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冀楠临
甘谷是秦陇有名的文脉之地,尊师重教是故乡风俗的鲜明特色。几天前我从手机“微信群”中,看到故乡甘谷几位贤达之士,发起了为纪念一代名师王祥麟先生百年诞辰的征稿倡议,就心生写点文字纪念王老师的想法。之后还接到中学同窗李瑞英女士的电话叮嘱,又接到征稿发起人之一杨正武先生的约稿电话。甘肃日报副主编张国华等同学,都说应该写点东西,以报恩师当年教诲。在“华夏第一县”甘谷说教育,优秀杰出者颇众矣,但不能不提到王祥麟老师;在西北师大念校友,方阵人才济济矣但应有当年王祥麟之足迹留痕。我上初三、高中的学校是甘谷一中;读大学是在西北师范学院,毕业那年母校改名为西北师范大学。王祥麟老师1948年西北师院国文系毕业,他婉言谢绝了时任院长黎锦熙留校任教的再三挽留,一心一意回到桑梓故里教书育人,为甘谷教育事业奉献了平生所学和毕生精力,矢志不渝身体力行地在故乡树起了一面光辉灿烂的师魂旗帜。自己作为甘谷一中的一名学生、也作为西北师大的一名校友,与王祥麟老师是有一定渊源的。
我于1984年甘谷一中文科班毕业,高三复读后于1985年考入西北师范学院历史系就读。此前的1981年夏我参加中考,那年甘谷一中从全县范围招生,从众多考生中仅录取300名,分六个班,班额每班学生50名。记得那年的开学典礼很隆重,时任老校长安固邦、副校长王祥麟都先后作了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激情奋志、催人奋进的动员讲话,讲话的核心要义可概括为“苦教苦学重质量,打好高考翻身仗”。这次开学典礼,明确了当年学子奋进目标,激发青春岁月激情燃烧,大家都心潮澎湃、信心百倍,决心磨剑宝锋、练翅高飞,决心珍重学习时机、不负时代韶华!
当时为我们教课的教师团队群星璀璨、名师如潮,用“师匠荟萃、师魂云集,俱怀高才、大写忠诚”并不为过。以语文老师为例,高八四级(1)(2)班的为李承晔、(3)(4)班的为王祥麟、(5)(6)班的为郭铭。三位老师文底深厚各有所长、教法独到各具风格,但我感到李承晔老师普通话标准现代文教学更为上乘、王祥麟老师国学底蕴深厚古文教学更佳、郭铭老师教风活泼书法篆刻堪称一流。人之一生能遇良师是终身福分,学府引力以有良师而招牌,学生靠老师培养而成长成才,老师依学生出名而闻名,学校以名师优学而立信。我一直庆幸自己是甘谷一中的一名学生,庆幸自己有良师教导渐趋登高,庆幸自己在经久不息的朗朗书声中加深了对朱川渭水这片古老沃土的不断理解。
王祥麟先生不是我班语文老师,但我却有幸聆听过他几次授课、还曾两次给我面批作文。当时那些细节,虽时隔40余年至今仍历历在目。记得是我班语文郭铭老师有事或病了,王祥麟老师到我班救场替课,为我们讲《六国论》和《琵琶行》。讲《六国论》时,王老师先是“房瓦沟里灌核桃,砊嘡嘡”一口气通背了一遍原文,继而又背诵了《过秦论》的有关片段,之后就一句句、一字字、一行行、一段段地进行“不要教案”的脱稿讲解。遇到一些需要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知识点,王老师总是“活字典”般信手从古文中抽取同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相同和不同进行比较分析、对比强调,起到事半功倍、理解深刻、记忆准确的教学效果。王老师讲《琵琶行》,他还用较长时间讲了这一文学名篇姊妹篇《长恨歌》的有关内容,以增强知识厚度。王老师既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又博闻强记、口若悬河,听他讲课如在知识海洋里遨游、似在经典诗文中徜徉,常有流连忘返、意犹未尽之感。
在甘谷一中八四级的同学中,当时四班的一些同学,倍受王祥麟老师青睐,常以入室弟子的较高身份,行走王老师宿舍去背诗文、交作文,受王老师耳提面命“吃偏食”,重点培养树典型。比如同学张国华参加工作后,在《甘肃日报》做记者、当编辑、任副总编,工作中精报工学、一路成绩卓然,此与当年受恩于王老师诲培密不可分。在频繁地接触了解后,王老师还为同学赋诗励志,其中有“物理细推缘自励,翱翔云汉披天章”的佳句,读后启发尤深。
1982年9月,中国女排在秘鲁利马举行的第九届女排世界锦标赛上再度夺冠。消息传来,群情欢腾,十分振奋,于是我填写了一首《满江红?贺中国女排夺冠》的稚嫩小词,同学王应考感到写得不错,就推荐给王祥麟老师批改。对此,王老师专门找我到他的宿舍,给我讲了词格知识,并点出了存在的问题。还有一次,我写了一篇题为《木板》的万字小说,小说内容是讲在一个落后村庄,有一蛮横无德的霸道者贪婪别人家一架子车木板而引发矛盾纠纷的故事,有同学鼓励我并带我去请王老师看。王老师一家在校园内的单身宿舍住宿,宿舍位于学校北墙内侧。王老师给我点拨这一作品的时境,应该是“夕阳余晖照、初秋蟋蟀鸣。华灯已初上,舍前师教生。”就在他宿舍窗口下面,王老师坐在一个小木凳上,借着夕阳余晖和宿舍灯光,对我的作品进行了浏览,并予充分肯定和积极鼓励。王老师此次先后用近两小时对小说的整体立意、逻辑结构、细节情节进行了点评,提出了改进意见。当他知道我家在南山武家河乡时,他说甘谷的教育南北两山极不平衡,南山学子更应努力。其实,站在我的村子姚家湾顶巅喇嘛墩顶,就能看到王老师的村子金川董家坪,这点师生二人相互都知道的。王老师告诫我说:“小说,先少写,太耗精力,目前你没有那么多时间。先要学好功课,要能考上大学,以后有条件了再写不迟,一定要处理好轻重缓急、眼前长远的关系,一定是先要抓好最急迫最重要的。”
作为甘谷一中的副校长,王祥麟老师在管理上是很严格的。有天下午上课时间到了,我班一位课任老师还没有来教室。不按时间规定及时上课,为学校纪律所不允。不知王老师怎么知道这件事,就在教室讲台上站等,等待时还点燃了一支烟在抽。过了一会儿,见那位老师端粉笔盒、拿着教案急匆匆走来。到了教室,方见王老师在讲台上等着,猛然就脸上一红。王老师批评他道:“作为老师,你不按时上课,那你是耍棒槌的。绝不允许!”那天,王老师着深黑色中山装、高高身躯有点驼、花白的头发丝纹不乱,眉宇间皱纹清晰可见。批评那位老师时,他黝黑的脸色微微泛红,之后深深吸了一口香烟,继而一股浓烟从鼻孔飘出。看起来,王老师不仅学问大、烟瘾大,在有些事上脾气也大。同时,学生早操、晨读、上晚自习时,总能看到他挨班挨教室深入巡察,确保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效果。
我离开故乡甘谷后,由于公务萦身、生活所迫,时间一直比较紧张,多年来很少回家。后来,接触人一多,就理解了老师的成功是让更多学生成功的道理,理解了王祥麟老师“桃李满天下”的那个宽广境界。同时,也常能听到王老师的一些事情,也看过他的一些文章,总有一番耐人寻味的不同感觉。他在《抒情放歌?为母校甘谷一中六十校庆作》一诗中,以“老牛自知夕阳短,安敢伏枥待无常。一曲心歌献将去,春蚕丝尽犹织裳”的师境表达了只争朝夕、鞠躬尽瘁的师魂情怀。他在1948年西北师院毕业时为本届毕业生所作《同学录编后记》中,以“彼等或勖勉以作人处世,或责成以重道尊业,均蔼蔼乎吉人之语,朗朗乎仁者之言。俾吾辈坚定信念,终身为教育事业服务,则其义尤非浅鲜焉”的深刻内涵抒发了坚定献身教育、忠诚回报桑梓的鲜明决心和强大信心。他在1991年10月23日写成相当于遗嘱的《我的留言》,对身后之事进行了清晰详尽安排。1991年10月30日,甘谷教坛泰斗、中学语文教育的一代名师王祥麟先生溘然长逝。他在《我的留言》一文中,以“我出生书香门第,一生与诗书为伍,从教四十余载,对国家忠心耿耿,对人民一片赤诚,以育人教书为己任,视克己奉公为本能。‘自古人生谁无死’,在这人生的最后时刻,我惟愿中华富强昌盛,希望故乡人才辈出”,先生以其最后的心声,深切表达了他一生孜孜奋斗的教书育人伟业和实现国富民强的宏伟愿望。先生临终还念念不忘“希望故乡人才辈出”,培养人才是教育立德树人的本质目标,也是先生一生投身故乡教育始终追求的价值体现。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王祥麟老师虽然离开我们30余年了,但他思想还在、精神永存、师魂不朽。行文至此,不由感念母校甘谷一中培养、感恩王老师大恩,感激众位老师教诲,感谢诸多同窗深厚情谊,于是仿古风而作《母校情深》,以表内心感慨。诗曰:
之一
朱川杏坛鼓乐喧,欣闻佳音乐过仙。
常盼鸿雁越四海,师友有信心坦然。
时空隔阻数十载,夜萦梦回思校园。
袅袅炊烟书声起,浩浩田畴策马鞭。
总忆同窗耕读苦,朗声飞步天门山。
极目秦州阅古韵,常思报国心拳拳。
身无寸土怀四海,立志破读千万卷。
朱圉晚霞渭河畔,群星聚萃光灿烂。
厚重华夏第一县,壮志激越驭航帆。
文韬武略伏戎地,振翅学飞做乳燕。
莫负恩师教诲情,借光夜读喜盈盈。
物资匮乏时事苦,开水泡馍少羹盐。
煤油炉子煮干面,吃口洋芋亦足羡。
饥肠唯有读书饱,壁虱如潮夜做伴。
严冬无炉总觉寒,床铺麦草能酣眠。
学文学武练虎胆,广智广缘力靠前。
苦日难过天天过,面壁苦读数华年。
感念邓公考选策,寒门金榜露欢颜。
之二
负嘱铭托辞父老,挥别故园怨雨帘。
杨柳依依皆晗首,汽笛声声怎敢烦。
养我育我古冀里,乡音乡愁驻心间。
回望巍峨大象岭,人杰地灵真情传。
陇山渭水多跌宕,铁流奔驰出潼关。
视野开阔面苍海,感受华夏大平原。
自此大江南北地,思师思乡诉笔端。
鸿雁常飞多励志,以学促进报平安。
常忆听课心潮卷,青春相伴图书馆。
瞬息学海到桥头,生存责任胜封侯。
载书负志南北去,难忘朱川总沟流。
从业始步如种田,创业创效谱新篇。
匹马单枪图一举,寒门游子每心酸!
教诲之声总心暖,天涯比邻互加勉。
敬业务实玩命干,风和日丽艳阳天。
大写忠诚重担当,克勤克俭满园香。
枝芽鹅黄无根基,举步维艰叹沧茫。
年近花甲風华褪,走近走远总思源。
封侯晋爵非吾愿,唯愿师友都平安。
和美健康促壮志,粗茶淡饭心也甜。
青山不挡流水路,躲到岸边成大观!
饱经沧桑历艰险,波折困挫不觉难。
只因侪辈出身苦,养成精神立世间。
之三
素来崇贤心向善,书剑人生任坦然。
白驹过隙难追赶,岁月磨砺早苍颜。
扪心自问平生事,愧疚无有水潺潺。
恪职尽忠无敬孝,忠孝自古难两全。
职场如战尘世繁,身疲心惫未老年。
理性平和知天命,以德图存重如山。
诗书忠厚继世久,修身齐家不畏艰。
敢问来日何为重,壮岁奉国忠为先。
不忘初心续新篇,勤勉务实对苍天。
和乐顺达占福运,妻贤子孝父心宽。
立德立功立言论,人人都写英雄篇。
老骥伏枥志不减,自信人生八百年。
任重道远尽人事,雄关漫道精神传。
之四
草木枯荣一寒暑,不虚此行人世间。
神龟虽寿筑宏愿,历史长河波浪宽。
缅怀人杰及圣哲,石鼓声声朱圉巅。
文脉厚重传后世,珍重金玉师生缘。
我生冀南姚家湾,故宅常望灵凤巅。
自本农家一耕牧,因学得益见光焰。
有幸与君共校园,感恩师魂写此篇。
粗枝大叶难尽意,情真意切丹心连。
唯望师友皆美好,鸿运当头向明天。
唯愿师友达通显,经营平生筑梦圆!
作者简介:
冀楠临,本名张效胜,1966年6月出生,甘谷县武家河镇姚家湾村人,1989年7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现任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公司工会副主席兼兰州局集团公司作家协会主席,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曾获全国铁路优秀纪检监察干部、兰州铁路局劳动模范、兰州局集团公司劳动模范、兰州局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先后有900余篇作品散见于《中国纪检监察报》《党风廉政建设》《中国工运》《甘肃日报》《中国铁路文艺》《人民铁道》《铁路纪检监察》《驼铃》《兰州铁道报》《甘肃工人报》《读友报》等报刊。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3年07月31日我正在读的一本书 | 论《天蓝色的彼岸》的死亡叙事
- 2023年07月18日沉默的“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