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曲艺

【陇上非遗生活】倾听“天水之声”

 2023/05/17/ 08:42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李杨

【陇上非遗生活】

倾听“天水之声”

  文\李杨

  核心提示

  八千年历史看天水——一句话道尽了天水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得天独厚的文化地位。

  华夏文明传播的形式和载体自远古时就已经异常多元,如刷爆热搜的“伏羲氏”古琴九霄环佩,再到串联天水千年历史的秦腔,天水本土曲艺、音乐的文化历史之久,可称得上窥斑见豹。在本土的历史遗迹里面,麦积山壁画的伎乐飞天、大地湾出土的“中华第一鼓”、秦安小曲、武山唢呐,都反映着古丝路和天水本土文化中传统器乐和曲艺的发展渊源,在文化演变的过程里面,它们仍然历经多年保持着历久弥新的光彩。

  秦安小曲

  秦安小曲又称秦安老调,是形成并主要流行于天水秦安等县内的古老曲艺。秦安小曲成型于明代,历史悠久,采用秦安当地的方言演唱,曲调古朴通俗,旋律简洁却不失丰富,唱法婉转而有力;秦安小曲的传统伴奏乐器分为弹拨、打击两类,有三弦,摔子(碰铃)、四片瓦等。

  在明弘治年间,秦安文人胡缵宗首创秦安小曲“四六越调”,流传至清代后,曲调和内容都有所增加,老调在旋律、曲调、唱词等各个方面均有了一定的发展,基本形成了秦安小曲的独特风格,在民间传播甚广,也为秦安蜡花舞的伴奏所用。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秦安小曲被称为是中国秦腔和眉户戏发展演变的重要参照,是中国西部戏曲史上的一枚“活化石”。

  2008年,秦安小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水道教音乐

  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宗教音乐,清水道教音乐源于金代创建的全真教派,据《清水县志》记载,清水道教音乐始创于明神宗万历年间,一般由道士口传口授,分为声乐和器乐两个大类,主要以经韵唱诵为主,伴奏主要用打击型乐器,并以吹奏管乐笙、管、笛、箫等为辅。

  清水道教音乐多以经词而命名,多见于规模较大的节日庆典、宗教节日、祭祀道场等。清水道教音乐所营造的演奏氛围古朴恢宏,庄严肃穆。经过50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清水道教音乐已经形成了完整独立的音乐体系,在天水本土宗教文化发展变革中成为见证和体现,不仅在人民群众中有着广泛的影响,更为研究天水宗教历史和文化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

  2008年,清水道教音乐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武山唢呐

  唢呐作为最能代表中国民间音乐特色的乐器与音色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民间各类民俗事务中必用的乐器,是中国多个省份的“官方乐器”。武山作为历史上吐蕃、狄、羌、鲜卑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北方鼓吹乐器之一的唢呐必会留下传承。

  武山唢呐以流经天水的渭河为界,分为渭北派和渭南派,均有不同的演奏风格、传承体系,但整体来说基本都有专业班社进行传授和演奏:两个唢呐手,一个锣鼓手,一个号(兼钹)手,唢呐作为主乐器从中出现,整体演奏注重气势,唢呐吹奏则掌控旋律和引领节奏、章法。武山唢呐曲段落精短,结构清晰,融合了本土民歌、秧歌等民间音乐的基本特点,在演奏曲目上不断吸收当代音乐特点,无论何时吹奏均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

  武山唢呐在发展过程中,通过民间传承和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扶持,研学演奏队伍不断扩大,目前武山地区唢呐班社达40多个,唢呐艺人400余人,可演奏各类主题曲目300多首,成为天水乃至陇东南最具代表性的民间传统器乐曲之一。

  2017年,武山唢呐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