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博之美物

文物里“龙”的传说

 2024/02/18/ 10:32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铁晓芳

【锦绣中国年】

【博之美物】

文物里“龙”的传说

清 二龙戏珠冰裂纹瓷瓶 张家川县博物馆藏

  铁晓芳

  龙是中华民族最久远的图腾崇拜,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神兽之一。“龙”在中国文化中是神圣、祥瑞的象征,在老百姓心目中,更是吉祥的神物。早在遥远的上古时期,就有对龙的阐述,《易经》中有关于“飞龙在天,龙跃于渊”的记载,《淮南子·泰族训》曰:“夫蛟龙伏寝于渊,而卵剖于陵。”龙受到尊崇与喜爱,与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五帝之一的炎帝神农氏,姜姓也”,其出身,便带着不同凡响的神秘色彩,其母“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初学记》卷九引《帝王世纪》)。而炎帝神农氏长得“弘身而牛颠,龙颜而大唇”,作为龙子的炎帝神农氏,后与黄帝两大原始部落为争夺生存和活动空间,在陕西一带的黄河流域多年征战不休,部落子民深受其苦,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作为后世史书记载,其光芒一直闪耀在珍贵典籍和书页间的伟大英雄,在长期杀伐征战、努力发展壮大的同时,感念部落在荒蛮艰苦的岁月里一直缺衣少食,还时时处在野兽袭击和战争死亡阴影威胁下的苦难不易,终化干戈为玉帛,后结为炎黄部落联盟,史书没有详细记载他们会见的具体情形,也没有谈话的内容。然而,这一历史性的会见,注定会被后世人文学者载入史册,炎帝神农氏和黄帝一定不会想到,他们的这一历史性会见和解,此后两人除了被尊为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外,华夏民族自此被世界其他民族称为炎黄子孙,后世子孙也骄傲地以龙的传人、龙的子孙自居。

战国 青铜茧形壶 张家川县博物馆藏(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20世纪80年代,考古人员便于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了一处墓葬,在墓主人身旁有一条用蚌壳摆成的龙,昂首、曲颈、弓身、长尾,像是插上了一对无形腾飞的翅膀。这条形象较为简单,与现今我们所见存在着巨大差异的龙,是我国考古学界至今为止发掘出的最早的龙,也被称为“中华第一龙”,这一发现证明了早在距今6000多年以前的远古新石器时代,龙作为一种高贵勇猛的神兽,早已受到人们的尊崇。20世纪50年代,在河南省偃师二里头村发现距今3000多年以前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夏王朝都城遗址,考古人员在一件出土的残陶器上发现了巨眼、利爪、周身有鳞的龙。自商周阶级社会出现以后,有关龙的远古文物更是屡有出土,形象渐趋复杂,不胜枚举。

  龙,外形威猛、凌厉、强悍,机智而富有灵性。在浩如烟海的远古神话传说及后世流传的各种典籍记载中,就把龙按照各自特点及生活习性分为多个种类,三国时魏人张揖在所著的《广雅》中说,有鳞者为蛟龙,有翼者为应龙,有角者为虬龙,无角者为螭龙,未升天者为蟠龙,好水者为晴龙,好火者为火龙,善吼者为鸣龙,好斗者为蜥龙。可以说,龙在许多生活环境中都是勇猛善斗、正义进取的存在,是一种适应能力极为强大的动物。

  龙的外形来源也众说纷纭。现在学术界有一种共同的看法,认为龙是远古时代多民族图腾崇拜物的多部位组合,是中华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远古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一带的华夏族,其图腾崇拜物为蛇,在华夏民族逐渐征服和融合其他少数民族的过程中,龙由最初简单单一的蛇身逐渐被添上了头、鹿角、鹰爪、鱼鳞、凤冠……囊括了天上、地下、水中三大领域中好几种主要动物的特征,带有自然界寻常动物最鲜明的特质。如此复杂多样的特征集中到龙的身上,构成了对于人类来说极为独特却又略带熟悉气息的龙,因此,龙属万兽之灵长,神秘、独特、威严而神力无边。从中国龙的形象构成释解我们可以看到,其鹿角表示社稷和长寿,马头象征勤劳与智慧,牛耳寓意名列魁首,鹰爪表示对勇武的赞美,而鱼鳞蛇身婉转飘摇,则象征着生生不息,繁荣昌盛。

夏 绿松石龙形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甘肃省博物馆供图)

  龙纹作为高贵威严的象征,一度盛行于春秋战国,极盛于唐、宋、元、明、清时期,亦属我国古代青铜器特有的装饰。2006年,作为“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张家川县马家塬战国遗址的发掘,轰动了考古学界。其中出土于该遗址3号墓,带有铭文的青铜茧形壶更是堪称国宝级文物,全国仅此一件。

  青铜茧形壶,口径9.3厘米,最大腹径28.4厘米,最大底径15.4厘米,通高25.6厘米,敞口,束颈,绳纹形圈足,腹呈横向长椭圆状。颈部以29枚精美的贝纹呈环状装饰,颈肩部饰有铺首。通体饰瓦棱纹,每隔一瓦棱,内饰蟠螭纹,造型浑厚朴实。螭是传说中的一种无角龙,张口,卷尾,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亦曰:“螭,若龙而黄,北方为之地蝼,或云无角曰螭。”可以认为螭是无角小龙。蟠螭纹独属中国青铜器上的装饰,盛行于战国时期,其设计通常是连续组合的形式,有首有尾,形成盘曲缠绕的效果。这种纹样的特点是繁复而华丽,反映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对吉祥寓意的不懈追求,青铜茧形壶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甘肃省张家川县博物馆。

明玉龙钩带 张家川县博物馆藏

  张家川县博物馆馆内还有一件明代出土的玉钩带,由温润清凉的玉雕刻而成,钩体呈S形,长12.5厘米,钩头为龙首,微昂,前额稍隆起,口大开,内含一龙珠,表情神秘而威严,龙颈较窄,钩背上雕一小龙,谓之螭(古有龙九子螭居其一之说),呈腾空惊起之势,与大龙首相望,生动活泼,神采奕奕,亦称双龙钩,且白底黑龙,相互映衬,雕刻技术细腻饱满,线条流畅如行云流水,更显华贵精美,吉祥如意。馆藏的二龙戏珠冰裂纹瓷瓶也是值得一提的带龙珍品,系清代文物,瓶身高59厘米,口径20厘米,瓷质,花瓣形喇叭口,颈部较细,圆腹较直,圈足,肩部浮雕二龙戏珠,颈肩部凸弦纹,腹下部为露胎刻兽首环带。其瓶颈处有两条相互嬉戏的龙,围绕一颗大龙珠,两龙皆昂首口大开,双目圆睁,身盘绕曲折,四足腾空,作势互扑,似乎随时要将珠子抢夺回口中,场面生动而有趣。

  在人们心目中,龙是一种吉祥的神物。从远古图腾、十二生肖、民间崇拜、权力象征、文化印记等都有许多与龙相关的表现方式,我国古代的能工巧匠,将龙元素融入各种工艺品的设计制作,妙趣横生,丰富多彩。几千年来,丰富浩繁的龙形象逐渐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凝聚和积淀,其形象深入老百姓心里,也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文化符号。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