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资讯

文化惠民添活力 乡村振兴谱新篇——金昌市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综述

 2024/12/24/ 08:59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谢晓玲 蒲瑞华

文化惠民添活力 乡村振兴谱新篇

——金昌市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综述

热热闹闹迎新春。

  谢晓玲 蒲瑞华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

  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活力之源。今年以来,金昌市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聚力打造全省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共同富裕先行区,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高质量开展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更加有力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内生动力。

  创新方式方法 焕发文明新气象

热情歌唱《我的祖国》。

  培育文明乡风,思想建设是关键核心和灵魂引领。

  “三中全会开得好,踔厉奋发斗志扬。新时代,新征程,新的理论领航行……”在金昌市永昌县城关镇,一曲悦耳的永昌小调,伴着欢快悠扬的二胡声,吸引了众多居民群众。这是永昌县“草根”宣讲团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新编的小曲,已经在全县各村镇社区流传开来。通俗易懂的唱词辅以节奏明快的器乐不仅增强了宣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宣讲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这样的宣讲形式真的太好了。网上的一些政策我们有时候也看不懂,用小曲里的大白话唱出来,让人一下子心里就通透了。”现场群众为“草根”宣讲团点赞。

  今年以来,金昌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丰富内容载体,持续打造示范宣讲团、基层理论宣讲“10+N”矩阵等宣讲队伍,拓展推出“小北宣讲”等线上宣讲视频60多期。各级各类宣讲团累计下基层开展宣讲4600多场次,受众达23.5万多人次,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推进农村现代化,不仅物质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足。金昌充分发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作用,持续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打造1个省级示范中心、2个省级示范所和10个省级示范站,《文明实践“细制入微”服务群众“零距离”——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新路径》入选《习近平文化思想实践案例选编(2024年)》。补充完善“三随”“小北在线”等优秀项目库8类2200多项,发布“微改造、细服务”民生项目113项,广泛组织开展学习雷锋月、“幸福来敲门·临时儿女陪伴”等各类文明实践活动8300多场次,引导群众在文明实践中养成好习惯,促进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破旧俗树新风 弘扬文明新风尚

基层理论宣讲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

  今年以来,金昌市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积极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婚丧嫁娶新风,引导群众崇德向善,助力社会文明水平显著提升。

  “用公交车代替豪华车队,不仅文明节俭,而且省心省力。”走下“公交婚车”,金昌市金川区双湾镇陈家沟村的新郎刘先生表示用这种方式办婚礼,既简约而又难忘。“很多朋友都是第一次坐上这种婚车,觉得很有意义。虽然这场婚礼和别人的不太一样,但是我们非常开心,对我来说,是终生难忘的。”

  今年年初,金昌市国有公交公司推出“公交婚车”业务,于1月1日至2月14日期间,为在金昌市区内举行仪式的城乡新人提供免费婚车,以实际行动推动移风易俗、文明简约婚俗,助力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水平。

  移风易俗,重在常抓不懈。金昌坚持从大处着眼,从细处着手,倡导性和约束性并举,促进新风正气吹进千村万户。

  ——以榜样力量引领移风易俗。以争做“三好”金昌人为统领,扎实开展“十万职工文明素养提升”“万名青少年文明素养提升”等形式多样的道德培育活动。推荐17人作为2024年“中国好人榜”“甘肃好人榜”候选人。开展2024年度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基层宣讲、展览活动15场次,举办“盛世暖明月·真情暖中秋”2024年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持续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以创新机制促进移风易俗。组织开展城乡文明创建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培育工作,征集项目40个,评选获奖项目16个。进一步推广农村大礼堂,普及规范农村流动餐厅,推行“公交婚车”便民惠民定制服务,打造“红娘工作室”39个,组建“村嫂红娘”服务队,培育农村新型婚育文化,引领形成简约风尚。

  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改革创新、举措频频。一场移风易俗的改革实践在镍都大地上逐步展开,一种日渐深刻的文明气质在广袤乡村悄然生长。

[1]  [2]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