋晚香,陇上花园称狄道;

  哥舒刀,椒山骨,正心对,宇中俊采仰洮河。

  车水马龙的老西街上,一副副楹联静静述说着这座城的古往今来。

  雄扼西陲,万里长城东到海;

  漫听羌笛,一弯边月昔照秦。

  战国秦长城遗址沉静以对千古江河,与之有关的一副副楹联静静述说这片大地的沧海桑田。

  此山怀抱谁知,欲借文章,以兴家国;

  斯院芳菲暗度,犹期桃李,长振精神。

  城东屹然矗立的超然书院里,一副副楹联静静述说着一缕缕文脉的精神传承。

  …………

  临洮积极探索推进“楹联+”模式,将楹联文化元素与马家窑、辛店、寺洼等特色文化相结合,有效融入县域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缔造出了独具临洮特色的“楹联模式”,从点上突破到面上复制的楹联文化发展格局全面形成。

  上接千古传承,下启时代新风,临洮人巧借小小楹联,串起岁月长河中的璀璨星光,召唤今人憬然有悟。

  满山皆联 步步可观

  临洮城东二里许,有山名为岳麓山,当地人称之“东山”。山上亭台阁榭遍布,花木林草繁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是临洮最著名的一处风景。

  山并不高,在临洮人的心中却有着卓然地位。2024年年底,临洮岳麓山被命名为“中国楹联文化公园”。更是让临洮人心生几分自豪。

  2025年年初,我们登上岳麓山时,积雪仍未消融,来此锻炼身体、欣赏楹联的人却络绎不绝。沿着游人脚步,循着众人目光,拾级而上。

  登山逐梦同,湘中陇上;

  临水骋怀远,汉韵秦风。

  此联说的是岳麓山与湖南名山的同名之趣。

  洮水南来,万斛玑珠惠黎庶;

  岳麓东峙,千叠峰峦起人文。

  此联颂的是洮河与岳麓山对于临洮之重要性。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这副杨继盛撰写的只有10字的名联在临洮有着最高的知名度,不仅岳麓山上有,临洮城处处可见。

  疏劾严嵩而死的明代名臣杨继盛在被贬至临洮时,远离政治旋涡,在蕞尔小县任微末之吏,却仍是全力以赴。杨继盛任狄道典史时,创书院、置学田,开煤山、肃褐市以及疏园圃、核户籍,开拓了狄道吏治和教育事业的新局面。翻开《明史·杨继盛传》,他在临洮经历记录如下:“帝尚犹豫,鸾复进密疏,乃下继盛诏狱,贬狄道典史。其地杂番,俗罕知诗书,继盛简子弟秀者百余人,聘三经师教之。鬻所乘马,出妇服装,市田资诸生。县有煤山,为番人所据,民仰薪二百里外,继盛召番人谕之,咸服曰:‘杨公即须我曹穹帐,亦舍之,况煤山耶!’番民信爱之,呼曰‘杨父’。”

  几百年过去了,临洮人仍深深感念杨继盛。“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一联,后经李大钊改下联首字“辣”为“妙”,更为世人广泛传诵。

  站在岳麓山上,目光所及,皆有楹联。近年,临洮岳麓山完成整体景观改造,邀请数百位全国一流名家书写楹联、匾额410多副,碑刻160多通,形成“满山都是联,步步可观联”的“联林”景观。

  好一座“联林”,巧夺天工的八角亭中、古色古香的游廊里,俯仰顾盼,皆是联。笔走龙蛇、包罗万有,或飘逸洒脱,或遒劲有力,令人叹为观止。

  “岳麓山上,楹联匾额规模宏大,名家精品频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法,当代中国能数得着的书法名家的作品在这里都能找得到,这在全国都非常罕见。”王家安说,岳麓山上的楹联匾额,从艺术层面看,正草隶篆,蔚为大观,堪称书法艺术的大观园;从文化角度讲,这些楹联溯源了临洮的千年历史,跟临洮有关的历史碎片在此得以串联,一副副楹联,就是一部移动的县志。

  中国楹联文化公园——临洮岳麓山,值得一游,值得驻足。

  说古道今 人人可学

  铁面才能称正面;丹心方可鉴初心。

  权衡由正直;轻重出公平。

  …………

  这些镌刻在临洮宪法广场上的楹联有一个共同主题——法。

  临洮的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因特色鲜明且可复制、可推广而被称为“临洮模式”,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肯定和推广。临洮县人大常委会于2002年7月被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确定为首批地方立法联系点,2015年7月被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确定为全国首批、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基层立法联系点。

  法在身边,法在心中。宪法广场是临洮探索将法治与楹联等传统文化元素紧密结合而建成的一处普法宣传、文化传承场所。建成至今,已成为干部群众、青少年学法普法的平台载体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研学基地。临洮积极探索“法治+楹联”创建项目,在宪法广场廊亭之间,悬挂历代法治文化楹联40余副,同时在广场及展馆融入楹联文化。2024年年底,该广场被评为“中国楹联文化广场”。

  临洮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陈维山介绍,临洮作为基层立法联系点的“首创发源地、实践创新地、示范引领地”,先后完成232部法律法规草案的意见征集,整理上报2976条意见建议。使一条条充满“烟火气”的“微民意”写入法律法规。以楹联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这是临洮楹联在新时代焕发的新内涵。

  “楹联+”的模式在各个领域延伸。

  读圣贤书立高远志;

  行仁义事存孝忠心。

  这副悬挂在临洮县椒山小学校门口的楹联是对先贤、对传统的致意。杨继盛,号椒山。今日书声琅琅、笑语阵阵的椒山幼儿园、椒山小学、椒山初级中学都是为纪念与临洮渊源深厚的杨继盛而建。

  走进临洮县椒山小学,来自六年级1班的“小讲解员”杜欣悦说起椒山小学的历史、杨继盛的故事以及楹联文化侃侃而谈。学校正门的小广场上,有一副楹联是杜欣悦最喜欢的——“家国情怀,系好人生第一扣;鲲鹏志向,行端正道八千程。”她说:“我们虽然年纪小,但也要心怀远大理想。”

  临洮县椒山小学副校长张进勇说:“学校开展了书法、楹联、陶艺、绘画等传统文化课程,特别受孩子们的欢迎。通过学习,孩子们不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家乡更为熟悉和热爱。”

  离开椒山小学,出城前往寺洼遗址。车窗外,宽广肥沃的大地呈陶土的赭红色,那是孕育了马家窑、辛店、寺洼文化的土壤。

  牛酒祭鸿蒙,火耨刀耕,更遑论氐羌戎狄,擘画文明皆我祖;

  马鞍传印迹,云纹水线,流不尽泾渭岷洮,扶轮风雅漫花儿。

  寺洼遗址旁,一副副楹联穿越历史的烟尘、打破时空的界限,还原历史的生动细节。

  73岁的临洮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学会会长王海云带着我们来到临洮文庙。院内,一副副楹联碑刻或古朴久远或新近写就。

  据王海云介绍,周末或节假日,文庙常会有诵读经典、书法等活动开展。

  《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孔子与子路的这段对话,当时是圣人心愿,今日已成现实。

  漫步在临洮的大街小巷,每副精心书写的楹联,每个精心斟酌的对仗,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丰富的人文。平平仄仄间、音韵流转中,有一些从久远而来又将长久而去的文化符号在传递。

  “临洮的楹联文化,有积淀有传承,又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据临洮县文联主席漆勇介绍,县楹联协会、诗词学会等文学团体有会员1000余人,会员中既有文坛老将,又有墨苑新秀。县楹联协会开展的会员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景区、进家庭等活动,赋予“中国楹联文化基地”更多实实在在的内涵。

  走进临洮,无论是繁华热闹的城镇集市,还是安静质朴的乡村小院,一副副对仗工整、格律整齐、寓意深刻的楹联,为有故事的临洮更增韵味。

  (本文配图均由临洮县提供)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