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文化考古

【文物中的历史】饮食礼仪与青铜器

 2019/02/21/ 08:43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翟慧萍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翟慧萍

  青铜食器中的主角——鼎和簋

  如果你觉得吃货是现代人的专属,那你就错了,古代西周人在饮食上讲究的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他们已经熟练地使用蒸、煮、烤、焖等方法烹制美味佳肴了,而且他们的美食流传至今,对现代饮食的形成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商周时期,一跃进入了辉煌灿烂的青铜时代,贵族们用大量青铜制作了食器,形成一套繁缛的饮食礼仪,以区别君臣、嫡庶、长幼的等级身份。杯盘交叠、觥筹交错,融合了美食、盛器、礼仪的青铜时代饭局。

  吃饭在周代贵族生活中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情。对于此等大事,最有发言权的应是美食家周天子。优选食材、搭配菜品,还得使用精美的青铜器,依据礼仪摆设,步步都妥帖,才算得上是一顿称心的饭。

  在众多的青铜器中,鼎和簋则是青铜食器中的主角。

  鼎是用来煮肉、盛肉的炊具,相当于现在的锅。从商周至秦汉延续至今,鼎一直是主要食器。形制上一般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从用途上又可分为:镬鼎、升鼎、羞鼎三类。

  镬鼎形体巨大,多无盖,用来煮白牲肉。

  升鼎也称正鼎,是盛放从镬鼎中取出的熟肉的器具。

  羞鼎则是盛放佐料的,与升鼎相配使用,所以也叫“陪鼎”。

  “钟鸣鼎食”是贵族奢华生活的真实写照。

  西周礼制社会等级森严,饮食所用的器具除实用以外,还起着明尊卑、别上下的作用,所谓“藏礼于器”。周代列鼎制度就是饮食礼仪的反映,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高级的士三鼎两簋,低级的士一鼎一簋。

  列鼎的数目在周朝时代表着不同的身份等级,不同的鼎盛放不同的肉食。

  周天子享用九鼎,分别盛装牛、羊、乳猪、鱼、干肉、牲肚、猪肉、鲜鱼、鲜干肉。

  可见,天子基本上把当时能吃到的肉类都品尝全了。特别是鲜鱼、鲜干肉尤为珍贵的美食。

  诸侯用七鼎,可以吃的肉类比周天子少了鲜鱼和鲜干肉两种。

  卿大夫用五鼎,即:羊、乳猪、鱼、干肉、牲肚。

  高级的士用三鼎分别盛装乳猪、鱼、干肉。

  低级的士只能享用一鼎,盛装的为干肉。

  鼎和簋是配套使用的,鼎一般为奇数,簋一般为偶数。鼎是盛放肉食的,那么簋是装什么的呢?簋是古代用来盛放黍、稷、稻、粱等主食的器皿,相当于现在盛饭的大碗。

  除了常规形制的鼎、簋青铜食器以外,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还收藏着一件造型奇特、用途特殊的食器,这也是我国青铜器中极其罕见的鼎形。

  这件文物叫做“刖人守门鼎”,1988年出土于宝鸡茹家庄国墓地,通高18.7厘米、重4.3公斤。刖人守门鼎造型奇巧别致,以立体雕塑装饰为主,呈长方体,带盖已残,盖面上饰窃曲纹,盖的四角端各有一只小鸟,造型十分优美。其器身四角各铸有一个立体卷尾龙,龙作向上攀登回首顾盼状,张口回首,双目圆睁,卷尾屈身,神态生动。炉身底部四角有四个长方扁条形足,足上端各饰有一只袋鼠形兽首,双突目出,双耳耸起,耳部呈凹陷形,四足上饰浮雕式的双线“S”形纹。

  这件鼎与一般鼎的最大区别是它可作为温食之器,作用相当于现在的火锅。这件器物分上下两层,上层敞口可放食物,相当于锅;下层可以放炭火相当于炉子。正面的门打开放碳或掏炉灰,后面开窗可以通风助燃。使用的方法是把肉和汤放在上层,下层放炭火,通过持续加热可以煮熟食物。是不是很像今天的铜火锅呢?类似的青铜器也屡见不鲜。

  古代火锅使用的青铜器——温鼎和豆

  孔子说:“割不正不食”,煮好的白条肉要用一种叫匕的青铜器来切分。匕长约七寸,前端似勺,形如桃叶状,勺边薄利,尖端锋锐,能割切、能叉取、能舀汤,它是集刀、叉、勺三种功能为一体的食用餐具,轻巧灵活,是现代汤勺的原始形状。

  吃火锅时怎能少了蘸料呢?孔子说:“无酱不食”。在西周时期,人们白水煮白肉,蘸料就更不可或缺了,因此人们制作出了一系列口味多样的蘸料。这些酱料主要以动物原料发酵制成,有牛肉酱、羊肉酱、鱼肉酱、鱼子酱、蜗牛酱等120多种。古书中将肉酱统称为“醢”。周代的火锅蘸料除了肉酱外还有用蔬菜腌制成的调味品,类似今天的酸菜,古代统称为“菹”。在青铜食器中有一种专门盛放酱料的高脚盘——豆。豆一般由豆盘、豆柄和圈足组成,青铜器铭文中的“ ”字就是这种器型的象形。《礼记》记载:“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贵族宴飨时,不同的豆中盛着不同口味的酱料,食者自行选择,这是一种多么惬意的生活方式。

  我们可以想象周代贵族吃饭的情景:一尊大鼎摆在正中,鼎中正煮着鲜肉,他们从鼎中捞出煮好的肉,用匕割成小块,分放在各位食客面前的“小火锅”——温鼎中。豆中盛放着甜、咸、酸一应俱全的各种酱料,他们挑着各自喜欢的口味,蘸着酱料细品肉的滑嫩鲜美。这就是西周贵族的饮食生活。

  这个熟悉的场景,今天的我们在遍布大街小巷的火锅店内随处可见。类比一下,我们很容易明白,西周使用的“温鼎”,就是今天的单人小火锅,而豆则相当于放蘸料的“油碗”。

  那么,周代的主食是什么呢?据古书记载是一种叫做“粟”的粮食,其实就是今天的小米。所以,周代主食就是黄小米。周代食粟以蒸和煮为主,用来蒸干饭的器具叫“甗”,用来煮稀饭的叫做“鬲”。

  甗(yǎn):蒸食器,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用来盛食物,下部为鬲,用来煮水加热,甑底有带孔的箅子方便水蒸气透过蒸熟食物。所以,甗就相当于现在的蒸锅。

  鬲(lì):烹煮流食的炊器,一般形制为大口,圆腹,三个袋状空足可以扩大受火面积,较快地煮熟食物。青铜鬲最早出现在商代早期,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战国中期逐渐减少。

  食材考究,美食配美器,在精美器物衬托下,更能激起人们的食欲了,尽情释放饕餮之性。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