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人物

【文化人物】线描百姓日常生活

 2022/04/06/ 09:50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雷 媛

【文化人物】

线描百姓日常生活

《兰州老街》 周新平

《陇上腊月图》(局部) 周新平

  雷 媛

  壬寅虎年农历正月十五,由中国美协主办的“第六届全国中国画线描艺术展”在河南郑州开展,260幅来自全国各地的入选作品展出,甘肃周新平的《陇上腊月图》便是其中之一。

  357个人物,高1.8米,宽0.97米,周新平《陇上腊月图》是他第一次用毛笔画线描的作品,相比于几年前创作的高2米的钢笔画线描《陇上腊月图》,这一次的作品,除了在局部内容上做了稍微补充之外,尺幅上也有变化。

  62岁的周新平,出生于兰州,父辈支援西北成了兰化人,两年前他也以兰化人的身份退休了。1977年周新平曾参加高考想考美术专业,却未能如愿考取,“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话让他立志学习绘画。开始他拿着铅笔临摹,然后一点点步入写生。1994年周新平考入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学习。如今他已是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兰州钢笔画协会会员。他创作的连环画《陇上·腊月集市的记忆》编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2018年美术日记》。

  周新平从早期的铅笔写生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钢笔作画,这些年,他边走边画,创作主题全部从生活中来,用一支钢笔“记录”百姓故事。

  周新平喜欢画生活速写,日常生活所见所感都会勾勒于画中。

  “钢笔和速写本是我常带的随身物,小的速写本可画瞬间的记忆、人物动态,大的速写本可画场景写生。我对画速写情有独钟,走过不少地方,用画笔记录了过去的老街道、民宅建筑和地方风俗。时隔多年再去追寻昔日的足迹,那些老街道以及旧民居建筑已成为现代式的楼房,翻阅当年写生的速写本仍可唤醒以往的记忆……”周新平说。

  1999年,周新平的连环画《老胡的尴尬》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并获甘肃连环画作品一等奖。《老胡的尴尬》是周新平创作的连环画代表作之一,也是他首次入选全国美展的作品。这一作品根据一篇小小说改编,由11幅画面构成一个完整故事。故事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后一个农贸市场里的人情冷暖。

  此次入选的这幅中国画线描《陇上腊月图》,从构思到创作完成周新平花费了15年的时间,是他记录日常生活创作主题的一幅代表作,也是他于20世纪90年代末去陇西乡镇赶集时所见所感的产物。《陇上腊月图》的第一稿草图开始于2007年,于2010年左右完成,第二稿完成于2017年。

  想起当年冒雪走了近3个小时的山路后赶到陇西一个小乡镇,置身于人声鼎沸的闹市中的周新平,突然莫名地就被感动了——前来赶集的老乡们推着架子车,赶着小毛驴,挑着担子来到集市摆上地摊,开始吆喝着叫卖自家产的干货、水果、羊皮……“当我看到前来赶集的大爷挎着篮子,双手交叉揣进衣袖里,饱经沧桑的脸,还有手里拿着鞭炮、小灯笼、纸制风车和糖葫芦跟随爷爷、奶奶来赶集的孩子们,浓浓的乡土气息和集市文化场景深深感动了我。”周新平说。

  怎样将赶集的人物和场景画在一张图上,包括人物的动态?周新平说他想到并借鉴了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人物形象塑造理念,以及人物之间的组合关系。

  “最终入选参展,令我非常激动,也许是我作品的市井生活和淳朴的百姓形象感动了评委。”周新平说。

  今年春节前,周新平画了几幅速写,萧瑟的冬日里,三位穿着厚厚冬衣的老人,在人流稀少的公园里,拉着二胡,弹着电子琴,自娱自乐;四位长者全神贯注地“掀牛九”,四周站立着几位旁观者,或背手思考,或托腮思量;一打扮颇为时尚的女性正在移动售卖烤红薯的摊点前挑选,女子身旁的孩童闻香而动,手不停地推着妈妈赶紧买……还有吃关东煮的时髦女孩、赶着去上班的买早餐的年轻人……这是周新平笔下记录的兰州市街头的一景一物,也是我们触目所及的熟悉日常。

  “我想创作的内容,都是反映人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的。”这不仅是周新平的艺术态度,也是他的人生态度。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