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书画集萃

追逐艺术梦想 描绘时代画卷

 2023/08/25/ 11:46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冯丽娟

【视点】

追逐艺术梦想 描绘时代画卷

莫高窟庙会 (油画) 常书鸿

猎归 (壁画) 段文杰 霍熙亮

追梦敦煌 (油画) 席晓辉

千秋·敦煌 (中国画) 甘肃画院集体创作

心灯 (壁画) 明慧 邹雨芹

  冯丽娟

  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记录了延续千年的敦煌艺术,展示着世界多元文明荟萃的历史画卷。2012年,甘肃省委宣传部提出把打造“敦煌画派”作为甘肃美术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同时启动了一系列学术研究与创作实践。在甘肃美术谋求创新发展的时代语境中,对于激发甘肃美术群体的自我变革、确立甘肃美术学术方向具有积极的意义。10余年间,广大美术家群体主动“对话敦煌”,在文化立场与学术学理之间,探寻甘肃省美术资源的当代价值与发展方位,并以此将甘肃美术的发展融入文化形象的塑造与文化复兴的自觉。

  溯源:传统文化的宝库

  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与“敦煌学”的兴起,使敦煌艺术进入中外学者的视野。敦煌艺术所体现的中外文明交融的智慧与经验,启发着广大美术工作者从题材、内容、材料、技法等方面,再次展开艺术的探索。

  众多美术家与青年学子“走进敦煌”,实地考察与面壁临摹。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成为敦煌艺术保护、研究、弘扬的里程碑。1950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改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扩建为敦煌研究院。常书鸿曾希望用毕生的精力实现一个宏大的理想:“即以敦煌艺术……推动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使独特的东方艺术在现代世界范围内重新崛起。”

  美术家们肩负起中国现代美术“本土化”“民族化”的艺术理想,其中董希文于1948年和1953年创作的《哈萨克牧羊女》与《开国大典》,被业界公认为20世纪绘画受敦煌艺术影响的典型例证。同样在敦煌研习过壁画的艺术家吴作人、关山月、常沙娜、潘絜兹等人,以“民族风格”的方式来表现中华民族的文化性,兼具世界美术的融合以及展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逐渐形成敦煌艺术现代转型的成功经验,利用“敦煌元素”表达新中国形象成为新的时代象征与精神注释。

  坚守:艺术梦想的延续

  在甘肃这片土地上,积淀着丰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雄浑厚重的历史底蕴、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多姿多彩的民俗风貌、美轮美奂的艺术景观,给甘肃美术群体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审美给养和创作源泉。

  20世纪60年代,坚守大漠的敦煌文物研究所美术组集中创作《猎归》《挤羊奶图》《姑娘追》等画作,被认为是敦煌艺术融入现实生活的初期探索。

  20世纪80年代初,在《敦煌的光彩——常书鸿、池田大作对谈录》一书中,常书鸿表达了对“敦煌画派”艺术梦想的念念不忘。段文杰对年轻一代美术工作者提出期望:要通过临摹敦煌壁画,领悟其精髓,创作出新的艺术精品,最好能形成“敦煌画派”。在这一时期,敦煌研究院提出“临摹、研究、创新”作为敦煌艺术推陈出新的六字方针。

  1982年,段兼善为人民大会堂甘肃厅创作的大型壁画作品《丝路友谊》,采用了敦煌北朝壁画章法程式。何鄂是西北第一个投身敦煌雕塑的女性,她于1986年创作的《黄河母亲》已经成为兰州市的标志性雕塑。领略和感受敦煌艺术创造的源起与流传,思考文化创新的成因与真谛,赋予敦煌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传承:当代视角的融入

  敦煌石窟功能的公众性题材内容的现实性、表现形式的写实性,赋予敦煌文化更加深刻的内涵。甘肃美术界也通过实地考察、学术交流、艺术创作等方式,自觉践行敦煌艺术的再生与激活。甘肃各高校围绕敦煌艺术研究与当代中国美术的发展举办高层次研讨会,持续不断地邀请全国美术界共融互动,逐渐清晰“敦煌画派”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主张。从学术层面解读如何构建“敦煌画派”的学术立场、学术定位、学术体系。

  2008年举办的《盛世和光——敦煌艺术大展》《古韵新风——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创作展》《面壁生华——艺术名家与敦煌》三个展览,学术性与观赏性共融,成为当年重要的文化事件。最高日参观量达到 26700多人次,打破中国美术馆参观纪录,也印证了敦煌艺术的文化魅力。

  甘肃美术界通过实地考察、学术交流、艺术创作等方式,自觉践行敦煌艺术的再生与激活。2011年,甘肃画院数次召集“本土化资源与当代美术创作”“朝圣·敦煌”等相关学术研讨会,实施“莫高·朝圣”“多彩西部”主题艺术创作工程。2012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年会在兰州举行,冯远就“关于如何打造敦煌美术学派和敦煌画派”作了未来指引,何东作了“甘肃—敦煌画派”可行性的学术报告。

  甘肃画院“朝圣·敦煌”美术创作工程入选2012年度全国画院优秀研究扶持项目。10余年间,20余位画家临摹、写生、创作作品2000余幅,累计举办11场专题展览,论文与创作感悟70余篇,出版《朝圣·敦煌——甘肃画院美术创作工程作品集》6部。

  敦煌研究院从“探源”“守根”“突破”发展布局,一方面促进多方合力,互学互鉴,持续探讨敦煌艺术“传承”“创新”问题,一方面以敦煌莫高窟壁画、彩塑为艺术本源,以敦煌学研究为学术支撑,复兴“敦煌岩彩”。

  2015年,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成立敦煌岩彩研究艺术创作中心,2017年集体创作的岩彩壁画重大题材作品《佛教东来》《锦绣丝路》《丝路文明》精彩亮相,标志着敦煌壁画当代绘画语言与形态的新生。

  2022年,甘肃省美协实施“甘肃重大历史文化传承创作工程”,围绕“传承”和“创新”两个关键词,以当代视角融入丝路文明进行创作突破。

  2023年初,“朝圣·敦煌”创作工程之三“心路历程·赓续踔行”启动。

  甘肃美术的文化建构中,对本土文化的深挖掘,与敦煌文化的再对话,对甘肃风情的再描绘,都是为甘肃美术走向全国提供比以往更宽的路径。

  创新:艺术品牌的打造

  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深入挖掘阐释敦煌文化艺术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多渠道、全方位对话传统、重构经典的叙事方式,组成了敦煌艺术转型的时代形态,也让“敦煌”文化品牌更加闪亮。

  2006年8月,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西望敦煌”甘肃美术作品展,是甘肃美术作品首次以集体形式亮相北京,《美术》杂志和中国艺术研究院联合举办与展览匹配的学术研讨会,在北京美术界引起极大的关注与反响。

  2016年,首届“朝圣敦煌”甘肃画院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其中,甘肃画院集体创作的中国画作品《千秋·敦煌》《丝路新貌——大巴扎》《赛汗塔拉草原牧民的夏收》及油画作品《西行求法》,将西北的资源与敦煌的精神融汇,将艺术行为嵌入社会结构,从不同维度探索西北地域的艺术语言,既是一种传统的承扬,又是极具创新精神的“重塑”。目前,“朝圣·敦煌”作为国家级展览品牌持续至今已经举办了5届。

  甘肃美术持续不断“引进”国家级展览与知名艺术家,希望借助不同的艺术形式与绘画语言,激发美术家群体在比较、思考、反省中保持清醒的自觉意识,主动对话全国,采取“引进来”“走出去”形成内外互动的价值生发。甘肃省设立项目、提供平台,向全国关注敦煌艺术创新发展的美术家们发出邀请,引导本土美术家积极参与对传统文化格局现代重建的事业中。

  展望:文化价值的延伸

  走进敦煌,众多美术家与传统对话,用重构经典的叙事方式,呈现出多维、多元、多样的探索态势。

  “敦煌画派”的主体构建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持续努力。当下,敦煌艺术如何在现代性视野下,构建现代中国美术的叙事模式,建立中国文化特性和身份的视觉图像,需要进一步思考。以“敦煌”为品牌“走出去”,更加需要文化的发掘、传播与运营,需要吸引社会各界关注、支持、促进敦煌艺术的传承、创新。

  在现当代艺术发展进程中,勇敢地回归文化本土,在继承、汲取、借鉴与创新中实现甘肃美术的现代性变革。这不仅是甘肃美术界的学术命题,更是重视与激活传统艺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的价值彰显。

  “对话敦煌”,领略和感受文化创造的源起与流传,思考文化创新的成因与真谛;“文明回响”,在艺术的创新与语言的建构中解答现代问题,在美术变革的创新与创造中持续展现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形成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美术新气象。

  (本文作者为河西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美术学博士)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