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陇史

【溯源甘肃】魏晋南北朝一枝独秀的甘肃手工制造技术

 2022/08/25/ 09:21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特约撰稿人李清凌

  制陶、酿造技艺

彩绘木连枝灯 魏晋

  从嘉峪关魏晋墓壁画所列随葬品来看,其手工制品陶器一类就有陶罐,筒形罐、陶壶、陶盆、陶仓、陶井、陶灶、陶炉、陶樽、陶甑、陶碗、陶钵、陶盘、陶案、陶瓮、陶灯碗、陶龟、陶棒状器等百数十件,这些手工制品绝大部分都是由当地民间能工巧匠制造,服务于民间生产生活。

  宫廷官府需要大量的酒、醋等酿制品。当时很多诗文以酒为题材。如前凉张斌,字洪茂,敦煌人。由他创作的《葡萄酒赋》,“文致甚羙”(《十六国春秋·前凉录》)。事实当是先有精良的葡萄酒酿造技术,然后才能作出“文致甚美”的《葡萄酒赋》。白酒的酿造数量和技术当不次于葡萄酒。从嘉峪关魏晋墓壁画的《滤醋图》也可以推知当时社会上层的滤醋技术和设施。

  纺织技术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西魏壁画《五百强盗成佛因缘》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

  魏晋十六国北朝时期,甘肃的商业和商品流通受到战乱的影响,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丝织物主要靠本地生产。甘肃植桑养蚕的史料,无论文献还是考古资料都有充分的证据。嘉峪关、酒泉魏晋墓壁画、砖画中有许多采桑、蚕茧、丝束、绢帛图。前凉主张天锡投降东晋后,会稽王道子尝问他:“你们西北的地方特产是什么?”天锡应声答道:“桑葚甜甘,鸱鸮革响,乳酪养性,人无妒心。”(《晋书·张天锡传》)把“桑葚甜甘”和“乳酪养性”,即蚕桑和畜牧业当作甘肃的特产来夸耀,充分表明甘肃蚕桑丝织业的发达。在五凉、三秦等政权的官文书中也常有“劝课农桑”的政令,可见那时将植桑养蚕看做发展农业经济、增强国力的主要途径。《十六国春秋·前凉录》记载,张轨任凉州(治所在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刺史时,其施政措施中就有“课农桑”。《十六国春秋·后凉录》记载,后凉吕纂咸宁二年(公元400年)四月,吕纂将伐南凉秃发利鹿孤,中书令杨颖劝阻他说,利鹿孤号令严整,国内政治没有漏洞,不能讨伐。“今宜缮甲养锐,劝课农桑,待可乘之机然后一举荡灭。”也是将“劝课农桑”作为克敌制胜的根本措施。《隋书·百官志》记载,北齐太府寺下属机构中有一个“泾州丝局”(泾州,治所在今甘肃泾川县北),是管理国营丝织品制造业的一个机构。无疑,其纺织技术当能代表国家水平。

  魏晋十六国北朝时期,由于当地有着发达的畜牧业,甘肃的毛纺织业得天独厚,相当发达,是官民衣饰等材料的主要来源。统治者常将大量毛织物赠送给中原王朝或其他政权。前凉张轨一次向晋王朝“献马五百匹、毯布三万匹”。同时,统治者还常以帛绢等赏赐臣下。前凉张重华以谢艾破麻秋功,重赏其“邑五千户,帛八千匹”。前凉张祚遣使者以安车束帛征郭荷为博士祭酒(《十六中春秋辑补·前凉录》)。当时用以赏赐的丝、毛织品,大都由本地织造。西秦乞伏慕末永弘元年(公元428年),北凉沮渠蒙逊的尚书王杼向西秦“送戎罽(jì)千匹”(《十六国春秋辑补·西秦录》),那是当地技术含量最高的毛织品。

  民间纺织业是这一时期最普遍、最繁盛的生产项目,原因有二:一是政府通过授田制度督促。如北魏均田制农民受田,明确规定男夫每人给二十亩为桑田,“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恒从见口”。即桑田是可以传给子孙的永业田,受田者死后,这部分田地不用交还国家,子孙可以继续占用。受田农户必须在种粮外“种桑五十树……非桑之土……依法课莳榆、枣”。(《魏书·食货志》)甘肃是宜桑、宜麻地区,又有发达的畜牧业,农家都会植桑养蚕,种麻织布,养畜产毛以供纺织。当时赋税征收的物品中包括丝绢或麻布,如西晋户调式规定:“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棉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晋书·食货志》)北魏“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魏书·食货志》)后周的赋税法规定,“有室者岁不过绢一匹,棉八两……其非桑土,有室者布一匹、麻十斤”(《隋书·食货志》)。可见,各朝代向民众征收的税额有多有少,但征绢絁(shī,粗绸)麻布等品种则是一致的,这是促使家庭纺织业发展的客观因素。二是家庭纺织业是民众衣着的唯一来源。所以,家家植桑麻,户户织布褐,政府提倡督促,民间习以为常。由于甘肃的纺织原料丝、麻、毛兼备,技术成熟,因此产品既多,质量又高。嘉峪关、酒泉魏晋墓壁画中的《采桑图》《放牧图》《宰羊图》等都是很好的例证。

  这一时期,秦州(治所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刺史窦滔妻,始平(今陕西扶风县)人苏蕙的回文织锦堪称甘肃地区无与伦比的丝织技术。她织成的回文诗《璇玑图》“五彩相宣,莹心耀目,纵广八寸许,计八百余言。纵横反复,皆成章句,共诗三千七百余首”。(嘉庆《扶风县志》)唐武则天曾作专文,赞美苏蕙的织锦回文诗“才情之妙,超古迈今”(宋李昉等撰《文苑英华》)。清人李汝珍在他著名的小说《镜花缘》中,辑录苏氏《璇玑图》及武则天的序文,并详解《璇玑图》的读法,为后人的研究和欣赏提供极大的方便。苏蕙并不是史上写回文诗的第一人,但她将回文诗巧妙地用锦织造出来,藏诗之多、结构之妙、影响之大,史上首屈一指。

首页  上一页  [1]  [2]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