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百花

遮阳山西溪探幽

 2024/06/18/ 11:34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贾学辉

遮阳山西溪探幽

  贾学辉

  位于漳县境内的遮阳山因“日出而为山所蔽”得名,它由西溪、东溪和夷门山三个景区组成,条条峡谷内群山叠翠、奇峰竞秀、飞瀑流泉、花草林海,古代文化遗迹尚存,构成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胜景。

  西溪峡谷处在群山的环抱之中,处处奇山异石,步移景变。周围苍茫的大山覆盖着蓊蓊郁郁的森林,举目所见山峡内外,松树、桦树、枫树、漆树、柳树等阔叶林木与杂灌野草竞相生发,银绿、墨绿、灰绿、鹅黄绿、孔雀绿、翡翠绿此起彼伏,碧波脆浪,溢满峡中。这些大山里的色彩柔情饱满,随风起伏,使得空气清新湿润。加上溪水在乱石之间撞击,发出轰轰烈烈的声响,像音乐似的曲调激越而慷慨。

  峡谷内山水相间。山顶,是光滑陡峭的石头山,依稀有阳光,生长着四季常绿的翠柏;山中,垂直的峭壁与坚硬的巨石,寸草不生;山下,仅有一条宽约一米的栈道供人们通行。水,是那种喷珠溅玉的山涧泉水,在山缝间、栈道边,都可以看见它的身影。而山石的错落排列中,形成落差不同的大小瀑布。石板铺成的栈道,依山而建。时而宽阔好走,时而则需要手脚并用,小心翼翼侧身才能通过。

  山谷不深不窄不能谓之峡。峡中看山,近观其质,坚实而厚重,浑沉而粗粝,时空仿佛在这里凝固。峡中看山,远观其势,悬崖欲坠,危崖将倾,绝壁摩云,怎一个“险”字了得。在峡中行走非穿梭往来于溪上不可,五步一道列石,十步一座独木桥,你不得不一反常态,时而跳跃,时而蹒跚。愈往上行,山势愈逼仄,天地愈高深,溪流愈跌宕多姿、漫涌多态。溪水忽而在林草间平稳如镜,忽而隐入溶洞有声无影,忽而融进深潭积蓄能量,忽而交汇合流冲撞激荡,虽有乱石隔挡朽木壅塞,但阻力的存在只会使水的执着更加得以充分表现。瀑布从百丈云崖訇然飞下,也不彷徨又不回首地一往无前,失落在这里变成升华。

  在这里,一块石头就是一座山,大大小小拔地而起的石山,眼前密密麻麻地排列上去,形成一个巨大的石阵。有些山高耸入云,有些山刀劈斧凿,穿行于其间,虽给人一种压迫感,但又充满了神秘。突然觉得自己一不小心撞入了大山的深处——走进遮阳山在峡谷溪涧看山,似乎才算是真真切切地进了一趟山!

  西峡最好玩的地方就是跃龙门,一块倒三角巨石卡在悬崖对立的小路中央,要想穿过去,就必须从大石头底下爬过去,石头和路中间缝隙很小,一不小心就会碰到头,我们很谨慎地一个个爬行钻了过去。

  有一座山峰叫神女峰。绕过神女峰,眼观玉笋峰,走过九曲峡,峰峰相依,峡峡紧随,道路迂回,溪水九转,那崖那峰尽显峥嵘之美,那泉那溪以山为势化水为能。

  穿行于斗折蛇行的幽谷小径,但见那两侧刀削斧劈一般的崖壁之上,苍松翠柏攀岩而立,两面拔地而起的山峰直插云霄,层峦叠嶂,太阳仿佛在和云雾捉迷藏,忽明忽暗、忽冷忽热。这时,一只鹰久久地盘旋于蓝天半空中,几只小燕子飞上飞下地呢喃不歇,树林里传出脆亮入耳的“布谷布谷”鸟叫声……

  放慢脚步,行走在鸟语花香、钟灵毓秀、有着山路九曲十八弯的峡谷之间,眼前突然被一栋掩映在绿树花海丛中的石头房子所吸引,它四四方方,有门有窗。在这山石林立、满目葱绿、植被茂密的清幽仙境,有栋古朴沧桑的石房,显得格外温馨和富有人间烟火气。

  两个岔峡将石崖劈为四座孤峰,与九曲峡、跨步峡、天梯峡形成的十字路口即四面崖,实为典型的天坑地缝。在这里仰望天空是一块菱形,像极了古代钱币的外圆内方,而四面崖又得名金钱崖。它既是九曲峡的中点,也是整个西峡景区的中心。一边是好汉坡,坡上碎石遍布,旁边是为了方便登上好汉坡而修建的天梯,行走在1858个台阶上,两边石缝壁立,爬山如登天,使人喘不过气来;一边是一线天,由两座高山峡谷相对立而构成,两壁之间的距离不到一米,最窄的地方仅有半米,只能容一人通过。陡峭细窄的山路只有一条钢索铁链可供行人依靠攀登,而壁上渗下的水,又使这陡峭的小路泥泞不堪,每走一步都要打滑。我们自然地分为两组,一组攥紧焊接在悬崖上的铁链,一步一滑地尝试前行;一组相互搀扶着,一脚一抬地缓步爬坡。

  当大家气喘吁吁地先后到达山顶时,一抬头,豁然开阔。

  此时此刻,只见大片大片的草甸舒缓地伸向地平线,马儿嘶鸣,牛羊成群;紫丁香与玫瑰香的味道扑鼻而来,马莲花、狼毒花、山丹花、金露梅……摇摇曳曳,飘飘忽忽;几只蝴蝶与蜜蜂翩翩起舞,小蚂蚱、小蜻蜓“知、知、知”地霸占了整个草滩……我们被草的鲜亮、花的娇媚、嗡嗡的飞虫、悠扬的牧歌深深吸引,“十丈不同天”的如画景致尽收眼底,大山里最美的季节到了。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