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陇原故事

【博之美物】丝绸之路文明:多的是你不知道的故事

 2020/03/26/ 16:35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王雪麟

  五重舍利宝函

  1964年,在甘肃泾川县的一座唐代大云寺地宫一角,出土了一套五重舍利宝函,共5件,由石函、铜匣、银椁、金棺和琉璃舍利瓶组成,大小相隔套装在一起。最外层为石函,由质地坚硬的灰色大理石制成,顶上正中方格内写“大周泾川大云寺舍利之函总一十四粒”。第二层为铜匣,通体鎏忍冬纹,盖顶嵌一银质莲花。第三层为银椁,覆瓦盖式,通体忍冬。第四层为金棺,棺盖及棺身用金片、珍珠、绿松石镶嵌成大莲花,周围又饰以金片组成的小莲花。金棺内有一檀香木小隔板,一琉璃瓶装舍利十四粒,形如米粒,质似珍珠,中间有人工穿的小孔,瓶上盖古铜色丝质小帕。

  这个金银棺的重要意义是,证明了舍利瘗藏制度在这个时期发生重大的变化,舍利瘗藏从传统的印度式婴坛瘗埋向中国式的棺椁瘗埋进行了转变。

  铜胡腾舞俑

唐代 胡腾舞佣

  隋唐时期,以丝绸之路为载体的商贸和文化交流处于繁荣期,许多来自西域各国的胡商定居中国,他们带来的奇物异俗、乐舞艺术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的生活,同时对一体多元的中国文化和多族共荣的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因此产生了许多以胡人形象为原型的艺术作品。

  “胡腾舞”最早源于中亚“昭武九姓”中的石国(今乌兹别克国塔什干一带),后经丝绸之路传入长安,被引入宫廷。胡腾舞一般大多为男子独舞,因该舞蹈以腾、踏、跳、跃见长,故名“胡腾舞”。这件胡腾舞俑为铜铸圆雕,通高13.5厘米,铜底座高3.5厘米。铜人深目高鼻,头戴尖帽,身穿窄袖胡衫,脚登锦靴,腰束长带,身背酒葫芦,作腾跳舞状,一臂向前高扬,一臂向下屈垂,左腿屈扬,右腿直立在一座呈六瓣莲花座的中央,生动地塑造了优美动人的胡腾舞姿。这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件铜制的胡腾舞雕像。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