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民俗

【民俗文化】华池“口巧”

 2021/12/02/ 09:19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刘永刚 赵彦平

【民俗文化】

华池“口巧”

  刘永刚 赵彦平

  “口巧”是古代女子用以抒发情怀、表达爱情所创造的一种乐器,有赞美姑娘聪慧之意。

  “口巧”又名“簧”。据文献记载,簧是一种用竹或铁制成的横在口中演奏、和“口巧”是同一类的乐器。元代以后,簧的名称渐渐被人们遗忘了,明代以后,“口巧”以“口琴”之名见于史册。

  流行于华池元城、乔川、南梁一带山区的“口巧”,又称“口雀”“口弦”“口琴”等。其音带着黄土的厚重,旷野的辽阔,还有一股冬日里山风的凄切。人们通过“口巧”这种简单的器乐去表达内心的情感,每当闲暇之余,为了哄逗孩子,排遣愁闷,三五个亲朋好友围着煤油灯或坐在院畔的树荫下,讲故事、拉家常、做针线活、弹“口巧”,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变得不再单调乏味。

  据长辈们说,以前评价一个女孩有三个标准:“口巧,针线活,做饭”。

  “口巧”乃竹制品,原材料多为梳头用的篦子两面夹竹齿的小夹板,亦叫“篦档”。一般长五六厘米,宽不到一厘米。先将篦档(夹板)取下,削薄至一毫米,然后用针慢慢刻出舌簧,簧尾留柄,簧端外围打眼穿绳,再把四周的棱角用碗碴去掉,磨圆即成,然后把成品用食用油浸泡取出晾干,这样制作的“口巧”不但发音嘹亮,而且外形颜色美观好看。

  “口巧”靠舌簧的震动发音,口腔是共鸣器。弹奏时,将嘴角微张,一手握“口巧”柄端,一手持簧端细绳,置于齿后,双唇微合,这时,将细绳有节奏地拽动,使舌簧发颤,即会发出声音,而其音量及不同音节的控制,则靠拽的节奏和口形气流的变化。

  “口巧”的曲调以信天游为主旋律,它的歌词来源于即兴创作,随口而吟。“口巧”唱词以表达爱情为主,来源于民间小调、酸曲、夯歌等。口巧之人可以根据现场不同情况,自由发挥,边唱边弹,形式灵活多样。

  目前“口巧”的弹奏和制作技艺面临失传的困境,仅有少数50岁以上的老人会制作和弹唱。

  华池“口巧”作为一种古老民间乐器传承下来实属不易,2019年,华池“口巧”开始得到关注,华池县文化馆和元城文化站配合录制传承人视频,开始田野普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如今,在当地可以熟练掌握弹唱的老艺人不下百人,华池民间“口巧”传承队伍逐渐壮大。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