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走遍甘肃

寻根溯源卦台山

 2024/06/19/ 10:23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撰文/吉晓武

寻根溯源卦台山

天水卦台山。 网络图片

  在陇东南的苍茫大地上,有一座城市静卧在秦岭脚下,千百年来,它润物无声,却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就是美丽的天水。

  天水,地处秦岭西段,渭水中游。这里坐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石窟文化等“五大文化”,不仅有明代建筑伏羲庙和伏羲创画八卦遗址卦台山,还有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的麦积山石窟。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树都向我们展示着天水这座千年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魅力。

  A.登临卦台山

  在这个美丽的夏日,让我们相约走进羲皇故里天水,登临卦台山,寻根溯源,领略独具特色的历史风韵,细品悠久绵长的华夏文明。

  不记得最早是在什么书里看到伏羲塑像的照片,只记得他神情肃穆,目光如炬,凝视远方,手中握着太极图,幽古而又通明,朴真而又深邃。

  后来读到了很多有关伏羲的文字,一位中华人文始祖的伟岸形象,就在熠熠生辉的汉语里缓缓勾勒出来。他背后的洪荒有着萌动的隐藏之力,带着山河的厚朴凝重,带着远古的苍茫与幽邃,也带着一个个生命在风雨雷电的交织里的曲折历程。

  伏羲已经走入历史的殿堂,留给后世的是一个栉风沐雨的傲然背影。但那个投在每一个中华子民心里的巨大形象,成了整个民族深刻认同和绵延不绝的信仰。因为时间的锤炼,那份对精神依偎的心理期盼就更为强烈。

  那就去卦台山看看。

  卦台山位于天水市麦积区渭南镇,和大多数连绵起伏的北方山丘一样,卦台山也是温柔敦厚的。但在这份持久的绵柔性格里,它多出了一份突兀和凛然,似乎是在如此多重性格里暗示着阴阳分明而又相偎相依的哲理思考。

  卦台山山势圆滑而平缓,盘卧的形状如倒扣的水瓢,仿佛是在遥远的时光背景里,有人在饥渴之时痛饮大河之水,痛快淋漓后,将瓢置之于地。远远望去,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山顶掩映在松柏中的庙阁,气象不凡;山势腹地下渭水从容东去,积聚着农耕文化久远的韧劲和坚守,爆发着厚重历史鲜活的生命和精神。这里就是闻名遐迩的天水卦台山,在三阳川展示着一种意味深长的人生哲学。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卦台山又称伏羲画卦台,自古就很有名气,且一日之内,三阳殊不同景。相传这里为伏羲氏仰观天,俯察地,始画八卦,教化众生之地,为天水著名的八大景观之一。

  卦台山相对高度仅有170米,在偌大北方的争秀群山中,完全成了小家碧玉。但因为伏羲的巨大身影和穿越时空的浑厚感召,让这座娇小的山丘有了凛冽而起、俯视苍茫的精神高度。

  怀着无比崇敬之情,我们来到卦台山脚下。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陡峭的台阶,斗折蛇行隐约在翠树茂林之中。它不长,但却浓缩了几千年的风云雷雨,浓缩了一个个前来汲取文化圣水的人波涛汹涌却又肃穆平静的感情。

  从卦台山脚下沿着陡峭台阶一路前行,来到一处平台,向东远眺,三阳川内,阡陌纵横的金黄田埂;白墙黑瓦的村庄院落;滔滔渭河穿村过镇蜿蜒向东流去,在河滩地带形成了一个巨大的“S”形图案,这就是传说中伏羲画八卦的实物图形。

  卦台山东麓渭河中心,滩河交界处,有一巨石,宛如龙马真图,这就是著名的分心石奇观。相传龙马负图水中出,与淼淼渭河中分心石太极图交相映衬,伏羲由此灵机触动,最终创立了八卦宏图。站在这里观赏川景,让人顿时忘记了城市的喧嚣,找到了久违的闲情。

  来到山顶,矗立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古城堡一样的大门,上有一个匾额,写着“卦台山”三个大字。这里古柏森森,环境幽静,是传说中伏羲创绘八卦的画卦台。站在画卦台处俯视眼前,只见山川河流一览无余,河对面的龙马山云遮雾罩,山势地貌俊美秀丽。

  环视四周绿涛起伏,内心的耳朵打开了千年的长度。那一刻,唯有风铃隐隐,如同时间的对岸传来的历史回音。

  B.走进伏羲大殿

  走进大门,来到大院。这些高大典雅的建筑群檐牙高啄、彩绘镂刻,夺造化之功。在古典的建筑美学里,将人文精神的绵延之光精雕细刻成图案纹饰,每一根柔美的线条都是一段让人品味良久的韵律,柔滑而细腻,轻盈而纯净。这是以久远的时光为背景的人类哲思的精华凝聚,庄严肃穆,逼人心魂。伏羲大殿更加壮观严整、巍然矗立,让每一个前来一睹圣容的人不由得肃然起敬。

  走进大殿,就有一股沉重而厚实的感觉扑面而来。正中塑有全身贴金、身披树叶、手握八卦太极图的伏羲像,他目光炯炯、神态豁然。坐像造型独特,神丰形雅,栩栩如生。仰视着这尊集合了华夏民族智慧和善良的平和面容,仿佛看到一股最初的泉水汩汩而下,穿过时代的山峰谷壑,润泽着一棵棵为文明注解深意的大树和小草。

  大殿墙面上画有身穿兽皮、树叶的先民们,他们手持石斧、渔叉等原始工具,演绎上古时期华夏民族与大自然斗争的传奇。秦《世本》曰:“伏羲取牺牲以供庖厨,故曰包牺氏;养牺牲以充庖厨,故曰庖羲氏。”《三皇本纪》记载:“伏羲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充庖厨,故曰庖牺。”这些文献所载的历史痕迹和墙上所画的场面,就是对伏羲时代原始渔猎畜牧业为主要经济形式的生动再现。

  除了这些,相传伏羲时期还有过很多发明创造。比如:画八卦、封姓氏、创造书契、以龙纪官、制瑟作乐、造屋庐、改善居室、作甲历、定节气,以及创立占筮之法等。在这些名目繁多的发明创造里漫游,不由得让人感叹,那闪烁在人文始祖内心的智慧之光,不知照亮了多少华夏民族前行的道路。

  除了穿越时空的劳作画面,大殿正中的墙壁上画有一幅巨大的八卦图。除此,还画有日月星辰、二十八宿、二十四节气及六十四卦方位等,绘画独特、造型美观。尤其在图内标有代表“天、地、水、火、山、雷、风、泽”八种自然现象的八卦符号,简单的图形深含让人敬畏的思索和巨大智慧之根,每一个驻足而望的人,都在心里苦苦追思,却又难表言辞。

  东朝房右侧的开阔处,立有一块巨大的墨色石碑,记录了明代胡缵宗描述三阳川地名的来历:“朝阳启明,其台光荧;太阳中天,其台宣朗;夕阳返照,其台腾射。”一日之内,三阳殊不同景。读了上面所写的内容,才真切体会到了古秦州悠久的历史渊源。

  让人印象最深的是那匹龙马塑像,似乎凡有伏羲的地方,就少不了这匹龙马。传说伏羲在卦台山观天法地,以究教化众生之道,苦思冥想而不得,就在这时,从卦台山西边的一个洞里飞出一匹通体金光的龙马。伏羲看到龙马身上的纹理图案,受到启发妙悟阴阳,始为八卦。《易经·系辞》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即龙马负图。在人文精神的不断洗礼下,龙马成了一个文化的图标,其象征的龙马精神因拥有乾坤精神而垂绵千古,深植于每一个华夏人的生命意识中。

  微风徐徐,院子里的参天古柏随风摇曳,它们投在地上厚实的浓荫,一次次淹没着阳光从树叶缝隙洒下的斑点。相对于几千年的沧桑,这些古柏似乎还正当壮年,甚至是少年。但它们和卦台山上的所有事物一样,都是一段时间的记忆。

  闭上眼睛,似乎看到起风的地方,伏羲蹲坐在此山之巅,东临辽阔的三阳川,看着一条泛着明光河流呈“S”形,将三阳川一切为二。就在日月轮换里,那条“S”形的河流和椭圆形的三阳川,终于在他睿智的目光里定格为太极图。

  几千年后的今天,我在风的轻盈里登上静谧安详而又美丽的山,俯瞰俊秀的川地河流,遥望那些明丽的村落,感受到一段让人眩晕的时间长度仍旧大浪滔天,惊心动魄。

  此刻,风又大了起来,摇曳着卦台山上苍茫浩荡的时光之影……

  撰文/吉晓武

  周边景点推荐

  石门山

  石门山是麦积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五大子景区之一,距城区50公里,前山有印月湖、五阳观,后山有牧马滩,南北两峰对峙,形成一道天然的石门,故得名石门。北峰由兴隆峰、麒麟峰、斗姆峰组成,南峰由皇天峰、玉灵峰组成。

  山上有老君殿、赵公庙、祖师殿、圣母宫、王母宫、三仙庵、桃花庵等明代建筑群,殿阁台榭映于碧波云海之中,别有情趣,石门山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植被繁茂,峰峦奇秀,云海苍茫,素有小黄山之称。

  龟凤山

  龟凤山是国家2A级旅游景区,位于麦积山自然风景区的林缘地带,坐落在麦积区甘泉镇西7公里处,分为龟山和凤山。凤山翅膀团团环抱于龟山,龟山又起于凤山的两面夹护之中,宛如从凤山怀中缓缓爬出,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观。

  龟凤山脚下,有九眼泉水,泉水清澈透明,涓涓长流,甘洌不涸。龟凤山景区碧青绿秀,层林尽染,景观甚多,当地有称寿龟戏水、二龙戏珠、柏响崖、神仙洞等。

  龙园

  龙园位于麦积区跑泉路中段西侧,是以龙为主题,为弘扬伏羲文化,纪念天水历代名人,宣传天水悠久文化历史,历时3年建设而成的城市主题公园。

  龙园中心坐落艾叶青石牌坊,两边镌刻以古秦州八大景观和天水历代八位名人撰写的104字长联,牌坊之后两侧一对汉白玉华表。山墙配有仿红木壁画及麦积飞天壁画和32幅发生在古成纪的历史故事木浮雕画,反映了天水历史文化艺术,展现了当代天水建筑风格。

  放马滩景区

  放马滩景区位于天水市麦积区东40公里处。南眺麦积山,北倚石门,峰峦叠翠,水草丰茂,因史载秦始皇先祖嬴非子在此为周王室牧马封侯而得名。又因1985年在此出土“放马滩纸”、木版地图、汉简等文物而闻名。

  景区气候温和湿润,奇峰林立,层峦叠嶂,密林覆盖,鸟语花香,溪水潺潺,动植物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错落有致,相得益彰,具有雄、奇、险、峻、秀的特色。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