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博之美物

千年古韵看定窑

 2024/06/26/ 10:24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刘光煜

千年古韵看定窑

北宋·定窑白釉五足熏炉

北宋·定窑白釉龙首净瓶

宋·定窑白釉刻花洗

此定窑为甘肃省博物馆藏,其器底中间竖刻“复古殿”三字,右侧刻一“冬”字,目前为国内仅见。

(本文图片由甘肃省博物馆提供)

北宋·定窑白釉莲纹长颈瓶

北宋·定窑白釉双耳贴像炉

  刘光煜

  近期,甘肃省博物馆联合定州博物馆举办“定曜天下——定窑精品瓷器展”,展期截至7月18日。展览不仅从定州博物馆借展了120件(套)从唐朝至元朝的精美定窑瓷器,还特别展示了甘肃省博物馆馆藏的定窑、巩县窑、景德镇、龙泉窑、德化窑、耀州窑等许多窑址的各类瓷器40件(套),体现出“诸窑互鉴”之精神。

  一场定窑的寻瓷之旅,传递出关于定窑的历史和知识,以及藏在瓷器里古人的观念、情感和信仰,让一件件文物展品诠释出中国的瓷器之美。

  定窑历史悠久,从唐代创烧到元代消亡,经历了近八百年历史。定窑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白瓷窑场之一,是中华大地上产品质量最高、生产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精细白瓷窑场,并被后人与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共同誉为宋代五大名窑。此次展览分为四个单元,“誉出定州”“定窑之精”“定窑之美”“天下大白”等四个部分,分别讲述了定窑的历史沿革、定窑的独特工艺、定窑的装饰手法、定窑的造型艺术以及定窑的深远影响等。定窑创造的“覆烧法”新工艺,对包括景德镇在内的诸多窑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宋金时期,南北方很多窑场纷纷仿烧定窑印花、刻花白瓷,从而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定窑系”。定窑虽属民间窑场,但因品质优良,“诸窑无与胜比”。从晚唐至金代一直承烧宫廷和官方用瓷,代表了这一时期中国白瓷的最高水平。

  定窑之名

  定州是古国都市,华北重镇。新石器时代,即有华夏先民于此繁衍生息,春秋时期,齐国国相管仲筑城于此,战国时期,中山国在此定都,中山国灭后,归赵国管辖。秦国一统后,先后归巨鹿郡、恒山郡,汉行郡国制,设卢奴、曲阳等县,复置中山国,西汉至前秦,卢奴为中山国都,后燕亦在此定都。北魏皇始二年(公元397年)置安州,天兴三年(公元400年)改名为定州,定州由此得名。唐、五代为义武军节度使驻地,宋为定州路、中山路驻地,明清为定州,受直隶省管辖。

  定窑遗址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因该县在唐、五代、北宋时曾隶属定州管辖,故其境内窑场被称作定窑。该窑以烧造白瓷而名扬天下,产品造型规整,胎质洁白,釉质温润,多以刻、划、印花和描金花等技法进行装饰。宋金时期,定窑成为北方地区声誉最高、影响最大的窑场,奠定了南青北白的宋代瓷窑格局。尤以清丽素雅的刻花白瓷与富丽堂皇的印花白瓷而声名远扬。

  定窑之精

  陶瓷是土与火的艺术,由于窑炉结构、烧窑燃料及烧造工艺上的不断改进,定窑瓷器在造型、釉色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为解决供不应求且北方少柴的局面,定窑窑工们逐渐改用煤窑烧制,并独创支圈仰烧法与支圈覆烧法,在节约了燃料的前提下,大大提升了瓷窑生产力。支圈覆烧法创制后,便成为定窑主要烧制方法,烧成瓷器特点为器口沿无釉,别称“芒口”,胎体薄轻,圈足矮浅。支圈覆烧法对定窑与全国各地瓷窑产生了极大影响。

  在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定窑逐步形成了以刻画花、印花见长的装饰艺术,此外还有贴花、剔花、描金等,有别于以釉色和造型取胜的宋代汝窑、官窑、哥窑和钧窑四大名窑。丰富的装饰题材,洒脱灵活的线条勾画,增添了定窑瓷器的艺术性。

  定窑之美

  白色是定窑最为夺目的色彩。定州白瓷自面世以来,便深受世人喜爱。定窑白瓷,天下大白,流布海内外。但除白瓷以外,定窑也兼烧黄釉、黑釉、酱釉、绿釉、三彩等釉色瓷器,光华夺目,异彩纷呈。在漫长的烧造过程中,定窑生产出种类繁多、造型各异的精美瓷器。其中,既有日用品,如盘、碗、罐、盒、壶、枕等;又不乏风雅珍品,以供文人雅士赏玩,如茶器、人物雕像等。

  从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到殷商时期,都有白陶的出现,表明当时人们对白色器物的追求,之后历代有低温白釉陶器,施白色化妆土的白瓷,都体现出人们对纯净的白色器物的喜爱。定窑自唐末期五代时便以高质量细白瓷为主要产品。所烧瓷器不仅胎色白,而且胎质细密坚致。这与窑炉烧造工艺提升息息相关,北宋时,定窑开创了覆烧工艺,并改用煤为燃料,将窑炉温度提升控制至1300摄氏度左右,进一步提高了白瓷产品的质量。

  唐宋时兴煎茶、点茶,将茶叶磨成细粉,投入滚水煮沸。定窑茶器受到当时文人雅士的喜爱。定窑在器型上,在唐及五代有盘、碗、杯、盏、水注、瓶、罐、碗、盒、盂、瓷枕等多种器形。宋代除了唐代已有的器物外,主要增加了一些精美的仿生器物,如花瓣状盘、碗、柳斗杯、海螺等,还有一些形象生动的人物、动物雕塑。定窑所烧造的日用品中,以食器中碗、盘与碟数量最多,且做工精美。定窑的花口盘、碗为其中代表,以金银器为蓝本,以莲花、梅花、菊花等各种花卉为造型,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审美追求。定窑罐、盒、壶与托、盏托、瓶为生产数量仅次于碗、盘的产品。其中亦不乏精品,如白釉龙首净瓶、桃形盒等。净瓶为僧侣用物,用以贮水或净手。定瓷中还有一类产品颇为著名——瓷枕。“久夏天难暮,纱橱正午时。忘机堪昼寝,一枕最幽宜。”夏日炎炎,置一方瓷枕,便得一份清凉。晚唐五代时,定窑便已生产白釉瓷枕,宋代时,瓷枕工艺更趋成熟。此次展览所展瓷枕釉色多样,造型各异,颇具特色。

  定窑除大量烧制民间用瓷以外,还长期担负贡御、进奉等官派任务,烧造供官府和宫廷使用的瓷器。晚唐义武军节度使王处存时,定窑开始批量生产“官”款瓷,后继任者王郜、王都为表示对王处存、王处直所烧“官”款瓷的尊敬改款“新官”。北宋时,“官”字款定瓷继续烧造,因彰显使用者的身份地位,受到皇室及官员们的欢迎。

  天下大白

  定窑自唐至元经历了数百年的盛衰发展:创烧勃兴于唐,蜕变成熟于宋,繁荣昌盛于金,元末以后逐渐停烧。定窑烧制时期,引领了白瓷窑口的发展,其覆烧法、造型纹样等因素,吸引了国内众多窑口如景德镇、磁州窑、耀州窑、德化窑模仿烧造和互相借鉴,共同进步融合,推动了国内制瓷业巨大进步。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定窑产品货贩四海。

  景德镇青白瓷的烧造成就,与定窑白瓷息息相关。靖康之变后,伴随宋人南渡,定窑的制瓷工艺也随之一道带到南方,与景德镇窑的陶瓷材料、技艺结合起来,促成了景德镇窑青白瓷新品种的产生。此外,景德镇窑在南宋至元期间,多仿烧定窑的印花装饰,包括盘、碗等器物,并使用定窑的覆烧法。

  定窑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白瓷的发展和完善,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深刻影响了同时代和后世窑口竞相仿制与出新。从红绿彩的出现,以至后世青花、釉里红、五彩等彩色瓷器的烧造,绝大部分采用清爽纯净的白色为底色起稿,这样更加突出了彩瓷中各类色彩的鲜艳斗奇,增加层次感。

  此次展览除引进定州博物馆文物外,还展出了甘肃省博物馆的40件文物精品,包括甘肃省内发现的定窑产品,此外还有巩县窑、景德镇、越窑、德化窑、耀州窑等瓷器,充分体现了“诸窑互鉴”,共同形成了中国灿烂辉煌的瓷器文化。

  触摸定窑

  展览中还有一大亮点:与观众互动,触摸定窑的现代仿古瓷器。在展厅中设置了一个展台,展台放置固定在台面上的数件高仿定窑瓷器,包括著名的瓷儿枕,定州博物馆镇馆之宝——莲纹龙首净瓶、刻花高足碗,以及未上釉的刻花玉壶春瓶等。观众们可以近距离触摸高仿定窑瓷器,感受精致的纹饰和独特的造型,而且还可从未上釉的半成品体会瓷器制造的环节,加深对展览展出的文物印象。

  【展览文物介绍】

  北宋·定窑白釉莲纹长颈瓶

  一级文物

  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

  高18.1cm,口径6cm,足径8.5cm

  定州博物馆藏

  胎白质细坚致,釉白莹润光亮。采用刻花技法。长颈呈喇叭口,圆唇。颈中部饰凹弦纹三道,器内无釉。圆肩饰左右对称的菊花纹,前后饰方向一致的菊叶纹。肩腹交接处饰凹弦纹一道,腹稍鼓下收,腹满刻三叠仰莲纹。矮圈足,足底无釉,修足刀削痕明显。

  北宋·定窑白釉龙首净瓶

  一级文物

  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

  高31.8cm,腹径12.9cm,底径7.2cm

  定州博物馆藏

  胎白质细坚致,釉白泛黄,底足无釉。采用堆塑技法,小口长颈,颈中部饰一相轮状圆盘,下颈束腰,圆肩鼓腹下收,圈足外撇。肩腹交接处饰弦纹三道,肩的一侧塑龙首流。

  北宋·定窑白釉五足熏炉

  一级文物

  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

  高17.9cm,口径10.6cm,底径11.2cm

  定州博物馆藏

  胎白质细坚致,釉色洁白有垂浆泪痕。盖内口沿平,托底无釉。采用堆贴和划花技法。

  将军盔式盖,上有受花宝瓶刹顶,盖沿侈出,刹顶与盖相通,盖壁和瓶腹环周有六个交错的桃形烟孔。炉身盘口、宽沿,腹斜直,折为平底,底内下凹。炉身下塑贴有五个兽面衔环蹄足,头贴于炉腹,足踏环形平托。烧制前炉置于托有明显的错位,腹部弦纹二道。

  宋·定窑白釉刻花洗

  一级文物

  漳县徐家坪汪氏家族墓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高3.6cm,口径14.8cm,足径8.9cm

  侈口,弧壁,矮圈足。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闪黄。芒口。内底刻折枝菊花纹,器底中间竖刻“复古殿”三字,复古殿为南宋临安大内燕闲及收藏古籍之殿,绍兴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始建。后遭焚而复建。这件器物为南宋复古殿所藏旧器,元代由巩昌汪氏收藏并随葬于墓中。

  五代·定窑白釉“新官”款大碗

  一级文物

  高5.7cm,口径23.7cm,底径9.7cm

  定州博物馆藏

  胎白轻薄坚致,釉色洁白,温润光亮。碗口呈五瓣葵花形,碗壁微弧,内外满釉,素面,圈足内刻画行书“新官”二字,稍有折腰,窄圈足。

  宋·定窑白釉开光刻牡丹纹如意形枕

  一级文物

  纵16.2cm,横22.2cm,高11.3cm

  定州博物馆藏

  胎白坚致,枕如意形,枕面菱形开光,内剔刻一盛开的牡丹花,周围饰两条边线,枕壁四周模印缠枝莲纹,每个莲蓬上都有一姿态不同的童子。莲茎上也有童子相戏,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此枕采用了剔花、划花、模印等技法,工艺精美,内容别致,属枕中精品。

  北宋·定窑白釉双耳贴像炉

  一级文物

  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

  定州博物馆藏

  高5.6cm,口径8.5cm,足径5.1cm

  胎白质细,内外垂浆泪痕处闪青,足底无釉,采用模印和堆贴技法。大口短颈,鼓腹内收,口外附二个对称的环形耳,耳根部饰三个铆钉形圆饼,两耳间各贴五个怒目圆睁的头面像。

  五代·定窑白釉盘口瓶

  一级文物

  高33.1cm,口径9.1cm,底径10.3cm

  定州博物馆藏

  胎质洁白细腻,釉色光洁莹润,呈乳白色,微泛青,施釉至圈足,微显垂釉痕。盘口,直唇,漏斗形长颈,颈与肩接合处作凸弦纹一周,最大径靠近肩部,腹下微收至底,圈足,外侈,底无釉。从圈足在烧制中开裂现象观察,当为上部器物成型后再接合圈足而入烧。北方辽墓曾有同类器物出土。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