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美文

白衣飘袂擘画传神——陈银平先生的指画艺术

 2024/05/09/ 10:56 来源:每日甘肃网 张平生

  张平生

  谁能想到,陈银平这位从陇中走出来的青年才俊,不到三十岁的年纪却被年逾百岁的现代著名作家、诗人马识途老先生赠书藏头诗赞曰:

  西域有佳友,田园好风情。

  主奉座上客,人缘文中骋。

  石坚铸本性,杨姿展娉婷。

  银辉着望月,平心越群伦。

  陈银平先生是从“中国书画艺术之乡”——陇中通渭走出来的青年书画家,近年来尤以指画名重画坛,享誉海内外。

陈银平先生

  一

  去年秋天,“指头生活——陈银平指画艺术精品展”应邀在法国巴黎举办,近百名文化政要和华人企业家出席。共展出其创作的《雪山悟道图》手卷、《指画二十品》手卷、《彼岸》、《平生自在》等48件指画作品,通过水与墨的完美融合,让艺术爱好者全方位感受艺术与生活的统一,领略中国指画艺术的独特魅力。年逾古稀的法国华人商会会长蒋景深先生,被陈银平指画山水画所打动,邀请画家走出国门,远赴巴黎举办个人画展。

  陈银平接受采访时表示,“多年前就梦想在法国巴黎举办一场自己指画艺术精品展,今天终于实现了。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让指头画走出国门,通过指画艺术这一极富魅力和感染力的绘画形式,向更多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3年秋天,“指头生活——陈银平指画艺术精品展”应邀在法国巴黎举办

  在巴黎展示中国指画魅力,得到法国文化名流和艺术家盛赞,以《人民日报》海外版为代表的海内外四十多家媒体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全面报道。巴黎指画展不仅吸引了许多旅法华侨华人慕名而来,也引海内外各界人士的高度赞誉和表扬,包括侨界代表和法国文化政要,《欧洲时报》原总编辑梁源法先生看了他的指画后说“作品独具特色、气势恢宏”;旅法华人艺术家叶星千看过展览后说:“陈银平的画非常值得收藏,他传递出了一种遥遥远远的、始终滋养我们的东方文化气息。”中国指画家杨一墨法籍弟子多米尼克感叹:“指画非常好,看这个展览让我想起了在中国学指画的经历。”旅居美国的华人书画家汪青云通过网络关注到这次画展,感叹“作品大气,有震撼力”。“在法国看到中国指画让我心潮澎湃,真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展览,让更多法国朋友近距离感受中国书画艺术魅力。”来自福建省厦门市的书画爱好者薛阳宏接受记者现场采访时说,她在国内关注到“指头生活”展的信息,赴法出差期间特意前来参观并参加沙龙活动。“通过展览期间的互动学习,我对陈银平的作品以及指画的历史与价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参与沙龙活动时,陈银平和著名旅法中国书画家对于书画收藏展开深入讨论,也让我受益良多。”她说。这次展览得到《人民日报》《中国网》《环球信息》《南方网》《凤凰新闻》《中国文化网》《雅昌艺术网》等四十余家媒体报道。

  在巴黎展出的《雪山悟道图》手卷、《阿平指画二十品》手卷、《彼岸》《平生自在》等40多件指画作品,通过水与墨的完美融合,让观众全方位地感受艺术与生活的统一,领略中国传统文化指画艺术的独特魅力。给人视觉带来冲击的同时,心灵也得到洗涤。《阿平指画十三帧》手卷、《雪山悟道图》手卷……这些展出的画不只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指画,更是在传递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

  陈银平,字石楠,号伏羲故里人,法名广平,1979年生于中国书画之乡甘肃通渭一耕读世家。祖父陈福禄先生一生嗜好武术;外祖父家为中医世家、名医辈出且名重陇上;舅父和堂兄都是丹青好手,这样良好的家庭文化背景给幼时他的心里播下了一颗难得稀有的文化种子。他童年(六岁起)就染指丹青、喜欢独居,静默少言、性格内敛。嗜武好茶的祖父天刚亮就起床习武,生火喝罐罐茶,不分严寒与酷暑。年幼的银平拿毛笔蘸着清水在青砖上画字,这是他每天的书写功课。

  大学于省城兰州读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史》《中西方美学史》《易经》《中国美术史》《六祖坛经》等都是他爱不释手、深入读诵、持久沉浸的文化典籍。

  谦逊和勤奋是他给外人的一致印象,三十二岁时他被聘为海南一家美术馆副馆长,在那里工作的六年间,文笔和才情出众的他很快就得到文艺界领导和书画业内人士赏识。他与多位绘画大家有缘,其指画师法高其佩、苏六朋、崔如琢等诸大家,得其教诲,鼓励和赏识且往来密切。

  全国各地有不少艺术家邀请他撰写书评、画论,他的文章散见于诸多权威期刊。他先后组织策划了“海南首届俄罗斯油画作品展”“大好河山——陈岩山水画海口展、湖州展”“大写神州崔如琢书画作品海口展、三亚展、太原展”等二十余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大型画展。

  三

  早在2011年的7月,陈银平先生成功策划了“大写神州”崔如琢书画作品展暨所藏《石涛罗汉百开册页》全国巡回展中的海口展、三亚展和太原展, 为了办好三亚的展览,他毅然更改了自己婚礼时间。多年后回想往事,他认为这是他自己做的最重要、对自己人生影响最深远的展览之一。他因此与当代著名鉴藏家、绘画大师崔如琢先生,著名鉴赏家、画家陈岩先生等结缘,并有幸受崔先生指教,坚持研究指画十数年。

  崔如琢先生的确很关照这个性格有些内敛的学生,曾为其布置作业:“临摹石涛《江棹万里图》十遍”。半年后再次与老师见面时,他不光有质有量的完成了作业,还临摹了渐江、八大、黄宾虹等其他大家的作品,书法深入《平复帖》《月仪章》《出师颂》诸帖后再次虔心求教于老师,其中有数件是临摹了老师的指头画作品,老师看到《寒江独钓图》时,心里略有些惊讶、有些兴奋,随后欣然为他题写“艺海无涯”相勉并鼓励说:“你未来要花十年时间打进去(传统),指画可以深研,再花十年时间跳出来,要在文化学养和心性上大下功夫,画好了我将亲自为你的作品题跋”。著名鉴赏家、国画大家陈岩老先生亲自教他画山石结构、用笔用线以及积墨积色,盛赞陈银平创作的《溪山图》“意境高雅,难能可贵”,并为其亲自题写斋号和书名;他和著名画家李子牧先生屈膝对谈讨论绘事,一谈就是四个小时。绘画大师们的期许和教诲他永远铭记在心,同师古今与造化,一心学习、矢志不渝。陈银平说,崔先生继高其佩、潘天寿之后进一步发扬了中国指头画。受崔先生和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张力先生的点拨和鼓励,他踏进指画领域并深耕不辍,十余年间不断研习指画指书,并对高其佩、罗清、苏六朋、李石君、潘天寿等人的指画做了大量的学习和研究,颇有心得。

  四

  陈银平先生致力于用手指探索并勾勒内心世界的书画艺术家,分别在甘肃和海南这片充满灵性的艺术土壤,以指为笔、以心为宗,创作了大量自然朴厚触动人心的画作。通过水与墨的完美融合,调配成不同深浅的墨色,以气韵取胜,只为体悟生活的真实和自家之本真。曾先后在福建泉州雪峰禅寺、海南思想者联盟艺术馆、海口观澜湖美术馆、甘肃艺术馆、广东省图书馆、韩国济州、马来西亚等处举办艺术作品展。其作品先后被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海南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民建中央画院、甘肃艺术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六榕寺、泉州雪峰禅寺、加拿大湛山精舍等机构收藏。

  他参与发起成立了雪峰真觉写经院,劝人写经的同时自己公益书写完成五十余万字的经卷书写。他曾在《砚边随笔》一文中深情的写到:人生是大海,我在大海中激荡;人生是乐园,我在乐园里徜徉;人间是净土,我在净土里“歌唱”。歌唱家用的是歌喉,我用的是笔墨丹青。大道圆通、万境归一,只要把心灵的真体悟流露出来,艺术才有价值、艺术才有生命,我的生命为了艺术,艺术即是生命!

  五

  陈银平的指头腕底流注有一股清气,释放出一股恬静、本真、清新的美。画中弥散“禅意”,尽显“自在”意境。这是形与神、虚与实、动与静、有与无的和谐统一,是理想与现实的妙合境界。意境、禅意是其指画的核心所在,是指画的精髓和灵魂,空灵、自在、洒脱、清静是基本前提。银平指下出现较多的意象有渔隐、空山、寒林、疏石、远山、云烟、江岸、人、竹、亭、琴、舟等,画中之山、水、人,都自然而然,各适其性,寂静恬淡,闲适妙然,显现着天人共生的静谧与祥和,言说着中国古人亦是画者自身理想的宇宙空间与栖居之所。境由心生,这样的艺术境界,没有虚心向道的修行功夫,是很难企及的。

  陈银平作画几无刻意的经营安排,放手直取,随机生发,不守一法,不拘一格,收到了自然洒脱见色眀心的效果。画的题款也极有意趣:一只青蛙跳到了莲蓬上,是“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一幅枝头小鸟,是“张口便是法音宣流”;山崖旁,树荫下,一钓翁,是“坐隐春潮钓太虚”……看似随意的禅语点缀,升华了画的意境。

  陈银平作大画以繁复取胜,长坡大岭,沟壑纵横,千笔万笔不嫌其多;作小品则追求空灵,逸笔草草,一花一果,一尾鱼,一角山,寥寥三两笔,大片虚白给人留足了丰富的想象空间,神追青藤、八大矣。

  古人云“山水画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凡画至此,皆入妙品”。《华严经》中有曰:“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诚然,对于一个长期修行礼佛的艺术家而言,只有在修行中不断地开发内心的智慧,驱除内心的迷雾,使心灵不再“无明”,才会明心见性,自然而然地知道要画什么,怎么画。陈银平的山水画中便体现出了修行者的一颗平常心。禅学贵在平常心,绘画不是故弄玄虚地刻意经营,而应是在平常心下自然而然地信手点画、随机、随性而为,在平常中画出不平常的意境和韵致。

  余尝观其画,画中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可观、可感、可闻矣。其文人画之韵致,令人浮想。近年犹受佛教禅宗文化熏陶洗礼,作品往往透出机趣禅理。乃欣而作一律以结束此文矣。

  初秋丁酉再逢君,个展声名陇上闻。

  擘画传神时信手,白衣飘袂气凌云。

  雪峰文蔚法流汇,琼峡涛平海浪分。

  遥报佳音酬妙墨,禅林晓月论斯文。

  2024年暮春 二爨堂

陈银平指画  《高山听泉图》

陈银平指画  《观瀑图》

陈银平指画 《抚琴飞鸿图》

陈银平指画 《雪山访戴图》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