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文化  >  美文

我的父亲

 2021/10/11/ 15:03 来源:每日甘肃网

  钟峻青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9年了。但他在我们心中的印象,并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有丝毫的淡化。他和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往事,常常像大海的波涛一样翻来滚去,在我们心中激起无数的浪花。

  父亲出生于1925年12月15日,姓钟,名开福。他是老大,在他之后相继又有6个弟妹也来到人间。本就贫困潦倒的家庭,又多了一堆孩子,吃了上顿没下顿,爷爷经常带着父亲沿门乞讨,艰难度日。父亲十几岁就出去给地主家扛长工,直到解放。新中国成立后,穷人终于翻身解放,父亲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分子,农业合作化后,还当过几年生产队长。解放后虽然劳动人民政治上不受压迫了,经济上不受剥削了,生活上也好了许多,但毕竟我们家基础比较差,底子薄,加上我们这一代又相继出生,生活窘迫状况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善。我记事时,一家十几口人仅住三间茅草房,屋内相通,一头是满间炕,一头是灶房,吃饭连碗筷都很难凑齐。房前有个院子,已破败不堪,几处豁口都可以随便出入。

  记得我小的时候,生产队实行工分制,我们家里因为爷爷年迈体弱不能下地干活,就靠父母两人挣点工分,后来母亲得了肺气肿病,到了冬天便咳嗽的很厉害,只有父亲一个主要劳力,因此,连续好几年队里年终决算时,我们家都是超支户。为了顶超支款,房前屋后的几棵大树都被生产队里陆续伐走了。有一年,家里实在没有什么东西给队里顶债了,父亲只好把母亲夏秋两季晾晒的一垛干草让队里拉去喂牛,顶了超支款。

  屋漏偏逢连阴雨。1966年的正月,母亲终因家中无钱及时治病,肺气肿恶化去世了,这对我们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给母亲送葬那天,所有的亲戚和邻居无不泪眼婆娑。我能读懂他们更多是心酸怜悯跪在母亲灵前的这5个弱小的孩子。掩埋完母亲之后,2月份春季开学时间到了,我心想如今的我,能吃上饭不被饿死、冻死就已经不简单了,哪还能奢望上什么学?便忧心忡忡地在父亲跟前说:“爹,我不去学校报名了,我跟你干活养活自己吧!”父亲眼含着浑浊的泪花抬起头来说:“孩子你去报名上学吧,家里再大的困难有爹顶着呢,不关你的事。”我顿时热泪盈眶,一股暖流涌遍全身。我突然感到父亲的脊梁如铁似钢,他对我们的爱像山一样高,像地一样厚,我为有这样的父亲感到骄傲和自豪。

  1972年冬季,征兵工作开始了,即将高中毕业的我,在叔父的动员下报名应征,身检政审顺利过关,被批准入伍。那时正是抗美援越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临行前,我对父亲说:“爹,你儿忠勇,遇有战事生还的可能性不大,我走后就暂时不给家中来信了,免得你日夜牵挂,你就当把我丢了吧,你身边还有兄弟姊妹他们四人呢。”说完这话,我看到父亲的泪珠滚落在胸前,我意识到这话刺痛了父亲,儿女哪一个不是他身上的骨血呀?

  我们父子离别之后,见面的机会非常有限,大概也就两三年见一次面,每次见面,父亲都给我留下不同的印象,每次见面都能使我受到一次生动的教育。一次他来西安看我们一家,见我们生活水平不错,一日三餐相对丰盛,便对我说:“孩子,冬季日子短点,一天吃两顿饭就可以了,要精打细算,勤俭持家,才能把日子过好。”我对他说:“爹,你别操心了,城里一年四季都是这样,再说了,还能差这点伙食费。”一天中午时分,我下班到家,他也从外面逛完回来了,他从口袋里掏出几块烤红薯,分给我们当午饭吃了,硬是让我们没有再做午饭。父亲让我们改吃两顿饭的建议虽未被我们采纳,当教我们勤俭度日的这种精神,却深深地种在了我的心里。还有一次,我带父亲去吃西安小吃——羊肉泡馍,饭后起身时,父亲见一个小碟里有两瓣糖蒜和一点辣椒酱剩在那里,便端到自己跟前说:“这都是咱们自己的钱买的东西,不要浪费。”他边说边把碟里的东西吃得干干净净。

  受父亲的影响,艰苦朴素,厉行节约,已成为我多年以来一直保持的一种生活习惯。家中吃穿用度都能量入为出,合理安排,尽量减少浪费。饭菜只要盛在我碗里的,我一般都要坚持吃完,少有浪费现象。孩子们见到这种情况都挡住不让吃,说不科学,甚至影响健康。但我给他们说:“一粒粮食从农民下种收割,再到磨成面粉被我们买回,然后烹饪制作,才到我们碗中,是多么的不易啊,吃了我心中很舒坦,倒了我心里很不舒服,你们说哪个对健康有好处呢?”说的他们也无言以对。我走上领导岗位后,别人请我吃饭或我请别人吃饭,身边工作人员都觉得要有一定的档次,常常非常丰盛,多有浪费。因此,每遇这种活动,我常常把菜单要来审查把关减去若干,坚持以既不浪费又吃饱吃好为原则。

  父亲自己简单朴素,生活节俭,但对外却乐于助人出手大方。村里人都乐意与他打交道,喜欢在他跟前借东借西。他常给我们说:“钱这东西,不该花时乱花要受穷,该花时不花要丢人。”父亲是位普通的农民,但在村里村外却享有很高威望,乡亲邻里亲戚朋友遇到如分家、婚姻不和、吵嘴打架等矛盾问题,都愿意把他请去做个评断,他了解完事情的缘由,简单一说往往就能化解矛盾摆平问题。

  还曾记得,1960年挨饿时期,村里一朱姓人家的十多岁男孩,从墙角的水洞钻入我家,偷了几把黄豆被我哥逮个正着,哥哥气愤地扑上去採住衣领挥拳要打,父亲赶忙出来拉住哥哥未让打,还让其把偷的黄豆也带走了。这件事当时我们很不理解,后来懂事了,方知这是父亲宽厚人格和慈悲人性的彰显。

  1983年6月,组织批准我的爱人和孩子随军生活。我回去接她俩的时候,父亲指着门前一排比碗口还粗的树说:“你把媳妇和娃接走了,家里的田地就算了,这些树给你们留着,在外面当官不容易,说不定哪天倒糟了,你们回来好盖个窝巢,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父亲担心我们道路坎坷,给我们做了长远的打算。他就这么一说,但在我心灵深处却产生了强烈的震颤。我始终记着父亲的话,在为官从政的道路上一直敬畏职务,如履薄冰。我从事干部工作20多年,后来又成为一名政工领导干部,考察使用过不少人,调配过不少干部,安排过不少家属子女,我深深懂得,我的工作岗位是党交给我的一份任务,为他人办点事情,是我分内的工作。因此,我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不敢有一点私心杂念。尤其在风气不正的那些年代里,一些人变着花样请客送礼,让人防不胜防。一度使我感到困惑,我曾几次扪心自问,如果党把权力交给我们这种百姓家里走出的孩子都掌不好的话,那这个权力还有什么人能够掌好呢?回首往事,我为拒收礼品,不知得罪过多少朋友和部属,都是因为父亲的话语如警钟在耳边常鸣。

  我们家世代为农,一直在饥寒交迫中挣扎,在父亲手里,得益于党的政策好,才彻底摆脱了贫穷,过上了不愁吃穿的好日子。改革开放初,父亲带着我们兄弟妹在巴丹吉林沙漠的南沿,开始挖沟引水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改善环境,他们在凡是能引到水的荒沙滩上都种上了树,林间又种上了苜蓿等植物,林草生长几年后,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又开发出片片土地种上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这些沉睡千年的荒漠见水后种什么长什么,农林牧副全面丰收,使我们家彻底翻身。如今,这些林带连片共300多亩,林中又修起了新的房子,一派田园风光。

  父亲不仅使我们在经济上翻了身,也使我们在文化上翻了身。父亲没有上过学,不识字,但他深知知识对改变我们命运的重要性。母亲去世后,我们处境如天塌一般,就在这样的困难面前,他没有低头没有弯腰,拼死拼活让我们兄妹五人都上了学,五人中只有哥哥为养家作出了牺牲,只上了个小学,其余四人都顺利读完高中(中专)。没有父亲的艰辛付出,哪有我们的今天!父亲是个少言寡语的人,平时少见刻意的教育我们什么,但他那宽容厚道的处事风格对我们影响至深,他那朴实无华的言语让我们受益终生,他是我们最好的启蒙老师。

  2012年农历4月5日清晨7时,我接到常青弟的电话说:“父亲今天没有起床,也不说话了。”我心里像针刺一样难受,预感事情不妙,一方面安慰弟弟不要紧张,先请医生看看再说,一方面赶紧联系订票,第二天就和夫人乘车急返,第三天下午就到家了。进门后,我急忙来到父亲床前,见他鼻孔里插着氧气管,手上打着点滴,双目紧闭,口微张,“呼哧,呼哧”的喘着气。我握住父亲的手在他耳边说:“爹,你西安的儿子钟峻青和儿媳刘翠香回来看你来了,你西安的孙子乘后面的车马上也到,我们一家在西安生活挺好,请你老人家放心。”听到我说的话后,父亲的眼皮吃力的往上翻了几下,眼睛睁开一个小缝,仅仅几秒就又闭上了。我眼泪直流,既悲伤又激动,父亲总算看了我们一眼,我们总算见了父亲的活面啊!我揭起父亲的被子轻轻地睡在他身旁,一手握着他的手,一手抚摸着他的脸庞,把我的脸贴在他的脸上说:“爹,孩儿不孝,回来不多陪你甚少,今天儿陪你睡一会儿吧。”我睡下不一会儿,妹夫光聪突然说:“爹不行了,起来快给爹穿衣服吧。”我坐起来抱着父亲,兄弟姊妹七手八脚迅速给他穿衣服,刚把衣服穿在身上扣子都未系好,父亲的头向右一歪,长出一口气,再也没有了呼吸。我们顿时悲痛欲绝,边哭边不停地呼喊着:“爹,爹……”亲友们有人点亮了灯,都有人开始在床前和门外烧纸,松青哥拉开我紧抱父亲的手说,让老人家安息吧!我们抬起父亲的身体,整理好衣服将他平平放在床上。

  父亲走了,他走得很从容。88年来,他既无遇到大难,也未得过大病,就这样辛辛苦苦,平平淡淡地走完了一生,他是耗尽了最后一点体能才闭上双眼的;父亲走了,他走得很利落。前几日还小有劳作的他,躺在床上只有短短三天时间,就离我们而去了,未给儿女们增添任何麻烦;父亲走了,他走得很尊严,他在我们所有儿女和孙辈的护围下,在儿女们一声声亲切的呼唤中,幸福安详地闭上了眼睛。这或许就是人生的完美和圆满吧。

  父亲一走,给我们留下无尽的遗憾,他对我们恩重如山,竟再没有留给我们任何回报的机会,子欲孝而亲不待;父亲一走,我心里一片茫然,此生天地间我已无处在呼叫“爹爹”这个称谓,我亦再没有了做“儿子”的资格,遗憾终生啊!

  2021年6月20日父亲节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